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10702000000066

第66章 “高分低能”的现象令人担忧

近些年来,青少年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忧虑。

大学毕业生不会写应用文,这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一位毕业于工科大学的白领小姐说:“工作多累,我一点不怕,怕的就是写工作总结。”不仅如此,不会写请示报告、不会写调查报告、不会写汇报,甚至不会写请假条的事在高等学府屡见不鲜。一位在国家机关负责公文审稿的干部说,这些大学毕业生缺乏起码的文句知识,将公文搞得语义不明、一塌糊涂的现象俯拾皆是。我不企求他们文采飞扬,只要语句通顺、层次清楚,就是我的福分了。这些靠高分进入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子们,其能力状况堪忧。

大学生中,高智商、低体能的现象也很严重。如,号称英才集聚之地的北京某高校,其生源的学业水平、录取分数在连年提高,但是学生的体能却每况愈下。1989—1994年,该校共招收1.3万名新生,三项体能测试不及格的比例在56—69%之间,平均30多分的占7—8%之间。学校不得不在体育方面严格管理、严格考试,以偿还这些学习尖子们在中小学欠下的体能“债”。

中小学生的能力素质也存在值得注意的倾向。全国首次10省市中小学生能力抽样调查,对10621名中小学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小学自然各科实验动手能力进行测试。课题组从测试结果得出的综合评价是:高中、初中学生均低于及格线,小学生略高于及格线。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而不是以制造高分学生为目的。高分而低能现象,反映了我们的教育方针还没有在许多方面落到实处。

高分低能的原因值得人们去追究。

第一,我们实施的是应试教育,还未把重点转到素质教育上来。应付考试的观念在教育界仍占主流,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学校升学率仍被视为教育质量的代名词。升学率、学生分数成为教师评奖的依据,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只会抓升学率的校长和教师。近10多年来强调应付考试,校园模拟卷不断增加,各类升学考试试卷超出教学大纲的现象屡见不鲜。一项调查表明,现在基础教育教材内容的偏、难、高、深,只适合20%的学生。全国政协委员严晓卿说,在现实中是考试而不是党的教育方针左右着中小学教育。杨振宁博士对中国教育感受最深的问题就是“学生功课太多,考试负担太重”。这样,学生能力的培养就被考试挤掉了。

第二,学校建设中的偏向。近年来,许多学校有了一点钱便急着配备微机,搞语言试验室,而忽视了正常的数、理、化、生、地各科实验仪器的配备。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了。目前,中小学也不提倡学生接触实践,这就更加剧了学生低能的环境因素。

第三,文、理分裂,文科发展受抑。据统计,全国文理兼容的综合大学所占高校的比例,由1949年的23.9%,降到1952年的10.9%,又降到1986年的4.3%。目前,我国文科学生占在校生的8.9%,在全世界千万人口以上的50个国家中,比最低的国家还低10%左右。这样,许多科技人才,不仅离文学、艺术越来越远,而且连必要的写作能力也不具备,辞不达意,文理不通,有的连电话也不会打,办事能力、工作能力都很差。

针对高分低能现象,我国大、中、小学校已开始采取了许多措施加以纠正。中、小学的升学环节中加强了对体育素质的硬性要求,同时有些学校也增加了一些社会实践环节。现工科大学开始注意文科方面的建设,清华大学办起了人文、经济学科,向综合大学迈进。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办学,以促进文理结合,提高理工科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国家教委在全国高校普遍推行了大学生的实践课和毕业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分低能现象在多方努力下可望得到扭转。

(刘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