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小学时期要培养的50个好习惯
10695900000034

第34章 目光交流

人的眼睛都是探照灯

――欧?亨利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是一句经过反复实践证明的古话。的确,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眼神中看到他心中的所思所想,可以间接的去了解一个人,还可以通过眼睛与之相沟通交流。人在诞生后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无声”时期。在这个阶段,作为新生的人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证整个种群能生存下去。此时,相互协作自然成了不二的选择。例如,一个人面对凶猛的野兽,正感到有心无力时,看到同伴就在周围。他们虽然没有语言可供交流,却可以用眼神示意同伴如何围攻野兽。久而久之人们发现,如果同伴能够明确自己眼神的方向,将帮助他们判断自己正在看什么或计划什么,这可以让协作更加顺畅,成功的几率也大大增加。正因如此,眼神交流就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传承下来了。

为证明眼神的力量,让我们先看一个特殊的例子。2007年6月22日开幕的第二届世界聋人篮球锦标赛中,尽管无法进行语言交流,运动员们仅通过手势和眼神就给观众送上了一场场精彩的比赛。这个例子虽然特殊,却反映出眼神在合作中的作用。

眼神能让人们更好地协作,这其实是人类本能的心理反应。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学会说话之前,便会追随他人的目光,和父母进行眼神交流。当大人将目光投向天花板,孩子也会跟着看同一个方向。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每次追随父母的眼神,自己就会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可见,人类从婴儿时代起,就懂得眼神交流或许能带来某些好处。

美国19世纪著名哲学家劳夫?沃尔多?爱默生曾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够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也因此,在交往中,眼神的交流就显得至关重要。英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表示喜欢对方时,眼睛会熠熠有神,瞳孔也会放大。于是,在人际交流中就出现了“看――喜欢”的原则,即喜欢谁就会对谁多看几眼;同时,这个原则又是双向的,即说者对听者注视时间长,反过来听者也会更多地注视说者,并对其产生好感。

善良的人的眼神里会充满了爱。宽厚的人眼神里充满了温情。聪明的人眼神里充满睿智。眼神是不能伪装的,是能够真实的展现在孩子面前。要有善良、宽厚、聪明的眼神,就要有真实的善良之心、宽厚之心、聪明之心。为了孩子将来的善良、宽厚、聪明,大人应该要自己成为善良的人、宽厚的人、聪明的人。更重要的是真实的人,是真正善良,真正宽厚真正聪明的人。不是自己骗自己,又想骗孩子,装出来的善良的人,宽厚的人,聪明的人。

父母要学会如何去观察去了解孩子,如何去用行动关爱每一名孩子。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为在与别人交谈时不知道该如何与对方进行正确的目光交流而苦恼。德国弗赖堡的人际交往专家伊丽沙白?多纳奥、指出了正确的目光交流方式。多纳奥说:“在交谈过程中,与对方的目光交流不可避免。正确的目光交流方式有助于谈话的顺利进行,但怎样才能做到呢?在交谈中,凝视对方的双眼是最不正确的做法。这样做会使对方感到很不舒服并且感觉受到挑衅。正确的做法是首先看着对方的眼睛,随后把视线缓慢移到嘴部,过一段时间后再返回到眼部。这样会使对方有机会对你所说的话做出适当的反应,点头、微笑等带有好感的表情就会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并且也会让对方觉得与你进行交谈很惬意。”

身为父母是否学会了这样的交流技巧呢?如果自己都没有掌握这样的交流方法的话,让孩子学会这样的技巧更是十分必要的。伦敦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人们目光的偶尔交流会促使大脑产生一种报偿感,特别是当与有魅力的人进行目光交流时,大脑预知报偿感的区域就开始活跃起来。如果人们看到有魅力的人,而无法与其进行目光交流时,大脑这个区域的活跃性就开始下降,人们出现失望的情绪,这一反应与性别差异无关,它包括令人吸引的伙伴,有趣的人或对个人有促进的人。

大人的眼睛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通过这面镜子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决定是否与家长沟通和交流。家长应充分利用这面镜子,让孩子既看到鼓励、关注、爱心,同时也要让他看到批评、指导和教育。因此,“父母的眼神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媒介”。父母若能以一种温和、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眼神接触,再搭配适当的语言,便可以将爱与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在父母的视线里逐渐变得快乐、自信,健康地成长。

那么改善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

1.首先父母要让孩子对自己充满自信,然后想办法让他多与人交流。

2.等孩子长大一点或者信心充足之后就会发现,眼神的交流是可以很自然很顺畅的。这是个时间和积累的问题,不是方法的问题。是个人经验和心理积累的结果。

3.虽然我们知道眼神交流能让沟通更顺畅,但肆无忌惮地注视对方也会适得其反。一般认为,直视对方的眼睛是不礼貌的,专家建议交流时以望着对方眉心位置,或眼睛下方为宜。交谈时,我们可以在这几处之间适时转移视线,这样既不直接对视,又能被理解为关注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