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给孩子量体温
有小孩的家庭,应自备一支体温计,需要的时候,十分方便。测量体温之前,先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到35℃以下,然后做腋下或肛门测温。两种方法各有优点,腋下法简便安全、舒适、易于消毒;而肛表测得的结果比较准确。
腋下测温时,应先将病儿腋窝的汗液擦净,再把体温表的水银端放入腋窝深处。与皮肤接触,水银端不能伸出腋窝外,让病儿屈臂夹紧体温表5~10分钟取出,查看体温为多少度。注意体温表与皮肤之间不能夹有内衣等物,以免影响效果。另外,洗澡后要相隔20分钟以上才能测量体温。
肛表的使用,多用于新生儿或婴幼儿。先用冷开水洗去体温计表面的消毒液,使其干燥,在体温表的水银头部涂以润滑剂,如石蜡油或凡士林。让病儿仰卧,操作者以一手握住婴儿双足踝部提起双腿,另一只手将体温计水银头端慢慢插入肛门,深度约2.5厘米。测温时,固定好孩子的双脚,避免乱动,约3分钟取出,读数并记录。体温表用完后应放在1%过氧乙酸或75%酒精溶液中浸泡半小时,取出用冷水冲洗后拭干保存,以便下次再用。
体温计不能用热水冲洗,更不能开水煮沸消毒,以免炸裂损坏。
2.怎样护理发热的婴儿
婴儿发热应引起注意,最好及时去医院诊治,按时用药。回家后应妥善护理。病儿要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尤其是高热时更要静卧,以减少身体消耗,充足的睡眠有利于促进疾病的好转。卧床时间长的孩子要定时更换体位,勤翻身,拍拍背,促进血液流通。
定时测量体温,以观察热度,一般每4小时测量一次;超高热者或有高热惊厥病史者应该1~2个小时测一次;经退热处理后,1小时后再测体温,了解退热情况。
降温措施:一般体温在38℃以上或有高热惊厥病史者,应选用以下一些措施:
(1)头部冷湿敷或枕冰袋。
(2)用脱脂棉蘸酒精擦拭,可擦拭前额、手心、脚心及前胸、后背等处。
(3)温湿敷:把毛巾浸泡在低于病儿体温2℃~3℃的温水中,取出拧去水分,敷盖在病儿腹部,每10~15分钟换1次。
(4)按医生诊治的处方给孩子用药,不可随意滥用药,以免引起副作用。
(5)多处冷湿敷或置冰袋。
小孩子发热,又哭又闹,大人不要着急上火,应冷静对待,及时就医,在家护理不好,应住院治疗。
3.怎样给婴儿服药
给孩子服药,看起来很简单,但这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内容,而且可以说是每个家庭都离不开的。只要有孩子,就不会不生病,生病,就不能不用药。所以,在家里应把婴儿用的药品与大人的药品分开存放,以免弄错误服。每次给婴儿服药前,要认真查对药名、剂量、服法、服用次数、时间等。喂药时要耐心,孩子哭闹时不要喂,更不能硬灌,尤其不可捏住鼻子硬喂,以免药剂呛入肺内。
下面介绍三种药剂的服法:
(1)水剂服药法:为使婴儿易于接受,可在服用时加入适量的糖浆或蜂蜜。婴儿服药时,应将其抱在膝上,操作者用拇指按压孩子下颌使之张口,然后用小匙喂入。新生儿服药,可先将橡皮奶头放入口中,再缓慢将药液滴入奶头中使之吸入,药吸完后,喂少许温开水。
(2)散剂、片剂服药法:用少量白开水或糖浆将散剂溶解,如是片剂可先研碎成散剂再溶解。这时应先等片刻,待全部药粉与水混合后再用小匙或吸管喂药,如未充分混合,仍有粉末漂浮在水面,喂入时可粘在孩子的咽喉引起呛咳,将药物吐出。家长要看着孩子把药全部咽下。
(3)中药汤剂服法:中药汤剂可以煎得浓一些,以便少量多次服用。如要加糖,应在中药煎好未倒出前加入,稍煮沸片刻,可达到消毒目的。每次服药应加温后服用,不可冷服。
4.怎样护理静脉点滴的孩子
静脉点滴是用来纠正脱水、酸中毒、抢救休克及各种危急病人的重要措施。由于输液的时间较长,家长应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孩子的护理:
(1)输液前尽量让孩子排解大小便,并事先准备好婴儿在输液过程中可能继续大小便用的便器、手纸、尿布、毛巾等物品。
(2)婴儿输液时,最好由母亲抱在怀里进行,孩子在母亲的怀里可减少躁动,哺乳或排解大小便时也比较方便。
(3)看护好用做输液的肢体,孩子输液时间较长,肢体固定在某一位置过久,会发麻或不舒服。在不影响输液的情况下,应经常活动一下肢体关节,或家长给予适当的按摩。
(4)医护人员调好输液速度后,家长不要随意改变,尤其不要图快而加快输液速度,以免超过孩子的负荷而出现心力衰竭。滴管内出现气泡、药液不下滴或速度不理想时,应请护士调整。
(5)密切注意输液反应,观察孩子的呼吸、脉搏和全身情况,注意输液部位皮肤有无红肿及渗漏,尤其是点滴青霉素等药物,更要随时关注婴儿有无特别反应。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处理。
5.怎样护理呼吸道感染的孩子
婴儿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水痘、麻疹、腮腺炎、猩红热、流脑、百日咳、肺结核、白喉等。这些疾病大多是通过病人或带菌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唾液及其飞沫而感染的,一旦得病,婴儿都会发热、咳嗽、哭闹、不食不睡等,应及时就医诊治。
护理方法:
(1)居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温度湿度要适宜,经常开窗换气,但应避免冷风直吹患儿身上。
(2)加强营养,多喝水,除母乳外,要给孩子吃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要少吃多餐,有的病儿发生呕吐,呕吐后也要及时吃东西,以保证营养的供给。
(3)隔离。最好让病儿单独住一室,如不具备条件,也应尽量安排病儿独睡一床,不接触其他孩子。
(4)病儿用的物品,如匙、杯、毛巾、玩具等,应经常消毒,方法是开水煮、日晒、蒸等。
(5)要保证病儿的充分睡眠,屋内要清静,避免大声喧哗,惊吓病儿。
(6)发现小儿体温超过38.5℃以上、咽喉肿痛、咳喘严重、呼吸困难、恶寒、寒战、出现皮疹、异常嗜睡、颈淋巴肿大、唇及指甲出现发绀或发灰等症状时,应及时送医院,请医生检查治疗。
6.怎样护理腹泻的孩子
婴儿腹泻一般是冷热不适、饮奶过量、消化不良等所致,当然也有的是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等。一旦发生腹泻,应及时去医院儿科诊治,以便对症下药。
一般来说,除药物治疗外,更重要的是注意饮食调养。病儿因腹泻而失水,应及时补充水分,多饮开水。在饮食方面要进流食,如米汤、稀饭、藕粉之类食品,禁吃牛奶、高脂肪的流质。又因病儿对蛋白质分解较快,因此应多吃些蛋白质较高的食物,如豆腐、鸡蛋等。不宜多吃含糖的食物,禁吃辛辣有刺激性的纤维多的食物,以免刺激肠道,加重病情。
腹泻婴儿的护理方法:
(1)凡病儿使用的生活用品及餐具、玩具等应做到严格消毒,如衣、被、床单、毛巾、杯子、玩具等可用蒸煮的办法,每次煮沸半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2)病儿的吐泻物应用专用容器盛装,然后及时倒入厕所或便池。
(3)盛放吐泻物的容器用完后,马上用清水冲洗干净。
(4)做好隔离工作,其他婴儿不得与病儿接触,一旦接触,应及时清洗,以防传染。
7.怎样护理患肝炎的孩子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儿童的发病率高于成年人。
肝炎分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三种。
被传染上肝炎病毒后,经过2~4周就可能发病,主要症状是孩子不思饮食、恶心、呕吐等,还有的腹胀、发热、尿黄、消化不良、四肢无力,如果白眼和皮肤发黄,可能是染上了黄疸性肝炎。
护理方法:
(1)实行隔离。如果得的是急性黄疸性肝炎,应该住院治疗。不用住院的,在家里也应让病儿单独住一房间,由专人护理。病儿应单独使用自己的用具,如杯子、匙子、牙具等。
(2)卧床休息。这对肝脏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特别是肝炎患儿急性期,更应卧床休息。卧床休息,可使全身新陈代谢降低,减少热量消耗,减轻肝脏的负担。同时,卧床休息的时候,肝脏的血流增多,利于肝脏的恢复。因此,母亲应经常守在病儿身边。
(3)饮食需有充足的蛋白质。蛋白质是肝细胞修复和再生的基本材料,要给病儿多吃些优质蛋白质食物,母乳最好,已经断奶的孩子可吃牛奶、鸡蛋、瘦肉、鱼、大豆制品等。
(4)要多吃些含糖的食品,糖类能修补受损的肝细胞。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A等可促进受损的肝细胞再生,增强抗病能力,如乳类、动物内脏、瘦肉、水果、新鲜蔬菜等。
8.怎样护理疖肿或小脓疱疮患儿
疖肿多发于头、面、背、会阴等处。初起时,局部潮红、灼热、痒痛、基底较硬,以后逐渐肿大呈小丘形隆起,中心出现黄色脓头,破后流出脓液而消退。
小脓疱疮多发于面、口周、鼻孔附近、臀部及四肢等处,初起时,为一个或多个微小的红点或水疱,迅速变为脓包,小米粒至黄豆大小,疱壁薄而紧张,周围有红晕,易破溃露出红色糜烂面,结成蜡黄色痂。
护理方法:
(1)不论疖肿或小脓疱疮,都应及早治疗。在初起时,立即用2.5%碘酒反复涂擦,可以消炎消肿。如疖肿已形成丘状隆起,但尚未成熟,中心未有脓头出现,可用鱼石脂软膏或者1%四环素软膏外敷,已成熟的疖肿可用注射器将脓液抽出,也可去医院请医生切开排脓。
(2)小脓疱疮除局部处置外,应剪掉孩子指甲,在孩子入睡前用四环素软膏涂擦于指甲周围,以防孩子抓破肿疮,又抓向别的地方,而引起新的病灶。
(3)长了疖肿或小脓疱疮。千万不能用手挤,尤其是在上唇和鼻子周围更不要随便挤捏,否则可引起向头颅危险部位扩散。
(4)平时要注意孩子的皮肤卫生,炎热季节勤洗头、洗澡,勤换衣服,防止痱子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