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男孩更像男孩
10710100000021

第21章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让男孩拥有一颗孝敬长辈的孝心,是让家庭和谐美满的基本条件,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占总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占总人口的20%,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到那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将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可见,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此,对下一代的孝心的培养就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尊老敬老的男孩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化脉络中,孝道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加着新的内涵,但却从未中断。我国古代有句名言叫“百善孝为先”,充分体现了社会对培养孝心的重视,也说明了在我国的社会评价体系里,孝心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

在2007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一位朴实的老人的登台,引起了现场和电视机旁的观众长久而热烈的掌声。他叫谢延信,是来自河南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基层工人,自1974年以来的32年里,他以孝道为荣,以敬业为荣,以奉献为荣,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前妻的三个亲人——瘫痪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呆傻的弟弟身上。大孝至爱,感人至深。

谢延信的不平凡之处不仅在于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地照顾老人,更在于老人是他的前妻的父母。对比谢延信的伟大孝心,当今社会中的一些情况却令人担忧,新闻里经常报道子女满堂却不赡养老人的事情。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孩子,从十月怀胎到长大成人,父母的付出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没有尽到义务的子女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发布的《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首次提出了学生不得被推荐的标准。其中“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荐”被作为一个重要原则提了出来。对此,北大招生办公室的负责人解释说:“人生而皆有父母。一个对父母感恩的人,相对而言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也会较容易培养出责任感。这是做人的起码良知。如果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也可以被中学校长推荐到北大来就读,北大就没有尽到教育者应尽的责任。事实上,是否孝敬父母并不需要做特别复杂的考核,有时候只要看他和父母在一起的情况就一目了然。哪怕只是简单的面试考查,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就足够了。之所以要明确这一规定,是因为现在很多学生智商很高,成绩非常优秀,但对父母和他人充满冷漠感,认为所有人都该为他服务。北大不欢迎这样的学生。”

男孩更应该承担起孝敬父母的责任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对孩子最好的人,他们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不求回报的爱。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细心地呵护照顾着孩子,不让孩子受到一点伤害。

在我国社会习俗中,家庭仍是以男性为中心来组织的,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权意识的普及,我国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一基本特点仍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将来的男孩是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主要负责人,当然这并非说女孩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而是说,男孩的责任更加重大。因此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父母应该特别注意对其进行孝心的培养。

很多家长往往只看重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品质的教育,导致孩子成绩优秀,而品德教育缺乏的偏向发展。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表现的平台:有些父母在孩子主动提出做家务的时候,经常以“去学习”为理由拒绝孩子,家长以为帮孩子节省了做家务的时间,孩子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实这种做法对孩子不仅没有起到帮助的作用,反而使孩子产生“做家务事不关己”的思想。因此,家长要积极给孩子创造氛围,有意地去引导他们。

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男孩学会孝顺最好的教材。一个男孩,生活在一个重孝道、重礼仪的家庭氛围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学会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