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0700000000243

第243章 清咽太平丸

清咽太平薄荷芎,柿霜甘桔及防风,犀角蜜丸治膈热,早间咯血颊常红。

来源:《医方集解》。

药物:薄荷9克, 犀角、防风、甘草、柿霜、川芎各18克,桔梗27克。

用法:上7味,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热汤化下。

功效:清咽散火,凉血止血。

适应证:肺火亢旺,咽喉不利,咯血,颊红。

方义:薄荷、防风、川芎散风热,清上焦;犀角凉心热,止咯血;柿霜生津润肺;甘草泻火;桔梗不但载诸药上浮,并与甘草、柿霜相伍,清利咽喉。各药配合起来,具有清火凉血、清利咽喉的功效,对于肺火亢旺,阴液耗灼,肺络损伤,而见到干咳无痰、咯血、颊红、咽喉不利等证,最为合用。

30.清骨散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与知母,鳖甲地骨青蒿草,骨蒸劳热病可服。

来源:《证治准绳》。

药物:银柴胡9克,胡黄连7~9克,秦艽9克,鳖甲15克,地骨皮12克,青蒿9克,知母7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阴分内热,退虚劳骨蒸。

适应证:骨蒸劳热.两颧潮红,口渴心烦。

方义:方中地骨皮、黄连、知母,能清阴分之热,平虚热于内;柴胡、青蒿、秦艽,能除肝胆之热,散虚热于外;鳖甲阴类属骨,能引诸药入骨补阴而退蒸热;炙甘草能调和诸药而退虚热。本方对于阴虚内热较甚的骨蒸劳证,最为有效。其名清骨散即是由此而得。如果阴虚较甚,潮热不太严重者,宜去胡黄连,酌加地黄以加强滋阴的作用。

§§第十六章 除痰之剂

凡有化痰、涤痰、劫痰等作用,使体内停蓄的痰饮排出,从而消除或减轻因痰所致各种病证的方剂,就叫做除痰之剂。

痰是人体的病理产物,产生痰的原因很多,例如脾虚土弱,胃阳不足,肺虚劳嗽,外感风寒等等,都是形成痰的主要因素,尤其脾虚土弱,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古方书上所谓“脾为生痰之源”,殆即此意。因为脾主运化,倘若脾虚失于健运,就不能化水谷为精微,而反为痰浊,形成痰病。

古人所谓“痰为百病之母”,说明了痰所引起的病变是多种多样、极为复杂的。临床常见的有哮喘,咳嗽,有呕吐、泄泻,有头目晕眩,有心悸怔忡以及癫痫等等。但由于痰是病理产物,其病变不是孤立的,而往往与其根本致病因素紧密联系。例如,外感寒邪咳嗽为寒痰(表寒),喘息阳虚气弱的亦为寒痰(里寒);肺热叶焦的为热痰;肺阴不足,津液被灼,劳嗽久咳的,为燥痰;胃有湿痰留饮而呕吐上逆的为湿痰在胃;湿痰流注经络以致痰核瘰疬、关节不仁的为湿痰在经络;痰蔽清窍、昏迷惊痫、癫狂的为风痰;因食滞不仁的为食痰;久治不愈、胶固不化的痰证,称为顽痰,等等。

痰在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变生诸病,或为喘嗽,或为呕恶,或眩晕心悸,或惊痫癫狂,极其复杂。因此临床时须抓住痰饮生成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治疗。如脾的功能失调,水湿内停而致的湿痰,宜燥湿化痰。若是肺阴不足,虚火熏灼津液而致的燥痰,宜润燥化痰。此外,消化不良导致的食滞也能成痰,这种食痰,宜消食化痰;若气郁不行,津液凝聚而成的郁痰,宜理气化痰。由于痰结成核的,宜软坚消痰;流窜经络的,宜通络化痰;属热的,宜清热化痰;属寒的,宜温阳化痰;挟外感的,宜宣散化痰;兼内伤的,宜补正化痰;结实不化的,宜荡涤攻逐。这些方法,都须在审辨虚实、分清缓急、细察成因的基础上灵活施用。总的来说,痰虽是发病的因素之一,它本身却又是人体功能失调后的病理产物,所以在使用除痰之剂时,必须探本求源,才能有的放矢,收到较好疗效。

正由于产生痰的原因很多,痰是因病变而产生,并不是病的本源,痰病的证候种种不一,所以,对其治疗,并不是单纯地见痰治痰,而必须审证求因,追本穷源,然后进行因证制宜的论治,才不致有误。例如,在本章内即有燥湿化痰的二陈汤,润燥化痰的金水六君煎,祛寒化痰的金沸草散和紫金丹,清热化痰的清气化痰丸和小陷胸汤,祛风化痰的青州白丸子与半夏天麻白术散,开窍豁痰的白金丸,止咳化痰的止嗽散与三子养亲汤,化痰截疟的常山饮及截疟七宝饮,蠲饮化痰的指迷茯苓丸,消食化痰的顺气消食化痰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