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故事学国学
10707700000236

第236章 有心报国,无奈辞官

国学常识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青年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的词主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他的词作收于《稼轩长短句》。

国学故事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他的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他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但是辛弃疾到了燕京,没有考中进士。不久,完颜亮发动兵攻打南宋,辛弃疾很快就去投奔了起义军领袖耿京。

耿京派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掌管起义军的大印。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懂得兵法。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不多几天,义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可是义端为人奸诈,他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耿京为此要将辛弃疾处死。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当然应当负责。你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后追上了义端。辛弃疾一刀砍了义端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

金兵被难宋打败后,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辛弃疾则到建康去见宋高宗。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官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递上了义军起草的奏章,报告义军的抗金情况。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回去向耿京传达。

辛弃疾开建康后,就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义军的将领张安国贪图金人的赏赐杀害了耿京,投奔金军被封为济州的州官,义军也因此解散了。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辛弃疾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就让他们进来。辛弃疾上前不跟张安国说话,七手八脚把他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直奔南方。他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被派到江阴做官。他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多次向朝廷献上抗金的计策,却没有被采纳。后来,虽然做了几任地方官,在他到中年时,受到朝廷官僚打击排挤,无奈辞官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