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古代发明与发现
10700200000097

第97章 钻井技术

钻井技术在中国可上溯到公元前4世纪。李约瑟博士曾公正地评价道:“今天勘探油田所用的钻探井或凿洞坑术,肯定是中国人发明的。”事实确是如此。在西方连杆式钻井技术和现代化的旋转钻头技术中都能找到中国古代技术的痕迹。西方的深井钻探技术实质是从中国传入的,而现代石油工业也是建立在比西方要早1900多年的中国技术基础之上。

中国钻井技术的起源和发展与制盐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座盐井出现在古巴蜀地区,即现在的四川地区。在古代,运输业极不发达,海盐很难运到地处内地、道路艰险的四川。但古巴蜀的人们发现自己的脚底下就蕴藏着丰富的岩盐和含盐分很高的卤水,他们即因地制宜,开采地下盐以食用(四川人称食盐为盐巴)。在四川,产盐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自贡地区,井架林立的自贡因此有“盐都”之称。

采盐的需要促进了深井钻探技术的发明和发展。战国时期,盐井均为大口浅井,到汉代逐渐变为小口深井。钻井深度越来越深,钻透盐层再往下便是天然气层,卤水制盐需要熬制,使用当地天然气作燃料既方便又经济。由此可见,天然气就是在深井制盐业的促进下开发的,两者的发明基本上是同时出现。

由于天然气层较深,要开凿气井必须有优良的钻井设备。中国当时已有先进的铁制业,为钻井提供了铸铁造的钻头。动力则用人力。人先跳到杠杆的一端把钻头抬高,再跳下来使钻头砸下去。钻井用的竹缆是由10多米长的竹条制成的。竹缆具有很强的抗拉强度,与一些钢缆的抗拉强度相当。而且竹缆有极好的挠性,容易绕在钻头提升鼓上。竹缆的第三个优点是遇水后强度增加。通常使用的大钻头长约3米、重达140千克,用来冲击岩石,扩大由小钻头钻的孔;小钻头只有几十千克重。

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古巴蜀人民发明了一系列专用的钻井工具,总结出一整套钻井技术,开凿出一大批很深的天然气井。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清乾隆年间,自流井地区(现自贡)有一口天然气井深度为530米,产气量为每日160立方米。到了清朝末年,钻井深度达1200米以上,日产1万立方米天然气的气井有10多口。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开采天然气过程中发展的深井钻探技术,大约在1828年传到欧洲。当时一位名叫英伯特的法国驻华外交官给法国一个科学协会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亲眼看到中国人用周长10多米的轮子,转动50次,提取一桶桶盐水。有位名叫约巴德的工程师,据此立即试用了中国人的方法。后来,约在1834年,欧洲人首次成功地用中国的钻探技术开凿了盐井,1841年又用于开凿油井。1859年,德莱克上校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石油湾用中国的竹缆方法钻出了一口油井,而此项技术很可能就是从当时在美洲修筑铁路的中国劳工那里获得的。至此,中国的深井钻探技术迅速传播开来,被世界各国仿效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