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0700000000215

第215章 滋肾通关丸

(附方:大补阴丸)

滋肾通关桂柏知,溺癃不渴下焦医。

大补阴丸除肉桂,地龟猪髓合之宜。

来源:《兰室秘藏》。

药物:黄柏(酒炒)、知母(酒炒)各9克,上桂肉3克。

用法: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开水送下。

功效:清利湿热,通利膀胱。

适应证:小便点滴不通,午后发热,口不渴,脉象浮大者。

禁忌:小便不通由于肾气虚者,不宜用。

方义:癃闭—证,多由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难经》说:“关则不得小便,口不渴”,因此方歌中特别提出,小便不利、不渴,是下焦疾患,当治下焦。这里所指的下焦,包括肾与膀胱而言。正因肾与膀胱阴虚、湿热蕴结阻碍膀胱气化,以致小便不通,所以方用苦寒的黄柏、知母,清湿热,滋阴水,同时少佐肉桂,寒因热用,俾助命门之火,增强膀胱的气化、蒸发作用,湿热清除,气化得司,则小便自然可通。

“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是本方去肉桂,加熟地黄、败龟板、猪脊髓(酒蒸),打烂为丸。用治肾水亏损,虚火上炎,咳嗽出血,肺痿骨蒸,盗汗潮热诸证。大补阴丸具有养阴清热、潜阳的作用,其骤补真阴,承制相火,较之六味地黄丸,功效尤捷。方中以黄柏苦寒坚肾,且制龙雷之火,继以知母苦寒保肺,以全破伤之金(金生水);恐苦寒伤阴,复以熟地黄、龟板滋阴潜阳,培其本而润其燥。阴阳并济,则诸恙自痊。但脾虚者不宜用。

§§第十五章 泻火之剂

凡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方剂,叫做泻火之剂,也可以叫做清热之剂。

客邪在表的发热,应用发表之剂,就能表解热退。腑实积滞的内热,应用攻里之剂,就能积去热平。泻火之剂则用于既无表邪又无积滞,而里热独炽的病证,最为合适。

里热有邪在气分和血分的不同,所以必须分别用清气或凉血的方法治疗,如用白虎汤清气分之热,犀角地黄汤凉血中之热等。若气分之热未解,血中之热已盛的“气血两燔”,又须清气和凉血并进,如清瘟败毒饮就是此类的代表方剂。假使邪热内陷心包,见到昏厥狂乱的症状,就必须清热泻火与开窍安神法同用。至于适当配伍养阴生津的药物,那又是为了救护被高热灼耗的阴液。

此外还有因为内脏功能失调的里热,治疗时务必要分清虚实,辨明脏腑,或用苦寒泻热,或用甘寒、酸甘生津养阴除热。如果虚热已到骨蒸盗汗的程度,更非以退热和养阴药并进不可。这些都是使用泻火之剂必须掌握的原则。

所谓“火”,有外火与内火的区分。二者所引起的病变,在论治上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要了解、掌握泻火剂的运用,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外火和内火。一般说来,外致之火,除灼伤、烫伤是由火热直接所伤外,大多是因外感风热、疫毒等四时不正之气,传里化热化火,煎迫气血所致。这种火属于外感六淫的范畴。

至于内火的涵义,有生理和病理的不同。生理的火,《内经》上叫做“少火”,也就是真阳,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动力,不但腐熟五谷要靠它,就是精气神的化生,也与其密切相关。古人认为,人身的火,统属于君相二火,君火属于心,相火附于肝肾。“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假使水火不能既济,水不制火,火失其正,偏亢为害,便为邪热,不但能消灼真阴,且能大伤元气,便成为“食气”、“散气”的“壮火”了。李东垣所谓“火为元气之贼”,也即指此。这种病理的火,又叫五志之火,实质上是由于精神刺激或生活失节或某些慢性消耗性疾患等因素,导致内脏、气血功能紊乱的结果,因此所产生的病变,属于内伤的范畴。由此可见,火邪为病,应分内因和外因施治。大致说来,内生之火,多作虚火论治;外致之火,多作实火论治。虚火可予滋阴降火,即所谓“壮水以制阳光”,更有甘温除大热、引火归原等治疗虚火、浮火的特殊方法,其方剂大都见于补益、润燥两章。实火则宜清、宜泻,可予寒凉解毒之品直折之,即所谓“热者寒之”。本章所收方剂即以此类为主。由于火热病变的发展阶段不同以及受害脏腑的差异,本类方剂又有清气泄热、清气凉血、清热开窍和清泄脏腑邪热等的区分。

清气泄热的方剂,适用于热病表证已解,邪热侵入气分,呈现但恶热、不恶寒、大烦大渴、自汗出、脉洪数等现象的证候。白虎汤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方剂。如果气分热实毒盛者,也可用黄连解毒汤之类苦寒直折。

清气凉血的方剂,适用于气血两燔的证候。这是热病期中,温热疫邪猖獗而煎迫气血所引起的一类危重证候,其见证多有高热烦躁,神昏狂妄,大渴引饮,周身发斑,或有吐血衄血,舌红赤,脉洪数。常用的方剂是清瘟败毒饮和化斑汤之类。假使气分症状已解,单见营血热盛者,可用犀角地黄汤(见理血剂)之类清营凉血。

清热开窍的方剂,是由清热解毒和开窍宁神的药物组成。热病中火热之邪内陷心包,见有神昏躁乱,甚至昏厥不语、四肢抽搐等证者,非速投此类方剂,不可为功。紫雪丹、至宝丹、牛黄丸都是这一方面的常用方剂。

清泄脏腑邪热的方剂,包涵的内容较广。假如,对于心经火旺,心烦口渴,口糜溲赤者,有导赤散;对于肝胆湿热郁结,胸痛口苦,或湿热发黄,小便色赤不畅者,有龙胆泻肝汤;对于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臭口疮,心烦口渴者,有泻黄散;对于胃热上冲,龈肿牙宣者,有清胃散;对于肠热下痢者,有香连丸、白头翁汤;对于肺火咳嗽喘促,五心烦热者,有泻白散;对于肝肾阴亏虚热、骨蒸者,有清骨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