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名医名家精方简药
10697600000130

第130章 1 朱良春 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

对慢性肾炎的治疗,注重于标本兼顾,补泄并施,益气化瘀,通腑泄浊。

1.脾肾阳虚是慢性肾炎的主要证型,因此温补脾肾是重要的治法。附子、仙灵脾、黄芪是关键性药物,除舌质红绛,湿热炽盛者外,均选作主药。

2.自拟的“益气化瘀补肾汤”对隐匿型肾炎有显著疗效。方为:生黄芪30克,全当归、川芎、红花各10克,丹参30克,仙灵脾15克,川断、怀牛膝各10克,石苇20克,益母草(煎汤代水)120克。加减法:“慢肾”急性发作,各型“慢肾”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出现严重蛋白尿者,去黄芪、红花,加金银花、连翘、漏芦、菝葜各15克,地鳖虫10克,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蝉衣5克。各型“慢肾”以肾功能低下为主者,加炮山甲8克。阳虚者,加附子、肉桂、鹿角霜、巴戟天;肾阴虚者,加生地黄、龟板、杞子、女贞子、旱莲草;脾虚者,加党参、白术、山药、苡仁;气虚甚者,重用黄芪,加太子参30克;肾虚不固者,加金樱子、芡实、益智仁;浮肿明显,并伴高血压者,加水蛭(研末,胶囊装,分吞)2克,以化瘀利水;血尿者加琥珀(研,分吞)3克,茅根30克;血压高者,去川芎,加桑寄生30克,广地龙15克。

3.关于水肿的消除,虽有多种方法,常用生黄芪、制附子、石韦等,特别是益母草用量大,有明显的活血利水作用。如尿少短涩者,另用蟋蟀20克,沉香5克,共研细末,胶囊装盛,每服6粒,一日两三次,有较好的利尿之功。

4.出现大量蛋白尿,消退困难,除辨证施治外,可加重石韦用量,一般可用30~50克。仙鹤草、益母草对消除尿蛋白亦有效。或用生槐米、土茯苓各45克,菝葜30克,亦佳。

血胆固醇高者,加强运脾之品。颗粒,透明管型多者,应加强滋肾、补肾,如山萸肉、杞子之类。

5.慢性肾功能衰竭者,治疗以降低非蛋白氮为关键。在温肾、补肾的同时,必须配合化湿热、利水毒、泄浊瘀之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也有作用。由于病人此时往往频繁呕吐,服药困难,所以可采取中药保留灌肠,灌肠方由生大黄10~20克,白花蛇舌草、六月雪各30克,丹参20克组成。有阴凝证象者,加熟附子15克,苍术20克;血压较高或有出血倾向者,加生槐米45克,广地龙15克;湿热明显者,加生黄柏20克;阴虚者,加生地黄、川石斛各20克。煎成200毫升,每日2~4次,保留灌肠。如伴有神志不清者,同时推注“醒脑静”注射液,每次2~4支,加50%葡萄糖40毫升,缓缓推注,每6小时1次。一般次日神糊即清,呕吐亦止,即改为每日2次,继用3日。并予温肾解毒,化瘀利水之剂,如熟附子10~20克,生白术20克,姜半夏10克,紫丹参、六月雪、扦扦活各30克,党参15克,绿豆、白花蛇舌草、半支莲各30克,黄连2克,另用益母草120克煎汤代水煎药,每日1剂。加减法:肌酐、尿素氮不下降者,加白金丸(包煎)6克;皮肤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各30克。证情稍稳定后,即重用黄芪90克,仙灵脾30克以温肾助阳,益气利水。若尿量少者,另用蟋蟀10克,人工牛黄1克,琥珀4克,共研细末,胶囊装,每日4粒,1日2次。

6.舌体的胖瘦可作为预测肾炎预后的指征。“慢肾”舌体胖大者,预后多较佳;如瘦长变薄者,预后多险恶。

7.疗效巩固问题。“慢肾”好转后,一般可长期服用丸药,偏阴虚者可选六味地黄丸,偏阳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冬虫夏草不仅可以巩固疗效,且有改善肾功能等作用,是治疗重型“慢肾”和巩固疗效之佳品。每日用4克煎汤,连续服用,或研末胶囊装,每服4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