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0700000000100

第100章 平胃散

(附方:平陈散、胃苓汤、柴平汤、不换金正气散)

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燥湿健脾消痞满,调胃诸方从此扩。

或合二陈或五苓,硝黄麦曲均堪着。

若合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苍术9克,厚朴(姜制)6克,陈皮(去白)9克,甘草(炙)3克,加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燥湿健脾,消胀散满。

适应证: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禁忌:脾虚无湿或阴虚之人,证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禁用。

方义:本方是燥湿祛痰、行气健脾剂。苍术燥湿健脾为君药,《本草要略》说:“苍术……入平胃散能去中焦湿证,而平胃中有余之气”。《本草正气》云:“凡湿困脾阳,倦怠嗜卧,肢体酸软,胸膈满闷,甚则腹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茅术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非此不化。”厚朴除湿散满为臣药,陈皮理气化痰为佐药,甘草、姜、枣调和脾胃为使药。大凡脾胃病变,只要属于所谓脾胃湿滞,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腻的,都可用此方治疗,所以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后世有许多健胃方剂,都是从它加减演变而来。

“平陈散”(《症因脉治》),是本方加入祛痰化湿的二陈汤(夏、陈、苓、草)而成。适用于脾胃运化不食,湿痰内阻,胸膈痞闷,或有呕吐泄泻,证情较平胃散证为重。

“胃苓汤”(《丹溪心法》),是本方加入渗湿利尿的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而成。适用于停饮夹食,脾胃不和,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或有浮肿等证。

“柴平汤”(《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引《宦邸便方》),是本方合小柴胡汤而成。适用于疟疾,脾胃湿盛而脘膈闷胀。

“不换金正气散”,又名“藿香平胃散”(《局方》),是本方加入芳香化浊、燥湿祛痰的藿香9克、半夏6克而成。适用于感受不正之气,脾胃食滞,腹痛呕吐,舌苔白腻等证。

此外,本方加麦芽12克、神曲9克叫做“加味平胃散”(《医方集解》),治疗脾胃湿滞,宿食不消,吞酸嗳腐,不思饮食,如积滞较甚,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黄6克、芒硝9克。方歌“硝黄麦曲均堪着”,即指此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