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10702000000004

第4章 人口素质低,提高人口素质任务艰巨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人口素质比较低的国家。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文盲、半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1.8亿多,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88%。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2亿多,而全国大学(含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只有1600多万,不到总人口的1%。近几年,在经商热潮的冲击下,教育滑坡,许多中小学生弃学经商、务农,出现了新的流失生、失学生。人口素质低下不仅反映在文化素质方面,也反映在技能素质方面,我国中等技校偏少,满足不了就业的需求,许多就业人口在上岗之前未受过正规的职业训练,造成劳动力的技能偏低。此外,人口素质还反映在文明的程度偏低,也即缺乏现代人的观念,如法制观念,纪律观念,时间观念,效率、效益观念,职业道德观念等。由此看来,我国人口素质低,合格劳动力不足,不合格劳动力严重过剩,尤其在农村,数量庞大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过低的劳动力队伍主体只能适应传统、低效、简单的劳动。因此,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不等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过多的低素质劳动力非但不能看作是“丰富的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还会成为阻碍乃至制约经济发展的力量。

中国人口素质低有历史的原因。旧中国教育事业不发达。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扫除文盲运动,人们的文化素质有了提高,以后又规定了全民九年制义务教育,文盲、半文盲人口逐步下降。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普及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步较晚,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就现实原因来看,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国家经济实力不足,教育投入不够。据前几年统计,全国尚有6%的学龄儿童不能入学;12%以上的小学生不能升入中学;50%以上的初中生不能升入高中;高中学生只有部分能升入大学。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每年创造的国民收入用于教育方面的份额有限,这影响到教育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到总体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由此形成中国人口数量多,而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的状况。

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是现代化建设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社会现代化不仅仅是科技现代化,经济迅速发展,也包括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再好的管理机制也不起作用;没有人的现代化,再好的机器设备也犹如一堆废铁。而人的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有人说得好,现代化建设什么都可以引进,唯有人民的素质引进不了。要提高人口素质,首先,要抓教育。教育是人才之本,强国之本,现代化建设之本,教育不兴旺,现代化实现不了。现在我国对教育的投入,还没达到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对办教育的物质支持还落后于我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因此,在国民经济预算中应当加大教育的投入。其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实际。要进一步发展多层次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合理搭配。还要向终身教育发展,教育不仅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从现代社会来看,教育应当伴随着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再次,要继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人口的增长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以便做到优生、优育、优教,从而提高人口素质。再有,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止住教育滑坡的趋势。总之,提高人口的素质离不开教育,没有高素质的人,建设现代化将是不可能的。

(樊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