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10702000000021

第21章 家用电器普遍使用,电力不足及供电设施陈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近些年来,由于家用电器的急剧增加,电视、电冰箱、洗衣机、音响,已日益普及,电力紧张和用电线路陈旧的矛盾便突出来了。1995年夏季到来之前,北京空调激增,有的居民楼便贴出了“告示”:“因本宿舍供电容量不足,请不要安装空调设备,以保证宿舍生活正常用电”。早在80年代初,人们就已经习惯了“拉闸停电”的现象。许多单位明文规定不许使用电炉、电饭煲、电烙铁等电器,以保证不超过用电指标,以免交高价电费。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空调热潮对不堪重负的用电线路是一次致命的冲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家用电器的增加,这是大势所趋,难以阻挡。但电力不足及电设备陈旧又制约了家用电器的增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电力的发展是相当快的。1949年我国年发电量48亿度,居当时世界各国的第25位;1980年发电量3006亿度,比1949年增加了70倍,居世界第7位。到1987年发电量达4960亿度,比1980年增长65%,居世界第4位。到1995年,年发电量达到9200亿度。尽管电力工业飞速发展,但仍满足不了更加快速发展的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成为一个棘手的制约因素。其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需求发展过快,供给跟不上需要,供求矛盾突出。1992年电力比1991年增长11.3%,应该说发展速度很快,但仍难以支撑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2.8%和工业产值增长20.8%的需要。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供电越是紧张。拉闸限电现象严重。华东电网1992年6月份日均拉闸限荷达282万千瓦,京津唐电网则为128万千瓦。华中电网长期低周波运行。陕、宁、滇、黔等省也发生严重的拉闸限电。全国缺电十分严重。电力工业装机容量1992年比1991年增长8.5%,而发电量却增加10.3%。能力的增长赶不上产量增长,供给的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增长。

第二,投入不足,设备陈旧,线路不堪重负,后劲乏力。经济发展,各地力争加快翻番,固定资产投资急速上升,投资规模迅速扩大,而电力工业投资却连年滞后,供电网络落后。以北京老城区为例,82条10千伏线路中就有42条超过300安培限定。32座配电站建于50年代,设备严重老化。超负荷线路又处于繁华地段,无法新增变压器,造成低压线路过长,影响用电质量和安全。仅1994年4个城区就有6000块电度表超负荷,烧毁了大量家用电器,供电局不得不拉闸限电。城市供电部门也曾采取向新增用电大户征收补贴费的办法完成对电网的维修和改造。但对居民征收用电补贴费,谈何容易!在武汉,因安装空凋而主动到供电局交纳增容费的,不足应交户数的10%。电网拆迁工程也很难。北京王府井变电站自1985年立项以来,5年没有拆动。而现在要建一个22万伏的地下变电站,投资要增至4—5亿元,相当在郊区建一个同样大的变电站的四五倍。这笔巨大投资单靠收取补贴费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用电矛盾毕竟会随经济发展而得到解决。首先,加快发展火电建设。10年内建设4000万千瓦的矿口电厂,在沿海港口、路口兴建一批火电厂,加快对老电厂的技术改造,提高调节性能。其二,大力加快水电建设。我国水利蕴藏量达68000万千瓦,居世界首位,可开发的就有37000万千瓦。在水电开发上,我国已开发黄河上、中游,红水河、乌江、澜沧江等20多个骨干水电站;扩建华东、华中、华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水电站;在水能资源丰富的缺电地区建一批中小型水电站;在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建一批抽水蓄能电站。争取10年内建设4500万千瓦水电站。还要兴建三峡水电站。其三,积极发展核电。本世纪内集中力量研制和建设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引进100万千瓦核电设备,建设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和广东第二核电站,以及辽宁核电站。同时还准备在浙江、福建、江苏建立核电站。其四,加强电网建设和七大电网的联系、调节,为形成全国联合电网打下基础。

经过以上建设项目的实现,一个用电方便、安全、充足的前景将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刘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