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一本通
10692700000025

第25章 7 宫观圣迹:人间的“天宫”

本节概要

宫观是人间模仿天宫而供奉神灵的场所,是神仙在人间的象征性住所,同时也是道教中人修道之地和凡人祈福之地。

宫观,虽然是道教组织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建筑物,但其重要意义却在于“法天象地”,即仿照神仙天尊的居所而建造的圣境,在某种意义上,宫观就是三清或神仙在尘世的象征性居所。

(1)“宫观”有别 界

所谓“宫观”,即道教供奉神灵偶像或牌位以供信众从事祭祀活动的建筑物,一般称为“观”,其间小一些的观常被称为“宫”,亦可统称为“宫观”。

在道教中,除了宫和观的名称之外,小型的道教活动场所还会被称为庙或者道院之名。于道教中,宫观既是道教奉祀神灵的神圣之地,又是道教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亦还是道士们日常活动的基本场所。

“宫”,原来指帝王的居所,周礼注曰:“至秦汉以来乃定为至尊所居之称。”“观”,即入门两边供眺望的楼阁式建筑,古人称之为“阙”。《遗书援神契》中如是言:“古者王侯之居皆曰宫,城门之两旁高楼谓之观。”另外,《列子》中又言:“岱舆山上台观,皆金玉,仙圣飞相来往。”所以,“观”也被视为迎候天神之处。

不过,道教的“宫”或“观”,并不是创教伊始就存在的,而是随着道教组织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据记载,汉晋民间黄老道派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被称为“治”,或者“靖”。所谓“治”,就是正一盟威之道祭祀的场所,也是管理治内信教民众的机构所在。所谓“靖”,即通静,为静室意,是道士隐居修道的居室,故又被称为“仙馆”,后来,个别道士的静室渐渐发展成集体清修的道馆,即类似于佛教的寺院。道教最早的宫观,据说为陕西周至县的楼观台。传说,周时的关令尹喜就是在此观望星象,而遇到骑牛出关的老子,于是,遂相迎楼观,并请老子为其讲授《道德经》的。

就从道教历史中看,道教宫观应起源于汉朝,相沿于北朝,通行于唐代,后又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大致是:东汉末,五斗米道有靖、治和静室,南北朝时有仙馆,都是早期道教的宗教活动场所,北周武帝时改“馆”为“观”。唐代尊奉老子为宗祖,并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画像陪祀老子,所以“观”也称“宫”,之后道教的祠宇就称为道宫、道观。

可以说,在当时道教的宫观是布满全国各地的,并成为道教发展历史的象征。

(2)宫观的神仙意象

宫观,虽是道教组织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建筑物,但其重要意义却在于它的“法天象地”,即仿制神仙天尊的居所而建造的,在某种意义上,宫观代表的就是一种至为殊妙的神仙意象,即其象征着的就是三清或神仙在尘世的居所。

在道教神学中,三清高尊和各路神仙都有他们的居所,即“宫阙”。如元始天尊居于玉清圣境清微天宫中,灵宝天尊居于上清真境禹余天宫中,道德天尊则居于太清仙境大赤天宫中,而后土皇地祇则居于九华玉阙之中,就我们熟知的王母娘娘便居住在瑶池仙宫中,财神们多居住在福禄宫中。此外,还有数不清的各路神仙们,如斗星、三官、霄祖等,他们亦都各有他们专属的居住之宫阙的。

苏轼在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中曾如是感慨:“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言的无非是古人因为凡人在地上有自己的居所,所以想象天上的神仙大概也有其居住的楼阁宫阙吧!

古时,一个道教的庙宇要是被称为“宫”,据说是要经过帝王的特许或钦赐才可以的。由此可窥,道教宫观在人世间的影响和效应应是蛮深刻的。那么,既然道教宫观皆是仿制于神仙居所,因此“宫观”的规模或建造格式便就与帝王兴建的皇宫,在气势上自然而然地有了某种相似的宏大与辉煌了。所以,古时建造一座宫观,其设计也是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的。

《道藏》中收录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一经,“约成书于陶弘景殁后二十年间,为现存最古之道教戒律仪范典籍之一”,其在卷一的“置观晶”中,便谈到了道教官观建筑的理论依据:

大三清上境及十洲五岳,诸名山或洞天,并太空中,皆有圣人治处。或结气为楼阁堂殿,或聚云成台榭宫房,或处星辰日月之门,或居烟云霞霄之内,或自然化出,或神力造成,或累劫营修,或一时建立。其或蓬莱、方丈、圆峤、瀛洲、平圃、阆风、昆仑、玄圃,或玉楼十二,金阙三千,万号千名,不可得数,皆天尊太上化迹,圣真仙品都治,备列诸经,不复详载。必使人天归望,贤愚异域,所以法彼上天,置兹灵观,既为福地,即是仙居。

这说明了人间的道宫道观,皆都是效法和模仿天上诸天尊神灵的宫殿而所建造的,这些建造的宫观既是神仙天尊的象征性住所,又为道士修道奉斋之处,还是信教民众祭祀礼拜神灵之地。

《要修科仪戒律钞》中“杂科”一文中还说:“共居观舍堂殿,园林田地,三宝众殿,属天尊,堂属道士。若其营造,尊卑有等”。也就是说,道宫道观的大殿楼阁、园林景观等皆属于天尊和神仙,道士虽可留居于此“堂”,但却要遵循尊卑之序的。所谓“头上三尺有神明”,因此,道士于宫观中修道或行持斋礁仪式时,信众进入宫观中叩拜神灵,皆须无不衣冠齐整、庄严肃穆、谨慎而行,祭神如神在。

宫观既是神仙之居所,那么,信众在捐助建造道教宫观时,自然被认为是极有福报的善举,是能为自己和家人累积功德、增福延寿、禳灾避祸。关于这一点,《要修科仪戒律钞》于卷十二《造殷堂蜂》中如是说道:“建立靖观,令人代代门户高贵,身登天堂,饮食自然,常居无为。施一钱上,皆三十二万倍报。万钱以上,报不可胜。”

因此,无论道门中人或广大信众,对于修建道教宫观应多各尽己力,慷慨解囊的。

(3)宫观的基本构造

道教的宫观在建筑形式上,一般是长方形,坐北朝南,前有山门、华表、幡杆,华表之外是俗界,华表之内是仙界。山门内的正中部分为中庭,建有三大殿,大多供奉王灵官及四帅、玉皇大帝、四御、三清。正殿两侧为陪殿,祀一般道教尊神,或设十方、云水客堂及执事房。中庭为宫观的主要部分,在中庭两边则建道院,一般称为东、西道院,祀一般诸神,并建斋堂、寮房等。宫观大都绕以经墙,院内常种植松柏、白果树和翠竹。

关于宫观的建造,道教经籍中屡有描述,《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置观晶”中如是指出:道教宫观“既为福地,即是仙居,布设方所,各有轨制”。当时道教建筑殿堂已经名目繁多、区分大致:

道天蟑殿,天尊讲经堂,说法院,经楼,钟阐,师房,步廊,轩廊,门楼,门屋,玄坛,誊堂,膏厨,写经坊。校绳堂。演经堂,熏经堂,浴堂,烧香院,升遵院,受遭院,精患院,净人坊,骡马坊,车牛坊,俗客坊,十方客坊,碾皑坊,寻真台,炼气台,析裹台,吸景台,散华台,望仙台,承露台,九清台,游仙阉,凝灵阁,柬云阁,飞鸾阁,延灵阁,迎风阁,九仙楼,延真楼,舞风槽,遭遭楼,静念楼。迎风楼,九真槽,趁番楼,合药堂辱,皆在时修建,大小宽窄,壮酉质朴,各任力所营。药田泉田,名木膏革,清池芳花,各种甘算,以用供养,称为梧地。亦曰静居。

道教的宫观建筑是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各有特点的。约在元代以后,宫观的建造便渐形成比较统一的格局,一如研究者的概括:

道教建筑常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其总体布局基本上采取的是中国传统之院落式,即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建筑群。神殿是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常处于建筑群之主要轴线上,为整个建筑群之主体。大型宫观大为一串纵向布置,随地平面逐渐升高之院落。殿堂内布置神灵塑像或画像。

—般说来,从一个道教宫观的名称中,就可以对这个宫观的情况窥知一二。这是因以道教宫观的名字多以神灵的名字来命名,而说明这位神灵是这个宫观主要供奉的神灵,如沈阳的太清宫,就是主祀“三清”中的“太清”天尊,即太上老君的。而山东泰山的碧霞祠,则是主祀碧霞元君的。另外,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的城隍庙,它则是以地方性神灵城隍神为供奉主神的宫观。此外,还有以道教的教义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来为宫观命名的,如苏州的玄妙观,便就是以本道观所属宗派的祖师名号来命名的,故从其名字中便可知其所属的宗派。再如陕西产县的重阳宫,则是以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的名字来命名的。另还有武汉的长春观,亦是以全真龙门派祖师丘处机(号长春子)的号来命名。此外,还有以山岳命名的,如河南中岳庙,湖南衡阳的南岳大庙等。

在道教中,道教宫观的组织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子孙庙,庙产私有,可以收徒弟,但无权传戒,小城市和农村宫观道院多属此类。一是十方丛林,庙产属道教徒或某一道派所公有,可以传戒,但是不能收徒弟,此类规模较大,产业多,道士多,有一套组织机构和管理规制。

(4)名观至今香火盛

白云观

白云观,在北京市西便门外,唐玄宗时,在此建天长观,供奉太上老君,金末改名太极宫。元朝时,全真教长春真人丘处机迁居于此,改名长春宫,明朝时,改称白云观。是全真教的三大祖庭之一,号称全真天下第一丛林。其建筑为明清时传统布局,主要殿堂在中轴线上,东西有较小的庭院和单体殿堂组合作陪衬。

楼观

楼观,也称楼观台,在陕西周至县终南山中,是道教最早的宫观,素有“仙都”之称。相传周函谷关令尹喜在此修道,结草为楼以观星望气,故名楼观。老子西行之时,尹喜迎之执弟子礼,邀老子在此写下《道德五千言》,被道教徒视为道教的发祥地。现有说经台、系牛柏、老子墓等道教圣迹,是道教徒景仰的圣地。

龙虎山上清宫

龙虎山上清宫,在江西省贵溪县上清镇附近,是道教天师道和正一道的祖庭,为历代张天师供祀神仙之所。相传此处最早是张道陵炼丹修道之草堂,后系天师张鲁第四子张盛在西晋时移居于此,成为天师道的正宗。宋真宗时,改名上清观,宋徽宗时,改名上清正一宫。元末毁坏,明初重建,清朝时,改名太上清宫。该宫因年久失修,现已所存无己。

上海城隍庙

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原是金山庙,供奉金山卫城隍霍光,明永乐年间,时任上海知县张守约将其改建为城隍庙,并改祀敕封的上海城隍神秦裕伯,此后屡建屡毁,但其殿宇在建筑风格上仍保持着明代格局。极盛时主要建筑有大殿、中殿、寝宫、星宿殿、阎王殿、财神殿、文昌殿、许真君殿、玉清宫等殿宇。

紫霄宫

紫霄宫,在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山天柱峰东北展旗峰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原有宫、殿、堂、廊、楼、阁亭等大小道教建筑八百六十余间,主要供奉着明代御制真武大帝,该宫背依展旗峰,面对照壁、三公、五老、蜡烛、落帽、香炉诸峰峦,旁有赐剑台、禹迹池、禹迹桥等名胜古迹,周围松杉挺秀,修竹翠绿,名花飘香,异草流彩,环境清幽,风光迷人,为现存保留较完整的武当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形态,在它的影响下,无论是神怪小说,还是造像艺术,抑或者诗词歌赋,都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此外,道教文化还深入到民间风俗之中,从而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婚姻、生子、祝寿等人生大事,还是庙会、斋醮等生活俗事,都烙有了道教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