妈妈是一个亲切而甜蜜的词,是孩子最常挂在嘴边的词。无论夜晚多么黑暗,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只要有妈妈在,一切都不可怕。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对妈妈有着特殊的依恋。
但是,妈妈并不是孩子的全部,也不可能永远为深爱的孩子遮风挡雨。所以,当男孩逐渐长大后,他不仅需要妈妈的体贴,还需要爸爸的教导,需要整个社会的考验。
妈妈总担心男孩太淘气会使他受伤,总担心男孩缺乏母爱而变得冷漠,总担心男孩不能好好照顾自己……然而,很多男孩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变得唯唯诺诺,丝毫没有男性应有的气魄。
因此,妈妈必须学会放开男孩的手,慢慢让他学会独自面对生活。
妈妈应该懂得放手
妈妈应具有权威性
提倡妈妈具有权威性,是想提醒妈妈们在管教男孩的时候应少些温柔,多些强硬的态度。当然,对过于强硬的妈妈而言,则应该多给男孩一些温柔的呵护。
很多妈妈发现,在管教男孩的时候,温柔的话语或善意的警告并不起作用。这时候你就要在语言上增加权威的成分,让男孩意识到你的话很重要,如果违反了,后果很严重。
在商场,一个5岁的男孩缠着妈妈给他买最新的玩具。很显然,妈妈不想给他买,可儿子就是赖着不肯走,甚至要对妈妈发火。很多人看着这熟悉的场面,猜想妈妈会怎样做。
妈妈俯下身说:“我本来想用这些钱给你买个文具盒,可是你太不懂事了,所以我什么都不会给你买。”儿子对妈妈的回答很不满意,企图央求她改变主意。妈妈说:“你再这样,回家后我就会惩罚你的无礼。你知道我会怎么做吗?”儿子摇了摇头。
妈妈说:“如果你还不听话,我就没收你最喜欢的玩具”。
淘气的儿子终于安静了下来,因为他知道妈妈说到做到。
男孩很喜欢在陌生人面前、在陌生的场所挑战妈妈的权威,他以为这样做会让妈妈感到威胁和困窘。如果妈妈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就会用各种无赖的招数逼妈妈就犯。这位妈妈面临的的确是一个难缠的孩子,所处的也是窘迫的境地。然而,她既没打骂男孩,也没气急败坏地训斥儿子,而是用只有儿子可以听到的、坚定的语气告诉儿子后果的严重性。
可见,妈妈树立权威性并不一定要动手,而是严厉地警告他。当然,这个严厉是有尺度的,我们不可能怂恿妈妈打骂自己的儿子。因为,过于严厉的妈妈会使男孩陷入崇尚武力或过于软弱的两个极端。
妈妈不应包办男孩所有事情
与放任男孩相比,有些妈妈想尽千方百计为儿子解决一切问题,也就是要包办儿子的所有事情。她心甘情愿地为儿子洗衣做饭,给他系鞋带、穿衣服,为他端上美味的饭菜与可口的饮料,为他削铅笔、灌墨水,把老师交代给儿子的事情详细地写在本子上,如果忘了提醒儿子,她会感到深深的自责。
马上要考试了,儿子一翻书包,竟然忘了带铅笔盒了。“怎么办?”儿子很着急,“都怪妈妈。”儿子只得向同学借钢笔答题。回到家,儿子向妈妈抱怨说:“妈妈,你今天忘了给我带铅笔盒了!如果不是我向同学借了钢笔,今天就不能参加考试了。”妈妈拍了拍头说:“是啊,今天都是妈妈不好,是妈妈太粗心了。妈妈以后一定不会耽误儿子考试了。”
这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妈妈,她虽然将儿子照顾得很好,但是一离开她,儿子的生活将会一塌糊涂。很多人认为妈妈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非常正常,然而,不知细心的你是否意识到,过分关心男孩,替他包办一切的不良后果。这会使男孩丧失责任感,不肯承担义务,甚至不爱动脑子,总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让你的男孩有力量
如果你想把儿子培养成坚强勇敢的男子汉,就要给他留出表现的机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妈妈的可以表现得较弱一些,让儿子不要过分依赖自己。与那些凡事都喜欢承担、为儿子包办一切的妈妈相比,给儿子表现机会的妈妈更明智。
晚上妈妈和儿子一起回家,由于楼道里的灯坏了,整个楼上漆黑一团。妈妈说:“真黑啊!妈妈很害怕,如果你爸爸在家就好了,可以让他来接咱们。”儿子说:“妈妈,没关系,我来保护你!”
以后,无论爸爸是否在家,也无论楼道里是否有灯光,儿子都坚持走在妈妈前面。即使在路上遇到小狗,儿子也壮着胆子走在前面,对妈妈说:“妈妈,有我在,别害怕!”
男孩喜欢表现自己的勇敢,也具有勇敢的潜质。妈妈的做法不仅满足了儿子的愿望,也在无形间锻炼了他替人分担、助人为乐、敢于承担责任的品质。虽然他既没纵容儿子,也没包办儿子的一切,但儿子却懂得了保护妈妈,懂得了怎样去关爱别人。
让男孩感觉到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让他意识到自己有潜藏的力量,会让他成为一个聪明、勇敢、善良的好男孩。
一个动手能力强,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男孩回忆说:“从小妈妈就非常重视我的存在,让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她虽然很爱我,但并不娇惯我。所以,如果家里的电器坏了、需要往楼上扛米面,我都很自觉地替家人分担。我觉得男孩就应该保护妈妈,不能总让妈妈保护男孩。”
的确,让男孩做些他能做到的事情,不仅向他提供了锻炼的机会,还会使他获得自信,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质。
帮男孩学会给予爱
妈妈给予了男孩很多爱,使他幸福成长。妈妈对男孩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但得到妈妈这种爱的男孩往往自私、不会体谅别人。妈妈会说:为什么我的儿子这么自私呢?我做的没有错啊?
正是因为做妈妈的太无私,给了儿子太多的爱,而没给他付出爱的机会才使他变成了一个自私的男孩。
吃饭的时候,姥姥给妈妈夹了一块鱼肉,儿子顿时反对起来:“妈妈喜欢吃鱼头,最讨厌吃鱼肉。我喜欢吃鱼肉,给我吧。”妈妈说:“是啊,儿子喜欢吃鱼肉。”姥姥心疼地说:“你怎么跟我年轻的时候一样?非要等到老了才混上一块肉吃吗?”
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有很多个版本,这在中国家庭中很常见,几乎各个年龄的孩子都有这种体会。然而,在一些开明的家庭中,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更平等。
又到了吃水果的时间,爸爸妈妈故意把一盘大小不一的苹果放到桌子上。5岁的爱华拿起最大的一个就要吃,爸爸说:“家里谁的年龄最大?”爱华说:“爷爷。”“然后呢?”妈妈问。“奶奶。”爸爸说:“年龄大的人吃得多,那么他是不是应该吃最大的苹果?”儿子很自觉地将手中的苹果给了爷爷,然后是奶奶、爸爸、妈妈,最后把最小的苹果留给了自己。
此后,儿子总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给爷爷奶奶,每次都让爷爷奶奶坐到角度最好的沙发上看电视。
如果我们也能以这样的方式启发男孩,告诉他要懂得付出爱、懂得关心他人,他就会变得更有礼貌、更有爱心。即使得到再多的爱,他也不会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不让男孩学会理解和体谅,不让他懂得感恩,那么他不仅会变得自私,还会对一切事物缺乏爱、真诚,他就不会成为一个孝顺体贴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