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0700000000001

第1章 四君子汤

(附方: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新增:加味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①, 参术茯苓甘草比②。

再加夏陈名六君, 祛痰补气治阳虚。

除却半夏名异功, 或加香砂胃寒使。

复入芪豆称加味, 痔漏下血堪能止。

来源:《太平圣惠和剂局方》。

词解:① 中和义:功用平和,不偏不倚。② 比:这里作“和”或“齐”字之义解。药物:人参3~6克,白术6~9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各等分 用法:用水煎成浓汁,分两次服。

功效:补气健脾益胃。

适应证:①脾胃气虚,消化力弱,饮食减少,腹胀肠鸣,大便溏泻,全身倦怠无力,面色萎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②大病初愈之后,或慢性衰弱病人,不思饮食,食量减少,身体消瘦,面色萎白,语言轻微,四肢无力,舌质淡白,脉虚弱。

禁忌:脾胃湿盛,证见饮食减少、腹部胀满、大便溏泄、舌苔白腻或厚腻者,忌用本方。

方义:本方为健脾益气的基本方,适用于气虚、脾胃功能不良的患者。方中人参补气益胃,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下行,协同白术扶脾;甘草和中养胃,调和诸药,并助人参补气。四药配合,补气、健脾两顾。补气和健脾二者是密切相关、互为补充的。通过健脾往往可以达到补气的目的,补气每每可以起到健脾的作用。因为无论药物和食物,都要通过脾胃的运化才能将水谷精微化生为气与血。假使脾虚不能正常摄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结果必然导致气血亏虚。所以对于临床有气虚表现的患者,治疗时必须补气和健脾两顾,才能改善脾胃运化功能,增强食欲,充分摄取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从而不断改善虚弱的征象。如果对于这类患者,一味从补养着手,而忽视健脾益胃,则为“呆补”,易使补品泥滞中焦而出现胸中痞满不舒,纳食减少,水谷精微摄取不足,气血生成艘受到影响,从而使虚证更虚。前人所说的“脾胃为后天之本”、“补须从脾从胃”,就是这个意思。本方既有补气作用,又可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对于慢性疾患、大病久病或因脾胃气虚引起的全身衰弱性病证,用之自然可以取得良效。

“五味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是本方加陈皮5克一味而成。功能温中和气、理气散逆。适用于脾胃气虚,气机微有不畅,证见食欲不振,脘腹微胀,或有大便溏泻,或有呕吐、肢体倦怠等症,有补虚行滞的功效。用时共研细末,每服6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饭前服。

“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是本方加陈皮3克、半夏3克二药而成,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功能健脾理气、燥湿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运化不良,兼见咳嗽多痰,胸腹胀满,或恶心呕吐,或头眩心悸、脘中不快,或大便溏泄等症。本方加姜竹茹、苏梗治疗妊娠呕吐效佳。《世医得效方》卷5亦有六君子汤,为本方加煨肉豆蔻、煨诃子肉而成,共为粗末,每服9克,淡盐汤送下;或加大枣、生姜,水煎服。主治脏腑虚怯,心腹胀满,呕哕不食,肠鸣泄泻。

“香砂六君子汤”(《张氏医通》),是本方加陈皮3克、半夏6克、砂仁3克、木香3克四味而成。功能理气祛寒,燥湿化痰。适用于脾胃气阳两虚,寒湿滞于中焦,以致胸中痞闷,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泄泻,腹痛肠鸣,喜按喜温,舌苔白而微腻诸症。《增补万病回春》香砂六君子汤是由本方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白豆蔻、厚朴、益智仁、香附而成,为粗末,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治脾虚不思饮食,食后倒饱。《景岳全书》亦有香砂六君子汤,为本方加半夏、陈皮、砂仁、藿香而成,加生姜,水煎服。治脾胃虚寒,食少作呕,或中气虚滞,恶心胀满。

“加味四君子汤”(《三因方》),即本方加黄芪20克,白扁豆15克,治痔漏下血不止,而面色萎黄,心悸,耳鸣,腿软乏力及脾虚口淡无味之证。对中气虚弱不能摄血,证见便血不禁者,亦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