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故事学国学
10707700000136

第136章 山水画的转折点

国学常识

北宋时期是我国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转折点,这时期山水画出现了全景构图,出现了大山大水的方式,而且山水画的技法更加成熟和完备,皴法也开始大量使用。荆浩是当时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开创了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他的画气势宏大,结构严谨,高远法与平远法并用,画法则是先以线勾轮廓,再以短条子皴其质感,复以水墨渲染。他的传世作品为《匡庐图》,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国学故事

荆浩为了能安心画画,就到山中隐居起来了。一次,他在深山里寻找奇特的风景写生。无意间,他走进了一个大岩洞,立刻被那里的景致吸引住了。只见里面满是青苔绿水,四周怪石林立,还有烟雾缭绕。荆浩禁不住往里走去,突然,他的眼前豁然开朗,发现前面有一片密密麻麻的古松,姿态万千,美妙无比。有的盘在溪边,有的倒挂在岩石上,有的高大无比,有的低矮小巧。

第二天早上,荆浩又去那里写生。他画得很专注,饿了就随手从口袋里掏出干粮吃几口。以后的日子,荆浩天天去画,从不间断,直到把那些松树的姿态、神气都画下来才罢休。算下来,他足足画了几万棵松树。

第二年春天,荆浩在一座深山峡谷中遇见一位老人。他们攀谈起来。老人问荆浩:“先生,你来这深山荒原,是观赏景致,还是做其他事。”荆浩说:“我是来绘画的。”老人又问:“先生知道怎样绘画吗?”荆浩看了老人一眼,心想:看你这样子是不懂画的,就随口答道:“这很简单,主要是画得好看就是了。”

老人听了,严肃地说:“先生错了。绘画就是刻画,应该深入观察,仔细研究,要把画的对象的神情反映出来。要做到这一点,还要研究绘画的方法。否则,求得形似还勉强过得去,要求得神似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了。” 荆浩想不到老人会说出这些话,他不禁对老人肃然起敬。荆浩画松万棵,已有了丰厚的积累,再经山里老人的点拨,从此注意细致观察,不断总结,画技大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