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会工作心理学
10692600000024

第24章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一、健康新概念

人类对健康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而不断丰富的。“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这种生物模式的观念统治人们的健康意识已达一千余年。如今,随着人们的认识提高,医学模式也从单纯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模式。这就是说,保障健康不能只注意吃喝睡等正常生理活动,还要注意情绪、心境等心理状态,更不能忽视社会的适应性与人际关系的影响。

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 年成立之初的《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这之后的半个世纪,世界卫生组织对此又加以不断补充完善。1990 年WHO对健康的阐述是: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1999年制定了具体标准:

①躯体健康表现为吃得快、走得快、说得快、睡得快、便得快。

②心理健康表现为有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③社会适应良好表现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

④道德健康表现为不损人利己,有辨别真伪、善恶、是非的能力,能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愿为人们的幸福做贡献。

健康观的转变,使人们认识到人是整体的人,健康也是一种整体的健康。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病从口入”只是部分正确,完整地表达应是“病从口入,又由心生”。“无病即健康”的传统观念逐渐被健康的新观念所取代。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内涵做过许多不同的阐述,概括起来,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是指个体的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个体在主客观许可范围内的最佳状态,不是十全十美的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不像生理健康那样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如体温、血压、肝功能等,可以通过医疗器械检查得出结论。心理健康与否只要尚未出现脑生理变化,难以通过仪器检查得出结论。所以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那样具体明确。而且,由于心理的复杂性,判断时还需要考虑对方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年龄、经历以及情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这造成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上的困难。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提出了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判断准则。医学方面专家根据患者如麻痹性痴呆、药物中毒性心理障碍的症状和检测出的致病因素,认为可以通过物理、化学手段测定心理生理指标,进行判断。统计学方面专家提出应以大多数人的行为为参照,一般心理特征的人数频率多为常态分布,居两端者为异常。有的专家认为应从功能方面进行判断,只要是自己觉得心理痛苦,显著地影响日常生活状态,就是病态。有的认为心理与行为经常有异于其他人,表明心理异常。

事实上一般很少从单一方面来进行判断,而是综合运用以上准则,结合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背景确定心理健康标准。

著名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提出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②是否对自己有充分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③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④能否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⑤能否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是否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⑦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⑨能否在集体容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⑩ 能否在社会规范内,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这些标准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流传广泛。国内外的其他学者也有各种不同的提法。经过综合归纳,提出适合我国语言习惯的标准:

1.正确认识自己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了解自己的角色;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从而接纳自己,包括自己的缺陷和弱点;提出恰当的自我期望,并在行为上积极实现期望,及时调整期望。自我概念混乱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保持自我,也能接受他人,包括接纳他人的缺陷与弱点。人际关系紧张的人往往是心理有问题的人。

3.适应能力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正确认识周围的环境的前提下,主动适应,或改变自己,或改变环境。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出现适应困难,矛盾重重,或以幻想代替现实,或逃避现实,或经常产生对抗冲突。

4.意志品质健全

心理健康的人,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正常的水平。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容易有退缩、优柔寡断,或盲目行动、顽固执拗表现。

5.保持积极心境

情绪主宰人的健康。心理健康的人虽然会有悲、忧、愁、怒等情绪,但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合理释放,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使愉快、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占优势。

6.智力发展正常

智力水平在儿童青少年时期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中年以后流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衰退,晶体智力仍应继续增长,直至高龄。一般可以通过与同龄人比较或进行心理测验了解。智力正常才能有正常的认识活动。

7.心理行为适龄

在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8.人格完整统一

人格是一个人的各项重要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心理与行为协调,表现出一贯性、一致性。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可以对照自己,观察判断他人,对社会工作者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