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发展战略概论
10705300000026

第26章 新型工业化战略举措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十六大报告是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大力实施科教战略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列的,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以科教兴国推进工业化

(一)科技进步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

要立足我国实际,放眼世界,合理确定科技发展的重点,为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1)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选择我国具有一定优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领域,如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等,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2)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在一些关系国家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把工程科技放在科技发展的突出地位,实施重大高新技术工程项目,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4)选择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加快开发能够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5)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及人才汇集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科技、经济发展乃至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比任何其他资源都重要。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育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坚持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教育创新和发展,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二、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化

(一)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1)继续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在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认真执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2)合理开发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的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战略资源储备,实施海洋开发。

(3)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国家和社会都要加大投入,持之以恒地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强化城乡环境污染治理。发展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健全环境、气象和防灾减灾监测体系。

(4)完善法制建设,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坚持运用政府调控与市场结合的机制,特别要高度重视发挥政府依法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要作用。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

(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过去我们实现的工业化是一种资源浪费、生产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缺乏竞争力的低层次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扬弃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走实现人、自然、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一是要走资源节约和环保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二是要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作为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三是在工业发展中要处理好工业化与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工业发展的持续能力;四是促进工业产业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建立绿色产业制度,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产业体系,大力推广清洁生产;五是建立质量型低成本运行的工业化的考核体系,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环境管理力度。

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一)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占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高点,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新兴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尽快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加快发展信息产业,重点是加快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

(二)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通过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要加快我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步伐,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打造现代化和新兴制造业,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以信息技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1)要鼓励包括农业和服务业在内的各个产业及其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产业技术水平。

(2)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政务、商务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良性循环。

四、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一)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大动力。一方面,要坚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实现改革的新突破;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改善经营管理;要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建立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无论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还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都要着眼于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采取深化改革的措施和办法,积极探索和开拓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二)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出口贸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空间。要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着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建设成本,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

[2]梁小民等:《经济学大辞典》,团结出版社1994年版。

[3]周良民:“新型工业化与中国技术创新战略”,《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93期。

[4]杜晓君、麻媛:“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04年第2期。

[5]王岳平、牟文忠、刘志坚:“新型工业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82期。

[6]魏礼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康平:《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

[8]周振华:“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融合”,《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12期。

[9]陈奎飞:“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