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0700000000178

第178章 清络饮

(新增)清络饮用荷叶边,竹叶银扁翠衣添,暑伤元气轻清剂,平时饮服预防先。

来源:《温病条辨》。

药物:鲜荷叶边、鲜金银花、西瓜翠衣、丝瓜皮、鲜竹叶各6克,鲜扁豆花一枝。

用法:水煎服。

功效:解暑清肺。

适应证:治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或暑温病经发汗后,余邪未解,身热口渴不甚,但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

方义:方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生津利尿,有涤暑解渴之效,为君药;鲜扁豆花解暑化湿,鲜金银花辛凉清暑,为臣药;丝瓜络清肺络,解暑热,鲜荷叶升清阳,散暑湿,竹叶清心利水,令水湿从下而泄,共为佐使药。

§§第十三章 利湿之剂

利湿剂,又叫祛湿剂,就是具有疏表祛湿、渗泄利湿以及健运化湿等作用的一类方剂。

所谓湿,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多因久居卑湿之处,或经常在水中作业,或冒雨而身裹冷湿之衣,以致体表感受湿邪所引起。内湿多因长期嗜酒好茶,或喜多食生冷黏腻之物,以致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而潴留,郁蓄体内所致。大致说来,外湿多引起肌表经络的病变,内湿多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变。临床根据湿邪病变的部位、症状以及兼夹因素的不同,又分为疏表祛湿、利水除湿、泻下逐水、健运化湿、清利湿热等几类。

疏表祛湿的方剂,主治湿邪在表的病证。所谓湿邪在表有两种涵义:一是外感湿邪,一是内在水湿泛滥外涉肌表。外感湿邪常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重胀如裹、肢体疼痛沉重、口中不渴、苔白而腻、脉浮等证。这种病证的治疗,不宜大发其汗,只宜用疏表祛湿的方法,也即小发其汗以解除寒湿表证,方剂如羌活胜湿汤之类。如果寒湿稽留肌表经络,引起慢性肌肉或筋骨疼痛者,应当按照寒湿痹证治疗,方剂如独活寄生汤之类(见祛风剂)。至于内在水湿泛滥外涉肌表,则出现肢体肿胀等症状,治宜“开鬼门”发汗,使水湿从汗而出。临床可根据其实际病情于发表剂中选用适当的发汗剂。

利水除湿的方剂,主要适用于内有水湿潴留的病证。所谓内有水湿潴留,就是水湿停蓄在机体的脏腑之内或组织之间,见有小便不利、淋涩不通或水肿兼见小便不利等现象的病证。这类病证的治疗,总宜“洁净府”(净府即膀胱)而利尿,以排除停蓄的水湿,方书所谓水湿在里以利小便为第一要义,也就是这个意思。五苓散为这一方面的代表方剂。

泻下逐水的方剂,是为水湿蕴积壅盛的病证而设。水湿壅盛,每多出现水肿、气粗喘息,腹胀坚硬、大便秘结、脉实有力等症状。这在治疗上非用泻下逐水的方法,壅盛的水湿不能排除,《内经》所谓“去菀陈莝”就是这个意思。逐水消肿的舟车丸和泻下逐水为主的疏凿饮子,都是这一方面的常用方剂。

健运化湿的方剂,适用于脾土虚弱、中阳失运的水肿病正常进行。脾土虚弱,中阳不振,运化水湿的功能减弱,往往是导致水湿潴留、引起水肿的根本原因。所以健运脾土、振奋中阳,实是治本而消除水肿的一种重要方法。方书提出的治水以健运脾土为正治(崇土制水)

,殆即此意。实脾健运、温阳利水的实脾饮就是这一类的常用方剂。

清利湿热的方剂,适用于湿热相杂所引起的一些病证。临床根据湿热病变的类型不同,选用不同的方剂。一般说来,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出现胸闷不饥、身重困倦、发热午后增高、口渴、苔腻等湿热互蕴症状的,治宜宣化清利湿热,方剂如三仁汤之类。黄疸病证,湿热阻遏中焦或滞于肝胆,呈现身热发黄、口渴、二便不利等征象的,治宜通利二便,泄利湿热。方剂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之类。湿热流注于下引起淋病或下肢痿痹、湿疹等病证的,治宜清利下焦湿热。前者应用八正散、寒通汤之类利湿热、通淋闭;后者当用二妙丸之类清热燥湿,以疗痿痹和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