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名医名家精方简药
10697600000129

第129章 14 秦伯未 白血病发热辨治

急性白血病突出症状是发热、感染和出血。慢性白血病以贫血和肝脾或淋巴结肿大为主证。

贫血,一般症状有面色苍白、心跳、气短、头晕、耳鸣以及体力、脑力疲劳等现象。脉多细弱或浮大,舌质淡红或淡白。中医治疗,处方有轻重、浅深不同。偏于肝血虚,则头晕、目眩、面白不华、疲劳、脉细等证,用当归、芍药、阿胶、首乌、菟丝子、沙苑子之类;偏见心气不足,则心悸、健忘、失眠等证,用人参、当归、枣仁、柏子仁、生地之类;更严重些的,兼见浑身倦怠、懒言少气、行动喘促、多汗、脉象虚弱濡缓等,可加用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如见形寒肢冷、性欲减退、夜尿频数等证,可用熟地、山萸、肉桂、鹿角胶、补骨脂、紫河车粉。

出血,表现很多,病因病机方面,有虚火、实热和气不摄血,除一般止血外,还应结合出血部分,分别内脏,根据原因治疗。有清肺、补肺、清肝、平肝、清胃、清肠、滋肾等,药如麦冬、生地、石膏、丹皮、阿胶、连翘、银花、黄柏、知母之类,均在选用之列。但须注意,血液妄行,多由火动,故一般止血药偏于寒凉,但由于血液病的本身往往存在严重的血虚阳亏现象,苦寒药应当慎用,防止正气败坏。突出的有不少证候还用了益气固摄和引血归原之药,如黄芪、党参、肉桂、龙骨、牡蛎、五味子、升麻、炮姜炭等。

不规则发热或长期低热,一般有三种性质:一种是较单纯的内伤发热,由本身引起的虚热;一种是一时性的外感发热,由外邪引起;另一种是内伤虚热的基础上兼有外感,属于本虚标实。使用退热方法时,应根据不同证候分别用养阴清热、滋阴退蒸、扶正疏邪以及甘温除热等,常用药物中生地、鳖甲、白芍、黄芪、地骨皮、白薇、银柴胡、青蒿、升麻、薄荷等。

此外,由于感染所致的本病,兹举几例:

病例一:女性患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高热达40℃以上,据述3个月来常有不规则发热,疲劳即发,伴有形寒、咳嗽、头晕、心悸、欲吐、唇燥,脉象细数,汗出甚多。诊断为阴虚内热,挟有新感。

处方:生地、鳖甲、黄芪、升麻、青蒿、桑叶、丹皮、前胡等,3剂后热渐退清。

病例二:男性患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每天傍晚开始发热达40℃,下半夜自汗身凉,大起大落,已有半年。平时手心微热,两足不温,腰以下特别酸痛,大便数天1次。舌苔厚腻,脉沉细无力。诊断为下焦阴阳并虚,中气不振,用黄芪、生熟地、归身、苁蓉、升麻、白术、泽泻等甘温除热,次日晚上热即平静。

病例三:男性患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发作。1个月来时有咳嗽,1周来每夜发热;近3天来又一夜连续发作。发热前先有目赤、胸闷、寒战、身热高达41℃,自汗而解。伴有口干,小便短小,舌苔黄厚黏腻,脉象细滑有力。诊断为体虚受邪,痰湿交阻,不能透泄,即用柴胡、黄芩、半夏、黄连、厚朴、贝母、橘红等和解清化法。下午服药,晚间寒热即定,次日上午继发1次,热势亦仅达38.5℃。

病例四:男性患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身热不退,咳嗽痰黏,右胁掣痛,喉痛白腐,舌苔糙腻,脉细滑数。诊断为肺有伏热,气阴两伤。

处方:玄参、麦冬、石膏、知贝母、桑皮、葶苈、芦茅根等。逐渐热退咳宁。

病例五:男性患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身热,手心热,两太阳及前额胀痛,胸腹痞满,口糜口臭,便秘溲赤,苔腻,脉大滑数。诊断为肺肾阴虚,肠胃湿热积滞。用西洋参、沙参、知母、佩兰、山栀,另服芦荟粉清热导滞。药后大便畅行,胸腹渐舒,身热随平。

从这些病例中,可以看到白血病的发热相当复杂,中医的处理就是随证治疗,尽管这些病的预后多不良,但在这一时期解决了问题。又如白血病外感常合并肺炎,亦用麻黄、杏仁、石膏、桑皮、知贝母、芦根;肺炎也能转变为肺脓疡,可用赤芍、败酱草、丹皮、桃仁、苡仁、冬瓜子、芦根。白血病中还经常出现口腔咽喉或两侧上腭部分有溃疡病变,这可能与使用西药有关,产生所谓二重感染,从中医角度看,系属口疳、口糜,主要是胃阴受伤,虚火上炎,或因肾阴虚而虚火上浮,初起可用石斛、生地、玄参、麦冬,进一步酌加肉桂引火归原,并配合青黛散外搽,清热解毒。

§§肾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