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10702000000093

第93章 如何改变大众消费中的“攀比”现象

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抽样调査,“八五”期间,我国人均消费支出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个时期: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预计可达3900元,比1990年实际增长57.7%,平均每年递增9.5%;人均消费支出预计3500元,比1990年实际增长47.5%,平均每年递增8.1%。改革开放给人民大众带来了实惠,收入多了,市场丰富了,消费多样化了。同时,人们也感受到了消费中的“攀比”现象。领潮者自然要拼命树异于人,赶潮者则至少做到求同于人。先富起来的大款们要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比富,于是,“温州人比坟,广东人比楼,福建人比车,北京人比名牌”成了人们对他们攀比消费的打趣之说;有些收入平平的青年不肯比别人“掉价”,想方设法把婚宴酒席大操办一番;耀眼的“星”们,可以花10万元买块汽车吉祥号码的牌照,掏数万元牵条哈叭狗;普通夫妇为了一套高档家具,愿意抖出全部积畜,家长们不惜为儿女的家用电器花尽一生储蓄。有钱的花数千元到夜总会;钱少的数百元在外就餐。邻里之间相互竞争搞房屋装修;同事间看谁能穿上名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显然,这种消费观与社会主义的文明消费是格格不入的。人们的消费不是自发的,而是有其社会方面的影响的。消费领域出现的诸多不良现象,思想教育不力和正确引导不够也是原因之一。目前,体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消费方式和观念往往受到奚落,境外一些不良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则大行其道,蔓延传播,而真正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和观念却鲜为人知。

因此,我们应根据对我国人民的消费进行调节引导所要达到的目标,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宣教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要引导人们用科学的价值观、消费观来指导消费活动。树异于人和求同于人的攀比消费是不健康的。要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只有这样,才能抵制庸俗腐朽的东西,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要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国情,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生活应当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好,这是无数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的理想,土是经过我们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实现的。但是,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还不很高,国家还不富裕,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经济上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盲目追求高消费是不切实际的。我们需要的是适度消费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要引导人们充分认识高层次精神文化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高收入必有高消费的要求,对此,我们要引导人们多开展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提高的精神文化活动,多开展知识性、艺术性较高的消费活动,使闲暇消费成为人的成长、发展、提高的重要方式。

(李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