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以身作则培养男孩的环保意识
良好的责任心是社会合作精神的体现,也是个人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责任心不能靠强迫养成,它只能在家庭和社会中汲取有价值的观念并在逐渐引导下形成。因此,父母要身体力行地实践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教导男孩。这样就可以逐步培养男孩对社会的责任心。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意识也成为当今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父母从小培养男孩的环保意识可以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1.在家庭消费方面,尽量减少“永久性垃圾”。
当孩子懂事时,父母有意识地让他知道哪些是能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在进行家庭购物时,尽量不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及其制品,而用布袋和纸袋来代替。
2.尽量减少对环保资源的消耗,倡导低碳生活。
将“滥用资源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的观念传输给孩子,平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告诉男孩水资源的紧缺和污水治理的艰难程度,用电则意味着大气层二氧化碳的增多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用可以重复使用的毛巾而不用一次性的餐巾纸擦手擦嘴,在外出就餐时带上自己的筷子,坚决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这不仅是为了卫生更是为了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3.注意废品的回收和分类。
父母应该在家中专门设立一个废品回收箱,可以让孩子自己管理,把家里产生的废品,如废纸、废瓶、废电池等分类集中起来,定期和孩子一起将这些废品送到废品收购站。这不仅仅是为了钱,更是为了减少我们的生活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同时也是为了教育孩子,使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还可以鼓励男孩将这些钱存到一个叫“环保基金”的户头里,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将这些钱捐给有关的环保组织。
4.不制造噪音。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注意不人为地制造噪音,以免造成噪音污染影响邻居的生活。例如,教育孩子在家里不要大喊大叫,不要把音响的音量放得太大;在家里走路不能又蹦又跳的,搬东西要轻拿轻放,以免影响楼上楼下和左邻右舍的生活。
经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小男孩慢慢就会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成为一个合格的环保小卫士。
培养男孩的爱心和同情心
爱心、同情心是一个人品行端正最可靠、最牢固的保证,也是男孩进入社会获得社会认同的必要条件。一个没有爱心、同情心的人是不会懂得宽容、帮助他人的,也无法承担起社会赋予男孩的责任。爱心和同情心的丧失会导致人对社会责任的淡漠和蔑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我国古代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男孩天生就有一颗同情心,对弱小的事物,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爱心。哲学家也说:对于一切有生命之物的同情和爱心,是对品行端正的最牢固和最可靠的保证。满怀同情和爱心的人是不会伤害人的,也不会为了一己之私去做危害社会的事情。
爱心、同情心是男孩的优秀品质,但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男孩面对一个摔倒在地的老人无动于衷;看到别的小朋友摔倒了,他们会哈哈大笑;看到路边的蚂蚁,会故意踩上去……
很多家长都纳闷,男孩的爱心和同情心哪里去了?
虽然很多家长都认为女孩更有同情心和爱心,因为女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她们天生柔弱,也一直是男人的保护对象,因而对弱小的或是受欺负的人或动物更具有爱心和同情心;相反,他们认为男孩应该刚毅、勇敢、顽强、不拘小节,因而对男孩的爱心和同情心似乎很不以为然。
小米是个9岁的小男孩,一天,他在外面玩耍时看到一只奄奄一息的小猫咪,觉得很可怜,于是就把它带了回来,想把它收养了。但父母看见后说小猫太脏了,让小米赶紧把小猫扔了。小米不忍心这样做,执意要把小猫留下来。父母一生气,便直接将小猫从三楼扔了出去。
很多时候,男孩的同情心和爱心就是这样被无知的父母扼杀了。
1.父母的溺爱使孩子缺乏爱心。
很多家长常常对孩子的事情采取包办的做法,吃穿用玩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平时害怕孩子摔着、碰着,害怕孩子被其他孩子欺负,不让他出门玩……家长的过分溺爱容易让男孩变得任性、自私、孤独,易发脾气,只知道享受和索取,不知付出和回报。他们的同情心、爱心就是在父母的宠爱中慢慢淡漠,最后丧失的。
2.家长的坏榜样。
男孩从小开始模仿能力就很强,当他们面对未知的事物显得迷茫的时候,父母特别是父亲就成为男孩的模仿对象。男孩会专注地看着父亲的一举一动,注意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的每一个微小差异。有些家长自己对别人的困难和不幸总是无动于衷,他们也不欣赏、不理解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反而怪他多管闲事。久而久之,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就在无形之中慢慢被扼杀了。
明白了男孩爱心和同情心丧失的原因,家长们应该针对原因,采取相对的措施来预防和矫正男孩爱心和同情心的缺乏。
1.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性格、品行、智能、习惯等首先就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家长的举手投足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让孩子有爱心、同情心,父母首先要做榜样,经常想到他人。父母和亲友、邻里之间的关系密切、互相帮助、相互关心,孩子置身于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也会效仿长辈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2.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
爱心和同情心的培养还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例如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痛苦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
3.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
孩子如果缺乏同情心,只会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不顾别人的痛苦,甚至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人格缺陷。因此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比如,节日的时候家长可以带着礼物去贫困地区或灾区看望同胞等。在看电视的时候,看到有爱心的行为就表扬,看到残忍的画面就告诫孩子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4.多交往,拓展男孩的交往空间。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家长要让他们学会多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建立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在交往中注意为男孩选择合适的同伴,让孩子在优秀的同伴身上学习到爱心和同情心的良好品质。
总之,家长有责任为孩子营造一个有爱心和同情心的生活氛围。没有什么比把孩子带到这一世界,然后把他们一步步引上成长的道路,直至走向成熟和完善更为辉煌的事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