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10702000000057

第57章 出书难,买书难,卖书也难

图书是最难预测供需状况的精神产品。它不像毛巾、茶杯那样,同一品种在相当时期内可以大批量连续生产。每一种新书可能就是一种新的知识,要面向不同的读者对象,这种隐性的购书对象究竟有多少?很难有正确的预测。国外的出版商以高定价(国外书价通常是成本的几倍)来弥补预测的失误,以保证利润;同时利用先进的印刷技术装备,采取短期内多次重印的办法,以保证多品种、小枇量的供应。因此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图书品种比较丰富(有的国家一个书店有20万种书),出版业的“三难”并不突出。其实质是出版商通过高定价早已将损失转嫁给读者。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党和政府把图书作为教育人民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一种精神产品,对出版业实行“保本微利”政策(利润限制在总定价的10%以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图书都由新华书店“包销”,出版社和书店发生存书积压或报废损失,都由国家财政承担,如发生亏损,由财政补贴。这一政策的缺陷是加重了国家负担,掩盖了经营不善的矛盾。

从80年代开始,逐步推行出版体制改革和发行体制改革,要求绝大部分出版单位“自负盈亏,独立经营”,允许自办发行;要求新华书店利润与奖励基金、福利基金挂钩。这些改革,搞活了出版,促进了出版繁荣。但是在两种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体制尚未理顺,有些政策不到位,以及出版队伍的素质问题,使图书产销和供需矛盾凸现出来,其实质是如何正确处理出版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

有些出版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争出平庸但能畅销的书;少出亏本而有价值的学术著作(据抽样调查,学术著作印数为1000册时,每出10万字要亏损5000元以上);少出或不出本小利薄的农村用书。另外,相当一部分县级书店,为保证利润收入,主要经营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一般书只占总发行金额的20—30%左右。因此许多学术著作和农村用书很难买到。

卖书难有多种原因。主要是:(一)全国还没有形成发育健全的统一的图书市场,在市场准入上存在着无序状态。出版社和书店之间为争夺畅销书的发行经常产生矛盾。由于双方都想占领市场而常发生预测不准的状况,积压与脱销的问题双重存在;(二)资金短缺,影响经营。国营书店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负债经营,年利息支出占贷款的10%以上。据测算,一本书进货后到了161天仍未销出,未销出部分就产生亏损。为了保证利润,书店只能主要经销畅销品种。备货品种少反过来又影响经营,难以扩大再生产;(三)书价上涨过快,影响销售。与1982年相比,相当一部分书的价格上涨10倍以上,读者购书的绝对量减少,从1985年开始,全国图书销售册数呈负增长趋势;(四)对专业读者分布情况缺乏信息,因此一方面读者买不到专业书,一方面书店卖专业书难;(五)印刷技术装备不适应小批量生产,重印困难,书店想添货而货源难以保证。

以上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理顺体制,提高出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及加速印刷技术改造,才能逐步解决。近几年来,有关领导部门在出版经济政策上给午优惠,一些部委和省市建立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对解决“三难”都起了积极作用。

(潘国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