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0700000000099

第99章 茵陈丸

茵陈丸用大黄硝,鳖甲常山巴豆邀,杏仁栀豉蜜丸服,汗吐下兼三法超, 时气毒疠及疟痢①,一丸两服量病调。

来源:《医方集解》(引《外台》方)。

词解;①时气毒疠:即具有急性传染性的致病因子;疟痢:指疟疾和痢疾两种病证。

药物:茵陈、芒硝、鳖甲(炙)、栀子各20克,大黄50克,常山、杏仁(炒)各30克, 巴豆(去皮炒)10克,豆豉五合。

用法:上药分别研为细末,和极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药后或得吐,或得汗,或得下利,即应停止服用;假如服后无效,可酌情加重用量。

功效:攻下涌吐,泄热荡实,兼能发表。

适应证:时行黄疸、疟疾、赤白下痢等证,属于里实兼表证者。

方义:本方是由茵陈汤(茵、栀、大黄)合栀豉汤加味所组成。方中栀子、淡豆豉清热除烦,合常山可以涌吐,合杏仁可以发表解肌;大黄、芒硝荡热去实,合茵陈可以利湿退黄;鳖甲滋阴,退血分之寒热,合常山可以截疟;巴豆泻下,以祛脏腑之寒积。综合起来,药分三路,发表、涌吐、攻下兼施,尤以涌吐、攻下的作用为甚。其组成虽然有法,但照顾的面较广,既有寒下药,又有温下药;既有截疟药,又有解肌药,同时药力猛峻,因此在临床上必须慎重加减使用。

§§第七章 消补之剂

“消”就是消散积滞,“补”就是补益不足。因为积滞是由于脾虚不能正常运化,胃虚不能腐熟,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以致或作泻痢,或成症块痞气,于是饮食减少,血气日益虚衰,五脏六腑渐至亏乏。所以在治疗时必须将消散积滞和补益脾胃的方法结合起来,根据具体证候,或消重于补,或补重于消,或消补并重,或以消为补,以补为消,等等(但以缓攻平治为原则)。这类方剂就叫做“消补之剂”。

消补剂,是指消补相结合的一类方剂。补就是滋补强壮,在第一章里已有介绍。消就是消导积滞。一般能够治理气滞血凝引起的痞块、痈肿的方剂,可以消除痰水留滞导致的水肿、痰积以及饮食停积所致的泄泻、疳积的方剂,都属于消导的范围。不过这些方剂,因为组成药物各从其属的缘故,其中大多数方剂,已分别隶属于理气、理血、利湿、除痰以及外科各章,这里所介绍的只以消补相结合的——健脾导滞和扶正消症的方剂为主。

健脾导滞的方剂,是为脾虚食滞或脾虚湿滞而设。脾虚食滞,顾名思义,就是脾土虚弱,运化功能不强,食物停积不化。它的常见症是胸脘痞胀,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大便或溏或不畅。在治疗上,必须健脾和消食两顾,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补气健脾、消食导滞的健脾丸,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方剂。假使脾土本无虚象,由于饮食过量,以致损伤胃气,造成食物停滞,口黏,脘闷,嗳腐恶食,大便恶臭或排便不爽者,治疗应该以消导为主来达到健胃消食的目的,如保和丸就是为此而设。如果脾虚失运,内在水湿留滞于中,形成所谓痰湿阻滞脾胃,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苔白而厚腻者,在用药方面,又应该健脾燥湿兼顾,方剂如平胃散之类。

扶正消症的方剂,是为症积痞块而设。所谓症积痞块,都是有形可征,如疟毋胁下痞鞕有块(脾或肝肿大),以及外有腹膨大的体征而内有症结的疳积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病证,是由于气滞血凝或痰湿等搏结而成,多属于慢性,常经年累月不愈,久病多虚,所以其症块虽属实邪所结,而体质多已虚弱。在治疗上,如果用攻法,则症不去而反伤其正,用补法,则气虽壮而症益坚,因此,只有一面扶正,一面消痞块,且需长期调治,才能达到渐消缓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