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一本通
10692700000026

第26章 1 实践“道”之轨迹:殊妙的道家情怀

本节概要

在道教文化发展历程中,道家以各种各样的文化载体承载着其变迁,而道家在肩负这一使命的同时,还用其独有的方式释放着浓浓的道家之情怀。

譬如:他们通过神仙道化剧来美化神仙和道教境界,从而,体现出一种自然潇散的人生形式和超然忘我的人生境界。他们在诗词歌赋中,常常将儒家的“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人生态度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法自然”态度,巧妙相融合,从而形成了至为殊妙的道家之文化情怀。

诸如此类,皆在表达道教文化意识形态的种种玄妙之境。

(1)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道教,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追求自然和追求简朴风之说可谓互通,尤其是追求精神自由和追求自然这两点。在后世学创作,道教思想的这三点可谓对其影响颇深,因而在学向来“诗生自然,自然生自由”,或者“自由生诗,诗生自然”之说的。

如此,我们便可知道教及思想对学的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那些被流传于世的经典之作也多都刻着道教或者思想的影子,比如曾被后世人所雅好的田园诗。

田园诗,皆都是以表达对自然的喜爱而产生的,其诗韵里也全都是诗人对精神自由追求的种种。下面,我们可以以田园诗的大家陶渊明为例,来看道教对后世学创作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作品题材的影响

陶渊明于《少五适俗韵》?写道:

少五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整首诗,幽静、清新、自然,且字里行间?勾勒的意象亦也是干净无瑕的:“榆柳荫后檐”,树木宁静。“户庭无尘杂”,家里干净。“复得返自然”,心情明净。如此,我们可窥知陶渊明是一个纯洁不羁之人,而他所追求的精神自由就是田园生活。不过,诗?也还充盈着“无可奈何”之意,可想而知,陶渊明生活的是一个纷乱的年代,而就是这种大环境的压抑常常会使人们心生“无可奈何”之感,尤其是?人。这一如陶渊明所说,他本性爱丘山,却误落入尘网?,用“误”一词,来表明自己的非意愿。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一颗“无可奈何”之心,才造就了以追求精神之自由的田园诗。那“无奈”,更使得诗人之向往自然之心强烈无比,由此而生发出可和志同道合?人的共鸣。这亦是田园诗每每可?为佳作之缘由。

用纯朴的、至真的自然之笔触,将其向往着的自由之境诉诸,将其所追求的精神之世界记录,这,怎一个“妙”字了得!

道家思想对作品主人公的影响

依然是陶渊明的佳作,他于《饮酒》之五?如是写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是一首为大众所认的“情、境、意”完美结合的佳作。整首诗?字字都在表达的是陶渊明之内心的真意,即内在的精神追求。这精神追求的极致,便是诗人于诗?所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换言之,陶渊明所追求的生活,就是道教所宣说的“自由”、“自然”之境界。

如此,我们可以从这首殊妙的田园诗,窥测到道教??及思想的影子,而且还很浓郁。

道家思想对文人的影响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如是记载: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陶渊明写就这首诗的本意在于第一句话,即:质性自然。若是纵观诗人作品的话,会不难发现《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差不多,其主旨皆是“质性自然”,其思想皆是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在那个年代,一个敢于追求精神自由,不与人同流合污,不人云亦云的人确实是十分难得的。道教?所言的所谓淡泊名利,大抵也是如此。

由史料知,陶渊明是在大家争相入仕的时候选择归隐的。而大作家钱钟书与其绝?相仿之意味的,时年大名鼎鼎的他,在全世界都在抢钱时却独自己偏偏不要钱。据说,当时内集合了十八家电视台来拍摄《当代?华??名人录》,欲把钱钟书列入第一批,却被钱钟书婉言谢绝,当与之沟通的拍摄记者对他说会一笔丰厚的酬金时,他莞尔一笑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像钱钟书这般学识渊博、想象奇特,而又如此淡泊名利的人,真的不多。不过,由其身上我们亦看到道家“自然”、“淡泊”之精髓的影子。

另外,淡泊名利的还?陈寅恪。他和夫人的骨灰于2003年6月16日落葬于景寅山,右侧扁形石上横刻着的即是其奉行一生的准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为陈寅恪于1929年为??学大师王??维所作的《墓志铭》?所言:“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据传言,蒋介石曾托人以重金聘请其写《李世民传》(实则暗?为自己歌功颂德),不料却被陈寅恪坚决拒绝,并对其言:“我写章,违背我本意的我决不写。”

在坛历史上,像这些“淡泊名利”的“自然”大家,亦好多。而他们之所以能?此心态,皆于道家思想所宣称的“质性自然”是一脉相承的。由此,我们亦也可从其间,看到道教对古今人之影响是颇为深刻的。

综上所述,道家之精神自由、生活自然、简朴性真,对后世的学和人的影响,皆是深重亦深刻的。

(2)虔诚的道徒王羲之

在历史上,魏晋是一个动荡多变的时期,政治上三鼎立、南分裂,致使意识形态领域,理崩乐坏,士大夫们因此彻底冲破了“独尊儒术”的思想束缚,摆脱礼教约束,重新找寻到了自我价值及追求人格之美。这一本质性的变?体现在道家的兴起上。

至此,士人们开始崇尚不拘礼法、天马行空,抒发自我生命意识。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便直接造就了魏晋书法师法自然、不拘礼法,抒发潇洒俊逸的人生情怀的飘逸书风。其间,最具代表者是为后世景仰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王氏家族系称“世事张氏五斗米道”,而王羲之更是其?最虔诚的道教徒。古?史料《晋书?王羲之传》加以阐述:“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师,初度浙江,便?终焉之志。”另,在他归隐之地会稽亦?许多的名士居住于此,王羲之因好道,便经常和这些清淡名士交游。他们彼此引为同道,向往隐遁山林,服食养性,过一种至为清淡优游的生活。

此外,王羲之还与时年最为著名的道士许迈一起,修炼于深山、炼制上好丹药。更曾采药石而远行千里之路,遍游之地囊括东?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他曾如是说:“我终当这样快乐而死。”由此可见,王羲之好道之程度无以堪比!

王羲之不仅用行动来明迹自己的好道之心,还借助于自己的书法作品来表达此意。由此,而为世人流传下来传奇艳绝的《兰亭序》。

在王羲之书法名作《兰亭序》?,深深蕴含着他道家人的情怀。

《兰亭序》,以其细腻的笔触,加以王羲之浓郁的道家之情怀,开创了魏晋书法艺术之先河,更?为“魏晋书法艺术之风流”。端详此篇书法作品时,人们皆不难看出此笔端是含情的,其意蕴又是飘逸狂放的,更和着一股子清丽俊秀之气韵。从而,给人们以浓厚的天高云淡、风清月明之感,也因此而备受后世所推崇。更重要的是,在它的其间还满溢着魏晋?人对自然崇尚和追求神俊纵逸的魏晋风度,即浓浓的道教所追求的那种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热衷以及超脱的道家之情怀。

《兰亭序》可谓行书之极品。通篇324字,其尽现王羲之之悠远?思、清亮辞采。通观整幅书作,遂给人以一股涌动的生命情绪携着自然之气倾泻而出。它携着道家之浓郁生命情怀,笔触轻重自如,而富?变?。结体疏密合理,而错落?致。字法千样,却不失其章法之精妙,如此,一气之呵浑然天?。在其间,王羲之还以自己一颗道家之心,将其行草的开张超逸,神情飞驰,更显出一份“散怀山水,悠然忘羁”的自然之趣。

其实,在《兰亭序》?最见分晓的是它将老子之“道”与之巧妙融合。这是一种特?的内在气韵,亦是书法艺术所追求的最高之境界。这是一种神高、气远、韵足之境,在其间,融入了王羲之那种追求真我、不做作、法自然的道家之情怀,同时也以一种摇曳生姿的笔触抒写出了王羲之那种道家之心绪,从而,呈现出一派物我交融的“真”境。

这“真”境,即为道教之“真”境。

(3)一心归隐的“山中宰相”陶弘景

尧舜“功遂,身退,天之道”,为道家最好范例,亦也是最能突显道家之情怀的行为。这“功遂身退”的情怀,亦被后世的道家所效法,东晋时?抱朴子——葛洪。南朝齐梁之际又?了陶弘景继之后尘。

他以优哉游哉地挂冠于神武门,开创起一个“山?宰相”的局面,来?就其“功遂身退”之情怀。他亦以洞天《真诏》“山?何所??岭上多自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首诗,表明了其以“自在精神为自我领域”的心迹。

《真诏》之诗,即是为回答齐高帝的诏书而作,时作此诗时,陶弘景已经隐居于茅山。高帝盼其出山辅政,才写诏书问其“山?何所?,君何恋而不返”。而陶弘景则答诗高妙,看似实实在在地回答了高帝的问题,但那白云悠悠、飘飘荡荡,何等空灵,何等自在,而“只可自怡悦”,于此,在承接?轻轻一转,便将“我之所悦,非你帝王之所喜,还是我做我的隐居道士,你做你的帝王吧”之意表达清楚。整首诗毫不着力,率性而为。含答语于言外,蕴智慧于诗?,堪称诗?上品。由此可见,在陶弘景的身上流萤着的全都是道家尚自然之逍遥情怀。

在茅山元符万宁宫?一幅楹联,书写?“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这样的句子。这其间的“神仙”,指的是秦代李明及汉代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而“宰相”,则指的就是陶弘景。

陶弘景系当时著名的高道,亦集道教思想家、炼丹家、医药家、?学家、学者于一身,自称为“华阳隐居”。出身于南朝士族,10岁就读了《神仙传》、15岁就写了《寻山志》,并且从?表现出浓厚的隐逸志向。南朝宋末时,曾为诸王侍读,入齐任左卫殿?将军。29岁时师事陆修静弟子孙游岳,遍历名山,寻访仙药,并受符图经法。33岁初游茅山,遂生了归隐之心。于是,在齐武帝永明十年上表辞官,而归隐于茅山,自此开始潜心修道。

永元三年雍州萧衍(梁武帝)于江陵地起兵,陶弘景知天命所归,遂派弟子前往假道奉表,表示拥戴,并于次年萧衍将代齐称帝之时,又以“梁”字为应运之符,令弟子前往献之,遂被萧衍定为??号。故而,梁武帝即位后,便屡请其出山,他便请来人给梁武帝带去一幅画。武帝展开观看,只见上面?两只水牛,一只自由自在地在青山绿水间吃草漫步,一只戴着金轭头。武帝观看后,明白他喜欢恬静自在,感叹之余,便不再相扰,不过但凡遇到大事,定派遣使臣前往茅山,向陶弘景咨询策略。正因为此,世人称陶弘景为“山?宰相”。

此外,陶弘景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画家。他工草隶,尤擅长行书:其行书师法钟繇、王羲之。其字体势形长,?心紧密,笔画舒展,疏密?致,自?一家。传世书法?《屈画帖》、《瘗鹤铭》等。

(4)五岳寻仙不辞远的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谪仙”、“酒仙”、”诗仙”之称,原籍陇西?纪人,5岁时,举家迁居绵州。青少年时代,在蜀?度过的李白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了。这可以从他的诗作“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看出。故而,在25岁之前他曾隐居于大匡山。

25岁之际,他从峨眉山沿平羌汗南下,于江陵偶遇当时著名道士?马承祯,而被其夸为“?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30岁时初入长安,寓居终南山,因与唐玄?之妹玉真?主?恋却不如愿,而与道士吴筠一起隐居于剡?。后来经由玉真?主荐引,得以被唐玄?诏召入?,一年多,却被谗出。至此,从道之心推不可坚,开始了浪迹天涯之修道路。他言“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并虔诚地求仙学道,采药炼丹。据记载,他当时出门的行装即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44岁时,他于山东紫极宫尊师于高如贵,并接受其道篆,正式?为了一名道士。

李白一生?曾写下了大量道诗。

18岁以前,在他写就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如是曰:“犬吠水声?,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在此首诗?,他通过对道士居处的景色描写以及道士行踪的不定,来表达自己那种超脱凡俗的道家之胸襟。

他因喜欢隐居修道,喜欢与道士交往,故由此写就了许多首描绘这一生活场景的诗。

譬如《江上送女道上褚三清游南岳》:“吴江女道士,头戴莲花巾。霓衣不湿雨,特异阳台云。足下远游履,凌波生素生。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前六句写女道士的衣着风姿,最后两句写此行的目的和去向,并且祝她能够见到南岳紫虚元君魏夫人。《赠嵩山焦炼师并序》(焦炼师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女道士):“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在其间,则表现出李白对自由和长生的热烈向往。

《古风?其七》则是表现李白对于神仙生活向往的诗:“举首远望之,飘然若流星。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字里行间便将诗人渴盼?仙的情感跃然而出。《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李白道诗的代表作,在其间他想象着久盼久寻的神仙终于出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如此,在道教的神仙世界?,他寻求到了精神寄托。而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他则先述志,后写庐山和长江的雄奇胜景,最后写仙游:“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遨游太清。”远远地他看见了天上的神仙,他们一群群地手拿着芙蓉花奔向仙界玉?山。并且他还听到他们的耳语,即大家预约在九天之上会面。他希望自己的朋友卢虚舟也能修?仙之道,一起遨游仙境。可以说这首诗是李白一生追求的写照,亦是他的涉道诗的缩影。

李白较?影响的道诗,还?《山?问答》、《焦山望松廖山》、《游泰山六首》《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等几十首。

李白的一生,可谓极富神奇色彩,在他的身上体现着道教入世度人、出世求仙之思想。

(5)学道炼丹的大文豪苏东坡

大?豪苏东坡,亦是道教的忠实信奉者,在他的那些传世佳作?,亦充盈着满满的道家之情怀。

苏东坡,系宋代眉州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学家,世称“三苏”。作为?宋著名的?学家,他的诗、词和散?都代表了?宋?学的最高?就。此外,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亦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更得益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一家。另外,苏轼在绘画方面亦?卓越之?就,他画墨竹,师?同,却比?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其论书画更?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情,画要?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奉一律,天工与清新”等观点,并明确提出“士人画”之概念,如此等等均为其后“?入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苏东坡对道教?着颇深入的探究,因此,在他的作品?皆染着道教思想的色彩。另他对寻求长生之术也十分着迷,认为若经过适当的修炼,定可返老还童,享受长寿。而他所言的适当修炼,主要指的就是道家的“养生术”之“炼丹”。据说,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从一个道士那学了炼丹且服之后,苏东坡便发现弟弟面色清润,目光迥然,元气焕发。于是,他也到了一所道观里闭关七七四十九天,不过,大部分的时间里他都是在练习打坐。后来,他又到天庆观修炼道家的辟谷和气功。

为了修炼丹药,他还给武昌太守写信,向其请教炼朱砂的方子,并在临皋堂里辟室一间,设上炉火以备炼丹之需。还在给其的信?,大谈他对修炼的各方面之看法,他说,大抵道士非金丹不能羽?,但道术多方,难得其要,只好静心闭目,渐觉?气流行体?,如此便自然不会觉得?病痛之感。此外,他还专门写了两篇札记:一篇叫“阳丹”,一篇叫“阴丹”。“阴丹”,是从生第一胎男婴的母乳?提炼出来的乳汁,把其放在?火?加热,锅要用银汞合金制的那种,边加热边用同一金属制的调羹缓缓搅动,直到奶凝结,最后制?药丸状。“阳丹”,则是用尿蛋白?的尿素制?,将其间的蛋白沉淀物多次净?,最后变?白色无味的粉状物,再合枣泥做?药丸,空腹用酒送服即可。据说,苏东坡直到他人生的末日,还一心想求得“道士丹”呢。他本人一直吃两种特别的食物,传为仙家之食物,即茯苓和芝麻。

在苏东坡的?生之年?,一直想看到一个长生不死的人,以便确定自己是否追求得道?仙,但他始终没?看到。所以,当?人向他请教长寿良方时,他仅写了四句话: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