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新编科技大博览
10708800000060

第60章 陆地雄师(2)

形形色色的反坦克导弹

美国将“龙”式导弹当做轻型反坦克导弹,而把TOW式导弹当做重型反坦克导弹,这两种导弹都是有线导引。龙式重6.36公斤,可由单兵携带;TOW式重21.4公斤,由吉普车或使用M-113装甲车底盘的M-9011TV,或AH-1反坦克直升机携载。

激光半自动导引“海尔法”反坦克导弹是专为AH-64攻击直升机设计的,最大射程六千米,且发射后不必由人监视导引。

前苏联使用的反坦克导弹共有AT-2到AT-6五种。AT-2“苍蝇拍”的重量25公斤,射程约2000米,专供车辆,直升机使用。第四次中东战争时名扬国际的AT-3“水泥箱”,重11公斤,射程3000米,可以装置在车辆上,也可由两个人搬运。

AT-4“活门”是便携式反坦克导弹,装在重12公斤、直径135毫米的发射筒内,射程约2000米。AT-5拱肩式是AT-3的第二代导弹,装在圆筒型的发射箱内,重12公斤,由数个发射箱装在装甲车上。AT-6“螺旋”的导引方式与AT-2到AT-5的有线导引方式不同。它是半自动指令导引,重量约40公斤,主要是配备在攻击直升机上。

欧洲各国也相当热衷于反坦克导弹的开发研究。德法合作开发的HOT重型反坦克导弹及“米兰”轻型反坦克导弹具有代表性。HOT导弹配备在装甲车和直升机上,而“米兰”导弹则是单兵便携式武器,它是步兵连的标准装备。HOT导弹的射程约4000米,而“米兰”导弹则约2000米。

英军配备的是车载发射的“摇火”式重型反坦克导弹,“摇火”式导弹的射程4000米,弹头直径170毫米,是最大型的反坦克导弹。

日本陆上自卫队配备的是64式反坦克导弹、79式重型反坦克导弹,和安装在AH-1S反坦克直升机上的TOW式导弹。最近日本又发展成功中型反坦克导弹,可能即将成为部队的装备。另外79式重型反坦克导弹的弹头,又分成反坦克用和反舟艇用两种。

若上述的反坦克火箭和中型反坦克导弹配合使用的话,则500米之内的区域,由反坦克火箭和84毫米无后坐力炮负责掩护;500-1000米的区域,由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和64式反坦克导弹负责掩护;1000-2000米的区域由中型反坦克导弹负责掩护;2000米以上的区域,则由重型反坦克导弹等负责掩护。这种严密的反坦克火网是相当有效的,但是先决条件就是装备数量要足够大。

“米兰”反坦克导弹欧洲导弹集团是欧洲研制反坦克导弹的一个大本营,从这里飞出的“米兰”和“霍特”反坦克导弹,一直是现代先进坦克的死对头。

“米兰”导弹于1973年投入使用。法、德两国公司是研制中坚、英国、意大利和印度等国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在马尔维纳斯群岛、非洲、中东和阿富汗战争中,都有“米兰”反坦克导弹参战的身影。有38个国家使用和装备了“米兰”反坦克导弹。

“米兰”导弹弹径长103毫米,弹长760毫米,弹重6.6公斤,战斗全重约12公斤,属轻型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它采用目视瞄准、自动跟踪的制导方式,导弹射速每秒180米,射程2000米,在250至2000米的射程内命中率可达90%。垂直破甲厚度为500至690毫米,比“萨格”厉害,也强过“龙”式。

“霍特”反坦克导弹自1978年开始服役。它是重型弹,战斗全重24公斤左右。弹径136毫米,弹长达1280毫米,射速高达每秒240米,射程4000米,破甲厚度800毫米,是当时陆军反坦克导弹中最有威力的一种。

“霍特”导弹的整体系统由导弹、瞄准制导装置和车辆三部分组成。瞄准制导装置遂行目视瞄准、红外跟踪和有线传输指令的任务。导弹自动从“霍特”导弹发射车升起,操作手(射手)通过潜望镜在车内操作,只要掌握时刻将瞄准制导装置的十字线中心对准坦克就行了。在瞄准制导装置上安装了一个精密的红外测角仪。它能接收从导弹尾部发出的红外光。伴同射手不断调整十字线,测角仪能自动测出导弹偏离瞄准线的角偏差,微电子计算机便将偏差换算成控制指令,弹上的执行机构按照传来的指令修正飞行方向,准确引导导弹击毁目标。

属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的“米兰”和“霍特”也存在着这一代其他弹所有的缺点,攻击有“死区”,即导弹在弹道开始阶段非制导飞行期间不能命中坦克,这个“死区”虽不如第一代反坦克导弹三五百米那么大,却也有50米左右。导弹飞行还比较慢,弹药攻击力追不上发展了的坦克装甲。

“米兰”和“霍特”在改进中发展到第三代,这就是“米兰”2、“米兰”2T和“霍特”2、“霍特”2T。

突出的发展在战斗部。战斗部即弹丸部。1984年投入使用的“米兰”2导弹战斗部直径为115毫米,前端增加了一根较长的固定式探针,使战斗部全长达490毫米。炸药改用性能较先进的奥克托尔,药量由原来的1.2公斤增至1.8公斤,在1000毫米炸高时破甲厚度提高到1000毫米。它能自不同的入射角有效地击穿当今先进坦克的装甲,并可产生足够的破甲后效。

最新型“米兰”2T的研制于1991年6月完成。它保留了“米兰”2的主装药,但是前端增加了一个可伸缩的探杆,探杆内有一个直径30毫米的前装药。前装药在主装药爆炸之前先引爆反应装甲,以保证主装药能穿透1000毫米的匀质装甲。“米兰”2T重7.1公斤,比“米兰”2重0.4公斤,最大有效射程为1920米。

1985年开始批量生产的“霍特”2导弹的战斗部直径为150毫米,而原型“霍特”直径为136毫米,“霍特”2战斗部装药为奥克托莱特,重4.1公斤,能穿透1300毫米的轧制匀质装甲。随后又研制出一种多功能战斗部,但目前还不出售。这种战斗部是聚能装药,能穿透坦克的装甲,另外,它还以产生冲击波、纵火燃烧物,还可借助5~6毫米的预制破片杀伤20~30米内的有生力量。

最新型“霍特”2T可有效对付反应装甲。首次发射试验是在1991年春天进行的;“霍特”2T的串联战斗部的性能已得到验证,1992年末投入使用。由于空间限制,不能使用常规的固定的或可伸缩的探杆把直径36毫米的前装药放在适当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采用了简单的近炸引信,加大了炸高,当导弹距目标几十厘米时起爆前级装药,这使导弹的重量增加了0.4公斤多,达23.5公斤。

制导方式改进主要是采用了CCD电视测角仪,“霍特”2T安装了10微米的红外热成像测角仪,它还有一个电子装置控制着主装药起爆时间,抗干扰能力有明显提高。

“米兰”2和“霍特”2在20世纪90年代还生产了几年,这使它们成为90年代主要装备。现今世界上有“米兰”1和“米兰”导弹约33万枚,发射制导装置近万部;“霍特”1和“霍特”2导弹78000多枚,发射装置近1500部,在17个国家服役。另有消息说,“米兰”3和“霍特”3导弹的研制计划也开始实施了。

高射炮的血缘

战场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或创造,德国88毫米反坦克炮的产生就是很有趣味的一例。

1941年冬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立陶宛战场,气势汹汹的德军正通过一座大桥时,突然,隐蔽在桥另头的前苏联军队的一辆KB-1重型坦克向他们射来了拦击的炮火,德军士兵一下子倒毙一大溜。那辆重型坦克趁势驶上桥头,继续用坦克炮和机枪的火网封阻德军。德军指挥官万分恼火,强行组织几次反扑,但无效,KB-1坦克岿然如山。

德军调来6门50毫米反坦克炮围攻前苏军的这辆KB-1坦克。反坦克炮弹一串串射向坦克,坦克似刀枪不入的怪物毫不在乎。坦克炮响了,几发炮弹就让德军一半反坦克炮成了“哑巴”。入夜,德军指挥官又派工兵分队用炸药包去炸,还是没有效果。

整整一天多时间,前苏军一辆KB-1重型坦克硬叫上万的德军前进不得。又是一个早晨,德军调来6辆坦克一齐向前苏军坦克射击,KB-1竟然没遭到一处致命毁伤,还开炮击毁了德军的坦克。德军指挥官急得如热锅顶上的蚂蚁,或是“有病乱求医”吧,他们用一门口径88毫米的高射炮来对付。这门88毫米高射炮向KB-1射去几发穿甲弹,KB-1的炮击就停止了。战后查验,是88毫米炮高射炮打出的2枚穿甲炮弹要了KB-1的命。而55毫米反坦克炮和坦克炮射出的炮弹只在KB-1车身上留下些浅表的印痕。88毫米高射炮击毁了KB-1的消息,令双方兵器专家惊异。从此,反坦克炮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阶段。在德国,一个明显的标志便是带高射炮十字型炮架,可进行环射的88毫米反坦克炮很快出世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德国有二种88毫米反坦克炮冲上战场。一种叫“犀牛”自行反坦克炮。起初它是用牵引车拖运的,初上战场试验就遇到了机动困难,后来安装在能自动推进的坦克底盘上。“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于1943年列入德军装备。它的主要部分是TIV坦克底盘和一门88毫米炮。公路行驶时速达40公里,越野时速24公里,这在当时是不错的了。更主要的是它的88毫米炮能穿透较厚的装甲,是称雄一时的威力强大的自行反坦克炮。不过,它车身太高,将近3米了;装甲采用未经硬化处理的钢板,质量劣,又只有20毫米左右厚,所以战地生存力差。德国在生产了473辆后就改了生产线。

另一种是“象”式坦克歼击车,其实就是自行反坦克炮。“虎”1式坦克底盘加88毫米炮是它的基本特征。“象”式装甲加厚,最厚处有200毫米,同时期的坦克炮要击毁它是不容易的。长身管的88毫米炮射程超过了坦克炮,携带50发炮弹,对战斗坦克构成了严重威胁。在1943年至1944年,“象”式自行反坦克炮在前苏联战场威风了一阵子。不过,它装甲过厚,车体笨重,这使它公路行驶时速仅20公里,越野时速17公里,近68吨的“象”一进入沼泽地就难以撤出,这自然限制了它的机动力。

意大利在效法德国上总是紧紧跟上,德国设计88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信息为意大利法西斯军队指挥官们所道好。他们利用M41式坦克底盘加装90毫米的高射炮,制成了“塞莫温特”9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于1942年装备意军,用于在西西里岛对抗盟军作战。它虽然只生产30辆,可影响不小。它的炮弹初速比88毫米反坦克炮稍高,威力相当。在450米距离上,“塞莫温特”的炮弹能击穿厚140毫米的坦克装甲。它的缺点是顶部和后部没有装甲防护,车上士兵易受敌方轻兵器和弹片的伤害。携带只有6发,限制了攻击能力。

由“乐天牌”到“追猎者”

其实,反坦克炮一直是相伴坦克发展的。1916年9月坦克驰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索姆河前线不久,法国就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名为“乐天牌”的反坦克炮。

“乐天牌”的炮管长,膛压大,能把实心的穿甲炮弹高速推出炮口,进而飞向目标穿透装甲。然而,“乐天牌”没有令士兵乐起来,它口径小,火力威胁并不大,还不如野炮,况且机动性差,不如反坦克枪好用,因而没什么影响,发展一时迟滞。

20世纪30年代初,欧洲伴随坦克的发展有了一次大发展。先是20毫米反坦克机关炮出世,1933年后有30多毫米的反坦克炮服役,瑞典的“博福斯”35毫米反坦克炮和德国的37毫米反坦克炮较为著名,都是牵引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坦克炮与坦克一起竞争着、对抗着进入发展的高潮。德国先造出了TI型反坦克炮,开始运炮和用炮皆采用和普通炮兵一样的方法,效果不佳。他们很快认识到,如果反坦克炮不配置在敌人坦克威胁的方向上,那就不会起什么作用。不可能有那么多反坦克炮构筑群网设防阵地,优选的解决办法是设法使这些火炮跑得和敌人的坦克一样快。这种设想直接导致将反坦克炮与坦克底盘结合。1939年,德军占领捷克后发现有大量的47毫米炮,捷克产的47毫米炮性能出色,很适合作反坦克炮。于是,德国人把TI型坦克去掉炮塔只留底盘,然后将捷克47毫米炮安装在这底盘上,这便是德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自行反坦克炮。TI自行反坦克炮携带炮弹86发,射速每秒760米,炮弹攻击力强,1940年装备部队后就参加了入侵法国的战争。TI47毫米反坦克炮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第一种参加实战的自行反坦克炮,参战的成功推动了自行反坦克炮的技术进步。

英国原有发射7.7公斤重炮弹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它的穿甲能力不弱,能攻击当时战场上的许多德军坦克,可由于机动能力差,使用受到了限制。德军在北非战场用上了TI式自行反坦克炮,英军坦克吃到它的苦头。这也加快了英国研制自行反坦克炮的步伐。1944年初,英国生产了第一批“箭手”自行反坦克炮。这种炮公路行驶时速32公里,最大行程225公里,装置一门76.2毫米火炮,机动力和火力皆不差,被兵器专家评为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的自行反坦克炮。

苏联针对德国前装甲增至140毫米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研制了口径100毫米的反坦克炮,它能在450米的距离上穿透200毫米厚的装甲。德国“虎”式重型坦克虽然炮塔前装甲增至180毫米厚,但也怕遇上苏军100毫米反坦克炮。

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反坦克炮型号最大的国家,仅在1941年就有5种反坦克炮进入战场。75毫米反坦克炮配用钢芯和钨芯两种穿甲弹,是性能较好的一种反坦克炮。另有一种28毫米锥膛式反坦克炮,虽然口径不大,但发射钨芯穿甲弹有每秒1402米的初速,夺其时反坦克炮初速之最,还以穿甲力强引人注目。这时反坦克炮结构仍属简单,没有方向机和高低机,炮身沿支轴转动,重量相对轻,在100公斤左右,操作便利。

自88毫米反坦克炮出场后,德国反坦克炮威力大增。88毫米反坦克炮穿透苏制坦克装甲的消息给德国兵器专家们打了一针强心剂。接着“猎虎”、“猎豹”和“追猎者”三种自行反坦克炮相继杀向前线。猎虎“式当时叫坦克歼击车。1943年冬造出样车,只有48辆在战争快要结束时装备部队。主要用于西线,在掩护德军往本土退却,阻滞盟军推进速度时起了一定的作用。它采用”虎Ⅱ式坦克底盘,装置一门128毫米火炮,能发射单发重28.3公斤的炮弹,携带38发炮弹。因射程远,穿甲力强而成为战时德军威力最强大的反坦克炮。然而,它过重,达71吨多,发动机和传动装置时常处于超载状态,只能走硬道,过桥、渡河和穿过雨后田野或沼泽地,那就如同做一场噩梦。外加它燃料消耗过大,这就使手中油料紧缺的部队长官对它冷淡了。

“猎豹”式坦克歼击车,也可说是一种改进型88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它采用“豹”式坦克底盘,便有了同“猎虎”式联系和比较的“猎豹”式的名字。第一批“猎豹”式1944年2月服役,其主要特色在于安置了双节式的88毫米炮管。双节式的优点是方便更换磨损较快的一节炮管。战场上“猎豹”式机动能力较强,最大行驶速度达时速46公里,越野也达24公里。它携带88毫米炮弹60发和600发7.62毫米机枪子弹。跑得快,火炮威力大,装甲防护力也可以,“猎豹”式因而是德国战时最好的自行反坦克炮。“猎豹”式部队也直接归战地最高兵团指挥官指挥。“猎豹”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弱点是行动结构太复杂,炮弹击中负重轮后往往导致车辆停车,从而带来遭受敌方打击的危险。

在1944年和1945年的北欧战场上,德军出动了车身涂有迷彩和“十”字标志的一种新型自行反坦克炮,那便是德军称作“追猎式”的坦克歼击车。“追猎者”式用的是德国抢夺到手的捷克T38坦克底盘。T是捷克代号,38是生产年份代表。德国兵器工程师按照古德里安将军的要求,在T38坦克底盘上加装75毫米炮,便制成了“追猎式”75毫米轻型自行反坦克炮。“追猎式”1944年5月服役,到战争结束时共生产了1577辆。它全重17吨,车身低矮而紧凑,倾斜的甲板提供了良好的防护,火炮装在车体前部能作有限转动的炮架上,设计合理,很受士兵欢迎。战后,瑞士陆军给“追猎者”式换上了160马力的发动机,改名为G13式自行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功卓著。据兵器史家统计,在英军损失的坦克中,占总数45%是被反坦克炮击毁的。德军损失的坦克中有60%是遇上反坦克炮而遭殃的。

认识反坦克炮的面目

反坦克炮是专门攻打坦克的重磅职业杀手,是一种重型反坦克武器。它可分不同类别。如果按有无膛线来分,则有线膛反坦克炮和滑膛反坦克炮。要按机动方式分,便有牵引式反坦克炮和自行式反坦克炮。后者也被欧美一些兵器专家称作歼击坦克或坦克歼击车。

炮管很长,一般是口径的40多倍,这是反坦克炮的一大特点。它是平射炮,用于直接瞄准射击。发射炮弹初速大,弹道低伸,大多不超过坦克的高度,紧贴距地面不高的路线前飞,炮弹飞得远,穿甲劲头足。在1000~2000米距离内,攻杀坦克很有效。假如发射破甲弹和碎甲弹,还能攻击更远一些距离上的坦克。

自行反坦克炮虽然与坦克穿一样的鞋,即履带铁脚板,但外观和内部结构上还是有明显的区别。通常的,自行反坦克炮发动机在前,坦克发动机在后;自行反坦克炮的炮塔有的不能转,能转的也有角度限制,而坦克的炮塔却能转360度;前者装甲相对薄,后者却厚。所以坦克的单辆价值要高于自行反坦克炮一两倍。自行反坦克炮的起落部分有装甲防护,采用了护栏、退壳筒、送弹机、输弹机,并安装了炮膛抽气装置和战斗室排烟装置以及高效能的炮口制退系统。这也是反坦克炮的特点。

牵引式反坦克炮和自行式反坦克炮各有优长和短处。自行反坦克炮比牵引式反坦克炮机动能力和防护力强,但它体积比较大,不便于伪装和隐蔽。假若发动机和底盘被打坏,整个火炮随着便失去作用。再说,它的造价要比牵引式反坦克炮贵得多,需要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资金条件才能大批量生产和装备。

牵引式反坦克炮在战术技术上有比较明显的局限性。打现代坦克必须有2000米以上的距离,加长炮管便增加了炮重,更显示了牵引的笨重状态,装甲机械化部队不宜装备这种跟不上机动节拍的武器。有的国家正探索从技术上改进牵引式反坦克炮。诸如在减轻炮重方面,采用高强度轻金属合金以改进火炮结构;在提高机动力方面,加装利于保障短距离自行的汽车发动机、传动装置和行动部分,这样改进过的牵引式反坦克炮也叫自运炮。自运炮比纯牵引的反坦克炮有好一些的机动性,能较迅速地占领和变换发射阵地,缩短从军状态转变为战斗状态的时间,需要远距离行驶时还可再用牵引车牵引。另外,自运炮成本不高,因此一些国家仍在发展自运牵引式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增大穿甲能力和有效射程,提高射击精度和射速,增加携弹量,缩短射击准备时间,提高机动能力和生存力。

过了而立之年的ACY-85

ACY-85自行反坦克炮是现代优秀的自行反坦克炮之一。ACY是俄文空降自行火炮的缩写,85表示火炮的口径。1961年服役的ACY-85,仍是俄罗斯空降部队的重武器装备。

在原苏联军队举行的大型军事演习中,人们常看到安-12“幼狐”式运输机降落后,舱门大开,一辆自行反坦克炮驶出,那便是ACY-85自行反坦克炮。“幼狐”还能空投ACY-85.空投前把ACY-85反坦克炮紧固在一个平台上,这个平台又与几顶降落伞相连结。投放后,在平台快要着陆时,减速火箭按预定要求点燃,强制平台降落速度减慢,确保ACY-85自行反坦克炮安全着陆。ACY-85战斗全重15吨左右,便于空运空投,这对于加强空降快速反应部队的反坦克火力是必不可少的。

原苏军空降部队曾装备过ACY-57自行反坦克炮。但在训练和演习中很快发现了它的缺陷,突出的是顶部敞开,装甲过薄,防护能力甚差;57毫米炮对付不了加厚了装甲的坦克。所以,随着20世纪50年代的过去,ACY-57也就落到了被淘汰的命运。ACY-85自行反坦克炮采用了改进了的ΠΓ-76水陆坦克底盘和改进了的牵引式85毫米反坦克炮,装甲防护和攻击力都比ACY-57有显著提高。因而受到空降部队官兵的欢迎。

ACY-85自行反坦克炮的车体有较大的倾斜度,整个车体是全钢装焊接结构,前装甲与火炮防盾厚40毫米,两侧、尾部及底部装甲厚10毫米;在前装甲上装置一块防浪板,以利车辆涉渡时防止进水。

战斗室在底盘前部,武器有1门85毫米反坦克炮,辅助武器有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车顶安装1组烟幕弹发射器。85毫米炮炮身长约4.8米,装有双室大侧孔冲击式炮口制退器,炮口后面安装了筒式抽烟装置。该炮采用立楔式炮闩和卡板式半自动机。有液压式驻退机和液气式复进机及气压式平衡机,高低和方向瞄准靠人工操纵。携带40发。能发射穿甲弹、超速穿甲弹、榴弹和烟幕弹。最大射程15.6公里,有效射程1.2公里。发射单丸重9.5公斤的穿甲榴弹在1000米距离上能穿透102毫米厚的装甲板;发射单丸重5公斤的超速穿甲弹在同样距离上能穿透130毫米厚的装甲。安装红外夜视设备,这使ACY-85自行反坦克炮具有一定的夜战能力。

不能水陆两用,是ACY-85自行反坦克炮不如ΠΓ-76水陆坦克的地方。但它有涉水深1.1米的能力。而越过垂直1.1米高的障碍和跨越2.8米的壕沟的本事也是ACY-85所骄傲的。

将军们对空降部队的装备改进总是不满足的。1973年11月,原苏联又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展示了一种轻型坦克和装甲输送车合一的车辆,叫БMД-1伞兵战车,1979年又出产了改进型БMД-2伞兵战车。次年,БMД-1M问世,它装有30毫米机关炮1门。1983年,再经改进的БMД-1伞兵战车换上了1门73毫米滑膛炮。曾有人认为,БMД-1改进型伞兵战车服役,ACY-85自行反坦克炮便可以告别空降部队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尽管伞兵战车的观瞄系统先进了,武器系统也有加强,但其装甲最厚处也只有20毫米,装甲防护力弱,这便影响了它的生存力。就反坦克炮来说,GMД伞兵战车的73毫米炮威力远不如85毫米炮。

БMД-1M/9K111伞兵战车安装了9K111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发射萨格-4(AT-4)反坦克导弹。发射器由发射管壳体和光学装置组成,安装在炮塔上的支座上。发射反坦克导弹时,炮手要打开舱门,竖起折叠的瞄准、制导装置。携带反坦克导弹3至4枚,对坦克的威胁还是有的,AT-3的破甲厚度达460毫米,AT-4破甲厚度近600毫米。凭此弥补了73毫米滑膛反坦克炮的不足。这也显示了反坦克武器的发展趋势。

有可能完全替代ACY-85自行反坦克炮的是新研制的CO-120空降自行反坦克炮。它在1985年亮相,正在成为俄罗斯空降部队的重要反坦克武器装备。CO-120的底盘是将БMД伞兵战车底盘加长改成的,负重轮和托带轮增加各一个。车上安置了较高的炮塔,炮塔前装置的是1门口径120毫米的迫击炮,炮尾装填,能用榴弹和穿甲弹进行直接射击和间接射击。不知何故,它为什么不叫空降自行迫击炮。

曾经领先的9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同其他改进的自行反坦克炮一样,它也有4名乘员。但它的机动力和火力都非同一般。它是德国1967年服役的JPZ4-5式9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至今仍未离军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好长时间,德国造的各种有过威风传说的自行反坦克炮销声匿迹了。JPZ4-5式9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研制成功,又令国际兵器专家们一齐注目。邻国比利时也装备了这种反坦克炮,不过改了名字,称作JPK-90自行反坦克炮。

9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车体为全钢装甲焊接结构,外廓较矮,隐蔽性好,防护装甲最厚处50毫米,同ACY-85一样有“三防”装置和灭火抑爆设备,有一定的战场生存力。

M270火箭炮从行军状态转入

战斗状态仅需5分钟机动性要比ACY-85强一些。公路行驶最大时速达70公里,而ACY-85时速不到50公里;最大行程400公里,而ACY-85只有260公里;涉水一般深1.4米,甚至可达2.1米,也比ACY-85深。

JPZ4-5式9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武器系统也有威胁力,除装置1门电磁击发的90毫米反坦克炮外,辅助武器有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及1挺同型号的高射机枪,车顶安装8具电操纵的烟幕弹发射器。90毫米火炮用人工装填炮弹,最大射程7公里。它能发射破甲弹、曳光碎甲弹、DM168破甲弹、穿甲弹和超速穿甲弹等多种的炮弹。发射单丸重20公斤左右的破甲弹,在1公里距离时侵彻装甲厚度达330毫米。

尽管9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机动和加速性能好,可以高速前进和后退,从行军状态转入战斗状态迅速,只用30秒钟便完成射击准备。但它战斗全重达27.5吨,不像ACY-85那样便于空运和空降。

在德国陆军机械化步兵旅和山地旅中编有90毫米反坦克炮分队。20世纪80年代前,德国陆军原有90毫米反坦克炮770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有近200辆9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改造成“美洲虎”2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由于对自行反坦克炮的前途认识不一和经济上的原因,改造的速度不快,9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已驶进21世纪。

新奇的铰接式双车反坦克炮

正当许多国家的兵器专家转移了对反坦克炮兴趣的时候,瑞典人却对反坦克炮作了革命性的创造性发展。他们的研制成果被有的兵器专家评价为“富有革命思想的优秀武器”,“开辟了提高车辆生存能力的新领域。”

瑞典人研制的是一种新型反坦克炮,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功地进行了样车试验。这种尚不知道正式定名的反坦克炮体现了一种新概念。它采用前后两节车体的特殊结构形式,外形显得非常低矮。

前车重约15吨,在车顶部安装1门德国豹2坦克的120毫米滑膛炮,炮口装有大型制退器。火炮炮塔能进行360度的旋转。车长、炮长和驾驶员位于前车内,主要是便于观察敌情和指挥战斗。

“龙卷风”配有4名操作手,射击

准备时间只需3分钟后车重约100吨。在后车体内安放发动机、油箱、自动装填机构和25发炮弹。装填炮弹过程由电子数据系统控制,抽出旧药筒后再装入新弹,全过程实现了自动化。

前车和后车由铰接式连接器连接。这种双车体反坦克炮在试验中获得了良好的评价。它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能,可以在包括泥泞洼地等各种复杂地形条件下行进。利用俯仰控制系统,能根据地形起伏特点控制两车的机动。必要时,可将后车隐蔽在一个有屏障的低地,以利于弹药、油箱和发动机避免敌方火力的毁坏。这显示铰接式双车反坦克炮有特色的防护方式和战场生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