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家刺穴浅深,多遵《铜人》、《紊注》,其言分言寸,最为详明,过之不及,皆为违背经旨。其实人之大小肥瘦不等,皮肤肌肉之厚薄有异,未可一例而施也。且《铜人》、《素注》分寸不一,如肺之云门穴,《铜人》针三分,《素注》针七分,胃之大巨穴,《铜人》针五分,《素注》针八分。小肠之肩中俞穴,《铜人》针三分,《素注》针六分。肾之气穴,大赫两穴,《铜人》各针三分,《素注》各针一寸,肝之中封穴,《铜人》针四分,《素注》针一寸半,其他《指微》、《活人》、《甲乙》、《千金》、《明堂》诸书,所引分寸,又与《铜人》、《素注》不同。可见分寸不必拘泥古人,不过略示规矩,取宁浅勿深之意,亦是各本心得经验而出此分寸之例,非此无分寸也。在医者审察病者肥瘦厚薄,又必切知在背、在腹、在腿臂、在手足。当脊及脊旁开寸半,脏腑俞穴宜浅刺。脊之旁开三寸各穴,宜略深,不宜太深。腹上在肋骨间各穴,宜浅刺,宜卧针刺,不宜直刺。腹上正中及旁开一寸二寸者宜深刺,但有一定角度。腿上各穴宜略深。手足上各穴宜浅刺。法无一定,在视其肌肉厚薄,穴气之浅深,以为进退,不必尽泥书,亦不敢尽离书。余尝按《铜人》、《素注》分寸,针刺腹上各穴,而针下竟不得气,深入几分始得气。得气者、针下紧,搓转滞针,病人言抽痛是也。故刺穴以探得邪气为适当,不得气者,不合分寸也。又尝刺一体貌肥壮妇人,其病是寒邪结聚脐上,其腹则肥大高厚,异于常人,因取下脘一穴而针泻之,按古书宜刺八分,深入寸二分,尚无知觉,直至一寸五六分,始觉气紧抽痛,可见拘泥成法,未能收效,要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