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0700000000266

第266章 乌梅丸

乌梅丸用桂干姜,人参附子蜀椒襄,当归细辛黄连柏,温脏安蛔寒厥尝。

来源:《伤寒论》。

药物:乌梅60克,细辛18克,干姜30克,黄连48克,当归12克,附子(去皮炮)18克,蜀椒12克,桂枝(去皮)、人参、黄柏各18克。

用法:以苦酒(即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捣成泥;余药研为细末,与乌梅泥和匀,加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9克,日3服。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功效:温脏驱蛔。

适应证:脏寒,蛔上入膈,烦闷不安,手足厥冷,得食而呕,腹痛,吐蛔,时发时止,或久利不止。

方义:本方是寒热并用之剂,专治寒热夹杂的蛔厥证。乌梅、川椒杀虫驱蛔;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桂、附、姜、辛,温中散寒;人参、当归,补气和血。用乌梅丸治疗有蛔厥表现的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慢性结肠炎、崩漏等病,由于疗效肯定,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凡辨证符合阴阳错杂的病机,加减用于慢性胃炎、胃溃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壅积症、慢性胆囊炎等,对消除症状均有良好作用。

对于本方的应用,近代名医蒲辅周曾指出:“外邪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到异病同治”。

根据编者临床体验,乌梅丸对胆道蛔虫症以及部分过敏性结肠炎,疗效显著。用治胆道蛔虫症,编者将其改为汤剂,重用乌梅至30克,轻者每日一剂,分二次服,重者可一日两剂。待痛止后,即去人参、当归、附子、桂枝、黄柏,并加苦楝根皮15克,槟榔9克,续服二三剂,以善其后。至于治疗过敏性结肠炎,仍以丸剂为宜,每服6克,一日二次,开水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