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会工作心理学
10692600000012

第12章 青春期心理的发展

青春期(少年期)被称为“过渡期”、“心理上的断乳期”、“危险期”、“关键期”。青春期一般处于初中阶段,有的可能提前在小学高年级,有的可以延续到高中阶段。女孩比男孩更早进入青春期。青春期在人生道路上是从一个生命里程迈向另一个生命里程的重要时期,是从儿童逐渐变为成人的时期,所以被称为“过渡期”。从儿童逐渐向成人的过渡的过程中,心理上产生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想摆脱成人的束缚,要求独立,就像1岁左右婴儿在生理上断乳,不再依赖母乳那样,所以也被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青春期的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出现了成人的萌芽,这使他们自己感到新奇而手足无所措;成人则由于心理上、教养方式上的惯性,总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于是矛盾冲突不断出现,为摆脱成人管束,他们容易作出一些具有冒险性的傻事、错事,所以又被称为“危险期”。这一时期又是一些心理活动发展产生质变的时期,心理与行为发展顺利与否,关系终身,所以还被称为“关键期”。青春期有这么多的称谓,足见在人生里程中,它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一、青春期生理发育特点

青春期的少年生理上、心理上发生着急剧的、迅猛的变化,是人生生长发育第二个高峰。

(一)外形的变化

进入青春期,少年在身高、体重、体型、面部轮廓上都有很大变化。

1.身高体重

儿童期每年增高 3~5厘米,而进入青春期,每年可增高10~11厘米;儿童期体重每年增加2公斤左右,而进入青春期,每年可增加5.5公斤。到青春期结束时,体重已接近成人。

2.第二性征出现

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在男性身上,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胡须、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还出现了腋毛和阴毛。女性的第二性征表现在嗓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宽大、臀部变圆变大、体态丰满、皮下脂肪增多,也出现了腋毛与阴毛。

3.头面部的变化

发际开始向头顶部及两鬓后移,面部变长,嘴巴变宽,嘴唇开始丰满。男性面部轮廓线条逐渐分明。

(二)体内机能增强

心率与血压已接近成人,呼吸功能进一步加强,肌肉力量增强,脑的结构和功能有较大的进展。

(三)性发育成熟

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部分,它的完成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1.性激素的增多

进入青春期,个体下丘脑的促性腺释放因子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使垂体前叶的促性腺激素分泌也增加,进而导致性腺激素水平相应提高,促进性腺发育。女性的性腺为卵巢,男性的性腺为睾丸。

2.性器官的发育

女性的性器官包括卵巢、子宫及阴道。男性的性器官包括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及阴茎。男性的性器官发育比女性晚一些。

3.性机能的发育

性腺发育产生性机能。女性性机能发育使女性出现月经,月经初潮的年龄一般在10~16岁;男性性机能发育使男性出现遗精,首次遗精一般发生在12~18岁之间。身体成熟早晚使同龄少年获得不同的社会心理环境,从而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兴趣、能力和社会交往。一般认为成熟早对男生有利,他会感到自己像个大人,别人也容易把他看作大人,使他更有自信,有较强的独立感,更容易成为受同伴推崇的人物。生理成熟早对女学生可能存在不利的社会条件。由于月经来得早,身体发育快而成为参与某些体育活动、体力劳动的障碍,这使她们显得焦虑和忸怩不安。但是女性中发育早晚的影响差异,比男性小。从总体观察成熟早晚影响:成熟早的人更早注意自我形象,因而显得比较刻板,容易过分地约束自己;成熟晚的人在个性方面显得有较大的灵活性,比较果断,有洞察力,但容易放纵自己。但是,这种影响在成年时多半已趋消失。据研究,男性对自己生理状况较容易形成优越感的倾向,而女性则较容易产生自卑感的倾向。

二、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

(一)青春期的认知发展特点

青春期的少年大部分正值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很快的时期。

1.知觉与记忆能力

在这一时期是人生中知觉能力最强的时期,与童年相比知觉的广度、灵敏度、分辨度都有明显发展。研究表明,13岁左右起,男性空间知觉能力明显优于女性,女性却在声音的辨别、定位和颜色色调的知觉优于男性,在触觉、嗅觉、痛觉的感受性方面女性也高于男性。这一时期也是记忆能力较好的时期,与童年期相比,记忆的目的性、逻辑记忆能力均有所发展,动作反应能力也有很好的发展。

2.思维能力

少年时期是思维发展的又一飞跃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初二年级是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发展的开始,也是逐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的开始。皮亚杰将12~15岁时期称为“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就是命题运算思维,这种思维形式可以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的思维。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业任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初中阶段所设置的代数、几何、物理等课程需要学生运用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概括、系统化、具体化技能。其中几何与物理还需要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结合。学习促进少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发展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少年的学习成效。一些学习落后的少年最初不是不努力学习,而是由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未能获得应有的发展,思维的门户尚未得到开启,致使学习方法仍停留在靠死记硬背的小学生水平。研究发现,女性倾向于形象思维或思维的艺术型,男性则倾向于抽象思维或思维的抽象型;女性的口语及掌握外语能力比男性更强。

3.元认知能力发展

元认知是一个人对自己认知的认知,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包含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元认知知识为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提供了认知对象和载体;元认知体验提供了认知活动的反馈信息;元认知技能是元认知知识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元认知是智力的核心成分之一,在人类智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一个人的智力活动起调节、监控作用。它制约着智力及与智力相关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也影响元认知的发展。元认知能力是自我意识中的组成部分。当一个人能意识到自己在怎样观察、怎样思维、怎样学习,并能对认识活动加以控制与调节,这表明他具有元认知能力。初中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学习中的竞争性增强,对自己如何学习也开始关注,并出现分化。研究发现,学习不良学生在方法性、计划性、总结性方面得分最低;在执行性、计划性、补救性、总结性方面未能跟上学习要求的变化,使学习缺乏有效的计划、控制与调节;女生的元认知明显优于男生。

(二)青春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与个性发展

与从出生至1岁的第一个发育高峰不同,由于受大脑发育水平的限制,那时作为发育主体的自我意识仅处于萌芽状态,既不清晰又不全面,还不稳定,对个体而言没有任何记忆。青春期的生理发育高峰却与自我意识的迅猛发展同步进行,发育的主体对自己身体变化很敏感,很在意,由此也引发了心理的变化。当个体进入成人期、甚至老年期,还能清晰地回忆起青春期的许多故事。

青春期开始是精神自我形成的关键时期,精神自我也称为心理自我,是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认识与评价。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第一飞跃期是在1~3岁,其标志是会用“我”来称呼自己。青春期自我意识迅猛发展的表现是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开始研究自己:“我怎么样?”“我聪明吗?”“别人怎样看我?”“我讨人喜欢吗?”在作文尤其在日记中,更多地反映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期望。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标志一个人的成熟度,即社会化水平。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受着认识水平与经验贫乏的限制,具有相当程度的主观偏执性,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并由此引发烦恼。其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以及由于摆脱依赖性和独立需求,在出现烦恼或困惑时,不愿表现求助的姿态,而加以封闭,这很容易导致烦恼累积,从而感到压抑、孤独,出现不应出现的行为。如果自我形象与客观的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距甚远,就产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也容易出现爆发性的脱离轨道的行为。男性较易形成自信、坚定、果断、有魄力、敢作敢为等性格特征,更具攻击性,女性则容易形成细腻、顺从、温柔、谨慎等性格特征。

2.人际关系

青春期的人际关系仍表现在与同伴、与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同伴关系逐渐显现重要。

(1)同伴关系

与童年期不同,同伴的选择已不是玩的伙伴,而是可以相互交流思想感情,相互信赖,有共同志趣与追求,性格相近的朋友。这样的朋友人数一般是1~2个,这种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主要是同性朋友。近些年中学生出现结拜兄弟、结拜姐妹的现象,从外部说,可能受到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节目影响,或者是社区风气影响;从内部说,中学生出自交往需要、归属需要、安全需要、自尊威望需要而对结拜兄弟式的伙伴关系特别热衷,这一动向值得社会工作者重视。

由于性敏感,异性朋友之间的交往从少年自身和成人的态度方面都造成一定的障碍。从少年自身来说,童年的两小无猜、感觉不到差异到感到了差异、相互好奇;想接近,怕接近;想了解,不敢了解。于是先以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继而出现轻视、排斥、敌对、攻击的态度。其实,此时的少年不乏有心目中的欣赏着的异性。由于性萌动,此时异性间的友谊与同性伙伴间的友谊多了一点异性吸引的成分,这使成人对异性少年间的接触非常敏感,如发现有接近的苗头,立即要“敲警钟”,造成少年与异性朋友交往时产生紧张、趋近、躲避的矛盾心情。

(2)与父母关系

进入青春期,少年与父母的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心理上的断乳期特征首先反映在与父母关系中。童年期的无所不谈变得心灵闭锁,与父母几乎没有话可说,在进行问题讨论时,也出现话不投机,观点相悖的现象。过去时不时出现的依恋、撒娇动作被任性的顶嘴替代。过去愿意与父母一同外出活动,现在也不愿意了。业余活动、外出活动的内容、所交往的朋友也因为保密而使父母一无所知。父母忽然觉得自己非常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他们试图找回过去听话的乖宝宝,但是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其实此时的少年不是不需要父母的关心与帮助,他们需要父母像朋友那样尊重他们,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提出积极、有益、可行的建议,然后由他们自行决定具体实施的计划与方法。他们要摆脱的是父母包办代替,随意摆布。

(3)与教师关系

教师在小学生心目中比较有威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管理评价的权威。在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常常可以听到小学生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老师的话就是最高指示。进入中学,学生对教师有了自己的评价,在背后会对教师进行议论,对钦佩的教师,能听从教诲,服从管理;对不喜欢的教师,则可能作出破坏课堂纪律,不认真做作业的消极行为。据研究,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引导者特征(权威性),引导内容特征(学生需要与兴趣)、时机的把握特征(适时、适量)以及学生特征(自主性或顺从性)有关。学生喜欢的教师除了知识渊博、教学方法好以外,他们喜欢的教师具有尊重学生,能与学生平等相处;既是长者,又是朋友的特点。

3.品德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信念形成与世界观萌芽的时期。在品德方面,少年的道德行为除了在童年期已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外,如遵守纪律,尊敬师长,讲究卫生等,其他如帮助弱者、与不良现象斗争、关心集体荣誉、热爱自己的祖国等,通常在道德观念指导下进行。这就是说,少年的道德行为逐渐从出自外部要求与压力到出自自己和周围人都公认的合乎情理的理由和同情心。但是,少年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观念脱节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以遵守纪律为例,知道纪律的重要,在行为上却常难以控制自己好动而做小动作;在道理上也能说清关心集体的重要,但一到自己做值日时就想溜号。少年的道德行为还有很多的从众性,个别人可以顺从多数人的行为。少年期的道德情感多数处于直觉道德情感体验和与榜样相联系的道德情感体验。所以,少年的道德行为常具有冲动性,他们心中的英雄模范或“影星”、“歌星”、“球星”等的行为都会因对他们产生崇拜而想模仿他们的冲动。

(三)青春期的性意识

1.性生理的反映

人们把青春期性意识产生称为性觉醒,意思是从潜在状态转变为现实状态,因为两性的区别从胎儿时期已经存在,只是由于性腺尚未发育,个体没有性意识。进入青春期,开始了性萌动。对性生理变化不同学生有不同态度。大约有60%的初中生对此持肯定态度,其中男生中约占73%,女生中约占47%;近40%的女生对月经来临感到不安或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心情,男生对遗精现象则有近18%感到不安或自己也说不清什么心情。由于排除紧张的需要,有的学生可能对性特别敏感,有的可能出现手淫。

2.性心理发展

由于性生理变化,最初产生性好奇,性敏感,这种好奇与敏感开始表现出来的是异性同学间的排斥,同时却关注异性同学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进而表现出希望引起异性同学对自己的注意,在有异性同学的场合特别活跃或出现优于平时的表现;再进一步从内心希望有自己喜欢的异性同学关注自己。值得注意的是多数男女少年这种对异性情感的需求,仅仅是一种心理需求,并不与生理上的性欲相联系,是十分单纯的爱慕与倾心,而且这种感情并不会使双方思考到是否要结婚成家问题。当然如果再进一步发展,或有其他外部压力、引诱,可能发展成恋爱,甚至出现性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