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针灸按摩一本通
10692300000042

第42章 保健按摩手法的补泻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辨证治疗的基本大法之一。在保健手法中也是如此。“补。”乃补正气之不足,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治疗手法,即谓之“补”;“泻”乃泻邪气之有余,凡具有直接祛除体内病邪的作用,或抑制组织器官功能亢进的治疗手法,则谓之“泻。”

“补”和“泻”是两种相反的作用,但又互相关联,它们共同的目的都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使气血畅通,恢复人体的健康。所以补与泻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推拿手法在人体体表操作时,虽无直接的补或泻的物质进入人体内,但实践证实,推拿手法确实有促进机体功能和抑制机体功能亢进的作用。例如手法施于足三里时对胃肠蠕动有增强作用;手法施于气海、关元有益气强身壮体作用;手法施于行间、大敦有平肝潜阳作用;手法施于脾俞、胃俞有缓解胃肠痉挛、增强肠胃功能作用等。这些作用是属于“补”、“泻”范畴的。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进行了不断的总结,特别在小儿推拿治疗时十分强调手法的补泻。

推拿手法“补”、“泻”作用,主要是运用各种手法通经络的作用,而产生补虚、泻实、清热、散寒、祛瘀、消积、温通、发汗等作用。在进行推拿操作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把手法施治所选用的穴位、部位和手法的轻重、方向、频率的快慢,刺激的性质等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来。

总的说来,手法的补泻,大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从经络循行的方向来说,手法顺经络循行方向操作的为补;手法逆经络循行方向操作的为泻。即所谓“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2.从手法刺激的强度来说,轻刺激手法为补,重刺激手法为泻。即为“轻揉为补,重揉为泻。”

3.从气血运行的方向来说,向心性的手法为补,离心性的手法为泻。

4.从手法的旋转方向来说,顺时针方向操作的手法为补,逆时针方向操作的手法为泻。即所谓“顺转为补,逆转为泻。”

5.从手法频率的快慢来说,操作频率快的手法为泻,操作频率慢的手法为补。即所谓“急摩为泻,缓摩为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