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0700000000017

第17章 金匮肾气丸

(附方:济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七味都气丸、八仙长寿丸、知柏八味丸、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参麦地黄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山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源热下趋。

济生加入车牛膝,二便通调肿胀除。

钱氏六味去附桂,专治阴虚火有余。

六味再加五味麦,八仙都气治相异。

更有知柏与杞菊,归芍参麦各分途。

来源:《金匮要略》。

药物:干地黄240克,山茱萸、山药各120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克,肉桂120克,炮附子30克。

用法:研成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次酒下6~9克,每日2次。

功效:温补肾阳。

适应证:①腰部酸痛,下肢软弱,身半上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增多,尿后余沥不尽,脉细弱。②消渴饮水(下消),小便反多,饮多溲多,即所谓“饮一溲一”者。③老年易于气短,胸有痰饮,咳嗽气喘,或足胫微肿,时有冷感,脉象沉细。④脚气,从足到膝麻痹冷痛,并上入少腹不仁,脉细迟。⑤妇女妊娠“转胞”,小便不利,下气上逆,气喘不能平卧。⑥肾虚火不归经,大热烦渴,目赤唇裂,舌上生刺,喉如烟火熏灼,足心如烙,脉洪大按之微弱。⑦肾中虚火上炎,以致口腔(舌面)、咽部溃疡,碎破疼痛,脉虚数,尺脉不任按,服用清凉滋阴药无效而反剧者。

方义:金匮肾气丸,又名八味肾气丸,或称附桂八味丸。是一张适应范围广而疗效好的常用方剂。它的功能是温补水中之火——肾中真阳,即古人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方中肉桂、附子温壮肾阳,引火归源;山茱萸温补肝肾;熟地黄滋补肾阴;山药补脾固肾;茯苓、泽泻、牡丹皮利尿而泻湿热。诸药配合,即所谓“三补三泻”,既能壮阳又能补阴,既能补虚又能清利湿热。怎么理解它的功能是温补肾阳呢?我们知道,肾中阴阳互相为用,对于肾阳虚者如果单用壮阳益火之药,必然损伤其阴而使肾阳无所依附,所以必须在壮阳益火药中寓以滋阴补肾之品,益阴以摄阳。这就是张景岳先生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具体体现。

又由于肾气不足每致湿热潴留,所以方中配用清利湿热之品,使湿邪消除,补药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后世方往往纯补纯泻,配合上殊不及古方之周到。

上述虚劳腰痛、消渴、老年喘咳、脚气、妊娠转胞以及大热烦渴、口腔黏膜溃疡诸证,只要确属肾阳虚微者,都可用本方治疗。不过,对于脚气足膝麻痹冷痛者,通常采用桂枝代替肉桂,因为桂枝更能温经通络。对于老年肾阳不足、肾不纳气的喘咳在发作期间,多于本方中加入五味子,以收摄肾气,或再少佐麻黄,以辛散痰饮,则效果更为显著。对于虚火浮越,大热烦渴证,宜稍加重附子和肉桂的分量,或加用人参以补气,则取效更为迅速。近世临床常应用于糖尿病、慢性肾炎、肺气肿、慢性腰痛、尿崩症、性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属于肾阳虚衰者,有较佳疗效。

“济生肾气丸”(《济生方》),是本方加车前子、牛膝二味,以增强利尿补肾作用。主治肾阳虚微,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有腹胀、大便溏泻、痰多作喘等证。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是本方去附子、肉桂二味。功能滋阴补血,治疗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形体消瘦,面色少华,腰痛足酸,或自汗盗汗,发热咳嗽;或痰中带血,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或夜梦遗精,便血;或消渴淋沥,舌燥喉痛,虚火牙痛诸证。近世还用于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者,坚持服用,可阻断癌变,防止食管癌的发生,降低发病率。

“七味都气丸”(《医宗已任编》),是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一味而成。功能滋肾纳气。

治疗阴虚咳嗽,水泛为痰,甚则津液枯竭,喘不得卧,咽喉燥痛声哑。

“八仙长寿丸”(《医级》),是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麦冬而成。主治阴虚劳损,咳嗽吐血,潮热盗汗,夜梦遗精等证。

“知柏八味丸”(《医宗金鉴》),是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功能滋阴壮水,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阴虚火旺,劳热骨蒸,虚烦,盗汗,口干舌燥,或咽喉疼痛,尺脉独大。

“杞菊地黄丸”(《医级》),是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甘菊花而成。主治肝肾不足,视力减弱,或迎风流泪,怕光羞明,甚或目赤肿痛;并可治肝肾阴分亏损,头晕足软,潮热盗汗。

“归芍地黄丸”(《验方》),是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组成。功能滋阴、补血,治疗肝肾真阴不足,相火内动,头眩耳鸣,午后潮热,或两胁胀痛、手足心热等证。

“参麦六味丸”(《验方》),是六味地黄丸加人参、麦冬组成。功能滋阴生津、益气.治疗肺肾两亏,出现内热口燥、咳嗽气喘以及阴虚劳热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