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小学时期要培养的50个好习惯
10695900000002

第2章 独立

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

――布迪曼

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独立,一方面又会依赖。因此,当父母尝试要孩子独立时,首先要让他们有安全感,有所依赖,然后开始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有些父母愿意为孩子包办一切,做“全职”的爸爸妈妈,从不放手给孩子独立的空间,这些孩子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生活,导致他们能独立支配的活动和事情越来越少,因此,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自理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较低。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养成了习惯性依赖的心理,对于迟早到来的独立将是极为有害的。

有一位猎人外出打猎时捡了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狮子,就把它们带回家精心饲养。这几只小狮子在笼子里慢慢长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一天一只小狮子从笼子里跑了出去,猎人四处寻找也没有找到它。而剩下的几只小狮子依然在笼子里,过着安逸的生活。一次,猎人外出打猎再也没有回来,笼子里那些习惯了被喂养、被保护的小狮子们最后全被活活饿死了。而那只当年跑出去的小狮子呢?它已经变成了一只威猛的狮子。它独自在野外时,早学会了觅食、寻找水源,甚至在遭遇敌人的时候,它知道怎样攻击对方和怎样保护自己。正是这种独立的、不依靠别人的习惯,使它在大自然的环境里生存了下来。

孩子也是一样,很多孩子之所以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是因为父母没给孩子学习的机会。为此,家长要提前做好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决。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培养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如要求孩子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漱,学会摆放个人用品、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第三,在学习生活中,父母要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学习工具。同时,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这样孩子才能在动手过程中学会独立。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除了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之外,还要注重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当孩子面对问题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想、去分析、去应用自己学会的知识与经验、看书、查参考书等,寻找答案。如果孩子实在无法找着答案,父母可以亲身示范、请教他人、陪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等,让孩子从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孩子有问,父母必答,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否则,再遇到任何事情时,孩子不但不会独立思解决考问题,更不清楚自己的责任所在。因此,凡是孩子自己可以想的,就让孩子自己去想。一些父母在孩子提出意见时,常以“你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孩子!”、“小孩子懂什么?”、“你应该听大人的!”、“以后再说。”等话语压制孩子发表意见,这会导致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兴趣。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无价的,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练习逐步提高。首先要让孩子与习惯性思维的来源相隔离,不要急于插上电源然后使用电视、电脑或者是去图书馆找答案,先让他们自己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其次,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样的问题可以从反面思考,也可以从与自己观点相矛盾的观点中引发新的思考。如果孩子钻牛角尖,思考的方向不对,要及时调整,先让孩子从正在思考的问题中跳出来,然后重新寻找思想的新大陆。同时,要给孩子更广阔的世界,带他们认识更多的人和事。最后,让孩子做“好奇宝宝”,当孩子提出质疑时,要耐心解释,让孩子在求证真理的过程中,做出判断。

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时,孩子每个小小的进步,父母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孩子会在父母的鼓励和欣赏中得到自信,走向成功。培养独立习惯是帮助孩子博取成功的首要一环,而且进行得越早越好。

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给孩子独立自主的空间,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父母们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能够独立的,同时又要在生活中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能力。家长可以先制定一些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独立的快乐。

2.尽量放手。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时,要特别强调教孩子学做家务。如让孩子自己做早点、取牛奶、买东西、洗袜子等。在孩子做家务时父母要耐心对孩子进行指导。这样能够逐渐改变孩子的依赖心理。孩子负责地完成任务后要加以鼓励,孩子也会因责任感而引发出不靠他人而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

3.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时,一定将孩子介绍给客人,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从而产生自立的意识。

4.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例如,让孩子自己有一套随身用品,并让他自己管理,父母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去帮助孩子。这与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5.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比如,家长可以故意给孩子一个不完整的答案,让孩子自己动脑去想,得出答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表示自己解决不了,让孩子帮忙。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6.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明知孩子想讲什么,也不要先说出来,不要替孩子表达。少说这样的话“你是想……?”,“你是要……?”,“你去……”等等,避免让孩子只说“对”“是”“好”这样的话。当孩子的想法与父母不同时,父母不要急于否定他们的想法,而是要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仔细听听他们的陈述,让孩子独立表达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