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0700000000033

第33章 补肺阿胶散

补肺阿胶马兜铃,牛蒡甘草糯米杏,肺虚火盛津液伤,顺气生津咳喘宁。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药物:阿胶(蛤粉炒)15克,马兜铃(焙)9克,炙甘草3克,炒牛蒡子6~9克,杏仁9~12克,糯米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肺清热,滑痰止嗽。

适应证:肺虚火盛,津液受伤,口干咽燥,痰少咯出不爽,或痰中夹血,或呛咳微喘,脉象细数。

禁忌:肺虚无热或表寒咳嗽者。

方义:本方名为“补肺”,实质上是补中寓泻。所谓补者,是指阿胶养阴补肺,糯米、甘草培土生金;所谓泻者,是指马兜铃、杏仁泻肺降气,清热除痰,牛蒡宣肺,润燥滑痰。

肺阴得补,津液自复,便可使口干咽燥、咳嗽带血自除;肺气得降,痰热能清,即可使咳嗽不爽、呛咳而喘得解。补肺和泻肺虽然是两回事,但在这里关系极为密切。由于肺虚邪热袭踞而咳逆上气,必须用马兜铃等泻肺清肃邪热,使邪热清降,阿胶等药才能充分发挥补肺的作用。这就是古人方名补肺,而药用补中寓泻的道理。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论及本方时说:“马兜铃体轻而虚,热则悬而四开,有肺之象,故能入肺。气寒、味苦、微辛,寒能清肺热。苦辛能降肺气。钱乙补肺阿胶散用之,非取其补肺,乃取其清热降气也,邪去则肺安矣。其中所用阿胶、糯米,则正补肺之药也。”近世有些医者,组方往往追求纯补纯泻,殊不及古人用药配伍之周到。

§§第二章 发表之剂

“发”就是发散,“表”是指肌表。利用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使停留在肌表的外邪从肌表而出的方剂,就叫“发表剂”。由于表证有表寒、表热两种,所以发表之剂也分辛温、辛凉两种。又因为人的体质有虚有实,所以发表剂有时在发散药中还需加入适当的补益药。

发表剂,又叫解表剂,或称发散剂。所谓解表剂,就是能够开泄腠理,驱邪外出,或调和营卫,疏散表邪,从而解除外感表证的方剂。一般所谓“表证”,是指外在致病因子侵害人体发生病变的初期,而机体内部的器官还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的证候,如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肢体疼痛,脉浮,无汗或有汗等征象。古人认为,这种证候是由于外邪侵袭机体的肌肤表皮所致,所以叫做“表证”。表证几乎是一切外感疾病初期所必见的,所以外感疾病初期大都要用到解表剂;解表剂用之得当,可以控制病邪由表向里传变,达到早期治愈的目的。

解表剂,根据“表证”的类型和轻重程度的不同,有发汗和解肌的分别。发汗和解肌的区别为:前者是针对表实无汗而言,而后者则是针对表证有汗而言。因此一般认为,发汗剂是指专于开泄腠理,驱邪外出,使病人得汗而解的方剂。这类方剂多用治表证无汗、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而紧等表实证。如麻黄汤就是其代表方。所谓解肌剂,至少包括以下两种意义的方剂。第一是指能调和营卫,疏解肌腠之邪,以使病人微微似汗而解的方剂。这类方剂多用于表证虽然有汗,但恶风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不能随汗而解的表虚证。如桂枝汤就是其代表方。第二是指既能发汗解肌,又能透疹,或同时略具和解作用的方剂。例如葛根汤用治表证恶寒发热,项背强急,脉浮紧,无汗,或下利,或麻疹初起,就是取其发汗解肌,兼能和里。古人解释葛根汤证,多说它是“邪在阳明肌肉之候”。因为葛根汤能解除这种证候,所以说它能够“解肌”。从上述可见,解肌剂虽然同样能够解除表邪,但发汗力缓,并且比发汗剂更具有调和的作用。这种“调和”意味着具有调整机体功能,从而加强抗御病邪的作用。

解表剂,根据外感疾病的寒温性质不同,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所谓辛温解表,是为风寒表证而设。风寒表证的临床表现多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无汗或有汗、脉象浮缓或浮紧。这种病症,是风寒之邪郁滞于肌表,非用辛温发散,邪气不能解散。所以治宜辛温解表,临床常用的药物是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代表方剂如麻黄汤和桂枝汤。所谓辛凉解表,是为温热表证而设。温热表证,多出现发热重、恶寒轻(或不恶寒)、头痛、口渴、舌苔黄薄、有汗、脉象浮数等征象。这种证候,由于温邪袭于体表,容易伤津化燥,不比寒邪易于郁滞腠理。所以治疗只宜辛凉解表,临床常用的药物是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连翘,代表方剂是桑菊饮和银翘散。辛温解表剂多适用于伤寒表证;辛凉解表剂多适用于温热证。二者一温一凉,在临床运用时不可混同。

解表剂,针对外感表证病人的体质差异,有助阳解表和滋阴解表等的不同。所谓助阳解表,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具有助阳解表作用的方剂,来治疗阳虚表证。阳虚表证多见于伤寒过程中,其证候除有头痛身热、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外,多有恶寒较重,得厚衣重被不解,面色苍白,蜷卧多眠,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等特征。这种阳虚表证病人,素属阳虚,卫气多不固,假使见到有表证而单纯运用解表剂来发汗,就容易造成汗多亡阳的危险变局。所以治疗时必须在发表剂中加入附子等温阳药品,以发表兼顾阳气。由于阳虚表证往往兼有气虚,临床上又常于解表剂中加入参、黄芪、附子,以温阳补气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再造散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方剂。

滋阴解表,顾名思义,就是在解表之中兼顾阴液,也就是运用滋阴解表剂来治疗阴虚表证。

阴虚表证,多见于温病过程中,其证候除有头痛或身痛,恶寒轻、发热重,有汗不多等征象外,尚有口干心烦,或渴欲饮水,咽喉燥痛,舌苔薄而干,或舌光赤,脉象细数等特征。这种阴虚表证证候,本属阴液不足,如果发汗过多,便容易汗多亡阴。所以治疗时必须在解表剂中加入滋阴的药品,以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方剂。倘若表证阴虚较甚而兼有血虚的患者,又宜用当归、芍药、地黄等补血滋阴的药品配合解表剂,以达到养血滋阴解表的目的。

解表剂,依据外感表证兼夹原因的差异,有化饮解表和理气解表等区别。所谓化饮解表,是治疗表证兼夹痰饮的一种方法。表证兼夹痰饮的病人,多是素有痰饮喘咳,又复感受风寒邪气,以致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发作或比原来加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一面发汗解表,一面温阳化饮,才能达到风寒外解、痰饮内化的目的,小青龙汤可为这一方面的代表方剂。所谓理气解表,是治疗表证内有气滞的一类方法。表证内有气滞的病人,除有恶寒发热、头痛体倦等表证征象外,常有胸脘痞闷、中气不舒的感觉。对于这种患者,在解表之中必须寓以理气,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十神汤就是解表兼有理气作用的代表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