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10702000000072

第72章 现有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比例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但是,这些年来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这样做虽然带来了产值的增长,却出现效益负增长的情况。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是以科技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的。在我国,虽然科技事业发展很迅速,许多方面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科学技术还没有充分起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比例还不高。

据统计,我国每年问世的近2万项重要科研成果中,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不过占20—30%,真正形成产业化的不到8%。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整体,科技与经济本来应该是密不可分的。但是,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没有很好结合,甚至出现“两张皮”的状况。一方面,科学研究被禁锢在实验室里,许多对经济建设有用的科研成果波束之高阁;另一方面,渴望科学技术的企业、农村却望洋兴叹,束手无策。

之所以会出现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状况,有政策方面的原因,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体制方面的原因。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条块”分割明显的社会,搞科研的属科技战线,搞经济的属经济领域,搞文教的属文教系统。每个部门、企业、集体、个人都在“条块”的坐标上有固定的位置,并且是“并水小犯河水”。必要的社会分工变成了僵化的体制上的分割。一方面科技发展完全依靠政府,科研成果的转化、人才的流动都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企业、农村缺乏一定的自主权,全社会缺乏一个促进科技进步的环境与机制,科研成果自然就很难走出实验室。

要解决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近10年来,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应当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配套改革。

首先,要继续促进技术市场的稳步发展,使其成为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相连接的桥梁。发挥经济杠杆的效能,促使大部分科研工作与经济建设的需要相联系;鼓励科研成果进入市场,通过市场提供各种有偿服务。

其次,要继续增强企业与农村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不断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强企业、农村与科研单位的横向联系,建立各种形式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充实企业、农村技术队伍,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技术培训机构。

最后,要继续健全科技人才管理体制。鼓励大批科技人才走出实验室,投入开发性的工作,加速人员分流,把人才流动作为载体,使科技成果直接进入企业生产运作的流程,缩短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

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范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