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发展战略概论
10705300000011

第11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与战略部署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一)头1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初级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适度、快速和健康发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尤其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将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广大农村进入小康社会,这是整个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力争形成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社会发展的重点是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两个文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城乡环境质量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加大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力度,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增强全民创新意识,使国民经济技术水平和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主要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好准备。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建议》提出:综合考虑未来5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三)第二个10年建成富裕、殷实的小康社会

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建党100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的总体发展目标及战略思想,随着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在整体上全面进入宽裕阶段,城镇居民进一步走向比较富裕,这时,我国将完全建成殷实的小康社会。

(四)第二个10年的具体战略目标

1.经济增长目标

十七大报告指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国家统计局的专家分析,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价格计算)将超过35万亿元。未来20年,中国经济将以7.18%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在21世纪的前20年中,中国的经济仍有可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如果GDP能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那么,1997年排在世界第7位的中国,到2020年,GDP的总量水平将有可能居于世界第3位,或者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2位。

1997年中国人均GDP为700美元左右,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有可能达到按当时价格计算的5000美元,这一水平是1997年的世界平均水平。这一年,处在这一水平的国家有智利(5020美元)、捷克(5200美元)、马来西亚(4680美元)、巴西(4720美元)等国家。

2.经济结构目标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结构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到2020年,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1.5%、50.2%、38.3%。第二产业依然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到2030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将变为9.4%、48.0%、42.6%。在2038年以前,第二产业将一直保持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最大份额。2038年以后,第三产业将以46.0%的份额超过第二产业的45.9%,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亦有学者估计,到203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8%,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到42%,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30%。城镇化比例达到65%。地区发展差距绝对缩小。中国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具体国情,决定中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1世纪20年代或30年代,实现国民经济工业化,第二阶段是进一步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

3.人民生活质量目标

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将有明显的改善,城镇居民生活更加富裕。由于目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落后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15—20年,预期经过20年的发展之后,农村居民可以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例如,享受较高的生活水准,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10—12年左右的义务教育,比较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等。

4.社会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中国收入不平等的程度要有明显缓解。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城乡基本普及12年义务教育,社会生活基本法制化,思想道德水准和民族精神比上一阶段再上一个新台阶,生态平衡得到相当程度的恢复,环境污染得到很大程度的治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六大报告提出:“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承上启下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

分阶段实现现代化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他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此,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指出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二)基本实现现代化

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战略设想,明确指出了“到下个世纪(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同时,邓小平提出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的量化标准。这一量化标准是以20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发展的水平为国际参照标准的。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1980年人均收入在410美元及其以下为低收入国家,420—1410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国家,1420—4500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45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可见,邓小平最初设想的中等发达国家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过渡的发展水平。因此,“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理解为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对应的概念。根据党的文献和邓小平的有关论述,“中等发达国家”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在描述第三步战略目标时同时提出的,其内涵也是一致的。总之,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符合我国实际和发展趋势,体现了人民的愿望,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精神和部署,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不断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望21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前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我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再度复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以强大生命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现在,三步走发展战略已经完成两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如期实现,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