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古代发明与发现
10700200000176

第176章 扇子

扇子,在中国是一种古老的降温工具。

晋代崔豹《古今注》一书中说:“舜作五明扇”,“殷高宗有雉尾扇”。不过,古书上所写的这种扇子是长柄的,由侍者手执,为帝王扇风、蔽日。作为夏天必备的扇子,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扇子的发明至少不会晚于西汉时期。目前所发现的有关扇子的最早记载是《方言》一书,里面说:“自关而西谓之扇”。《春秋繁露》中也提到:“以龙致雨,以扇逐暑。”

古代扇子的形状很多,有圆形、长圆、扁圆、梅花、扇形等形状。其扇面的用料又可分为丝绢、羽毛、纸等。到了三国时期,我国开始流行在扇面上写字绘画,因而扇子又从一种降温工具转变成为一种艺术品。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王羲之、苏东坡等都有过“题扇”、“画扇”的动人故事。

古代中国,人们对扇子除了扇面、扇形非常讲究外,扇柄也十分讲究,仅材料就有许多种,如玉石、牙雕、木雕、竹雕、骨雕等。我国的考古学家在1975年曾在江苏挖掘出了一座南宋时期的墓地。该墓发现了两把团扇,均是长圆形,以细木杆为扇轴,其扇面是纸质,呈褐色。其中一把扇子的扇柄为玉石。如此完整的宋朝扇子的发现,实为我国古代生活史上一件珍贵的实物材料。到了北宋时期,折扇开始在我国流行。在制作方面,我国人民把原来的5、8根扇骨增到10余根,再加上我国的雕刻技术,是一种非常具有装饰性的物品。

明朝宣德皇帝的一把扇子高82厘米,宽59.5厘米。扇两边的两根大扇骨上面小、下面大。整个扇子合起来时,就像一根被劈成两半的竹竿。扇子的扇面上两面都画有人物画。并有“宣德二年春日武英殿御笔”的题款,还有“武英殿宝”的朱文方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