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古代发明与发现
10700200000058

第58章 针灸

针灸,是中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关于针灸学起源的说法,往往与“伏羲氏”、“黄帝”相联系,这说明中国古代针灸学的起源是相当早的。

据史料记载,针灸疗法在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普遍。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名医,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扁鹊了。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的许多书籍、文物上都记录了有关针灸医术的发展过程。针灸学的发展,必然会导致针灸工具的改进。在金属针出现以前,针灸用的针是用石头或者骨头做的。目前从挖掘出的文物来看,中国古代针灸用的最早的几根金属针,是在中国河北省满城西汉刘胜墓中出土的9根金银针。针灸工具的改进,还表现在针形增多和定型上。在古籍《黄帝内经》里,曾多次提到“九针”这个名字,并对其主要用途和形状作了详细说明。这“九针”分别是长针、大针、毫针、圆针、锋针等类型。“九针”这个名字和针的形状虽然以后有些变化,但还是一直被人们沿用了2000多年。

针灸学发展到汉晋时期,已经逐渐完备,并开始利用图形来表示针灸的穴位。一些关于针灸学的著作也随之出现,其中《甲乙经》这本书,是我国目前最重要而且保存最早的针灸著作。该书对针灸治疗及穴位都记载详细,而且有条有理。

唐朝时期,中国政府开始在医院内开设了专门的“针灸科”,还对研究针灸学的人封了各种职称,如针士、针助教等,并在学校的医学课程内设了一个针灸教学。宋朝时期,是中国古代针灸事业的一个大发展时期,针灸学家们不断地发现了许多新的重要穴位。公元1026年,翰林医官院的医官王唯一,科学地总结了古代针灸学的成就,整理出了一部关于针灸学研究的书,后来又铸了两个人体的铜模型,模型的全身布满了穴位。据有关资料说,中国明朝时期的铜人,已有666个穴位。

随着针灸事业的发展,元、明、清三代,针灸学家们编写了一些关于针灸学的著名专著。这无疑对中国古代的针灸学事业的总结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建立以后,人们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又发现了100多个新穴位,丰富了针灸医疗的内容。中国古代医学事业发明针灸学,对人类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