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10702000000074

第74章 特别需要知识分子的地区和行业对知识分子吸引力不大

我国当前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一方面人才奇缺,自然科技人员占总人口比例不足1%,农村中平均7000亩地才有1名技术人员;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和研究生分配工作困难,分配中专业不对口,改行、降格使用占相当比例。1987年全国36万大学毕业生一次分配退回人数达5000多人。特别需要知识分子的地区和行业,对知识分子吸引力不大。这是发生这一怪现象的原因所在。

有人分析了1994年研究生毕业择业的程序,认为他们是先选地区、再选单位、然后再考虑专业,因此争相涌向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现正处于开发腾飞的初始阶段,最需要知识分子,但缺乏吸引力,越贫困的地区,研究生返回率越低。

1995年3月的第三届外企人才招聘会,两天内竟有2万人前往应试。一位公司人事经理说:录取率仅5%,他们可以充分地优中择优。一位小姐放弃首都某大医院医生职务,去当某外企公司推销员。她这样选择的想法是:原单位四五百元的月薪太少,因而放弃这所中国最好的某专业医院。去外企受雇者80%的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这是对北京1900多家外企中近万名雇员的调查结果。据全国人才交流中心的统计,流动人员80%是大专以上学历。民办、三资、外企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并不感兴趣,特别愿意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去挖取那些既有学历,又有工作经验的现成人才。

国有单位人才流失严重。邮电部一研究院在西安的一个研究所,40岁以下的人一度基本上没有了。1994年全院调出207人,其中硕土33人、本科124人。国有单位人才流失,其中流失的一部分人还带走了原单位的研究项目、客户,甚至商业机密。为此山东省出台了制止外经贸专业人员擅自离职的规定,对违犯者追索按其在原单位工作年限每年2万元的培养费。

还有的地方人才浪费现象令人注目。浙南岳阳,一位22岁的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女生,被分配到环卫处公厕管理所综合办公室。由于该办公室实在是人满为患,无事可做,领导竟分配她去厕所收费。

知识分子为什么不去中西部地区、不去国有单位这些急需他们的地方?

其一,原单位压制了他发挥作用的积极性。据调查,影响其情绪的最重要的三大因素是工作条件、工作环境、领导作风。有些单位、有的人忌才、妒才,搞“武大郎开店”,任人唯亲,拉帮结伙,“唯庸是举”,致使许多人才报国无门,怎么会有吸引力。一位放弃机关工作而在深圳谋职的企业主说:过去在机关,压抑而没有压力,现在有压力而不压抑,在自由度越来越大的空间里,终会有一番成就。看来,对人才加大感情投入,净化工作环境,是吸引人才的可行办法。

其二,收入偏低、环境艰苦,不利于吸引人才。

东西部经济交往越来越不利于西部,人才、资金都是由西向东流去。除主观原因外,对西部发展缺乏优惠的政策、投入不够,也是一个原因。贵州有86个县市,其中贫困县48个,改革开放以来总共引进资金3亿美元,无法构成配套资金,难以开发贵州较多的资源。中央适时制定扶持西部的政策,也是增加西部吸引力的必要手段。

其三,现代流行价值观的冲击。由于讲究生活优越,讲享受、舒适的风气盛行,不少人才愿意在生活条件好、无交通、住房烦恼的地方工作。这一方面需社会舆论引导,同时用人单位在住房、职称评定、科研条件方面创造一定的条件,才能留住人才。

随着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激励机制的完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以及法制的健全,知识分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仍将成为时代的主流。

(刘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