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691800000038

第38章 储存、比较、批判

——三步读书法

蜜蜂,辛勤地盘旋在知识的百花丛中,择其芳香浓郁的花朵,一点点地吮吸,一点点的积累,然后,经过自己的咀嚼,消化,来它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酿成浓香醇甜、营养丰富的蜂蜜。

——郁达夫(现代作家)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同样的学习时间环境中,甚至在同一老师的指导、阅读同样书籍的条件下,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收获,有的人学到知识,增长才干,促进了工作;有的人却一无所获,或收效甚微,根本谈不上对工作有所裨益。原因是十分明显的,前者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后者却正相反。

古往今来,众多名人、学者在读书、治学的过程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读书方法,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8世纪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这个一生写下了《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及基础》、《忏悔录》、《爱弥尔》等不朽著作,他是怎样读书的呢?他把自己的读书过程总结为三个步骤:储存——比较——批判,经过这样三个步骤,卢梭既能全面掌握每本书的思想,又能站出来给予正确的评价,这就使他获取知识具有主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储存,即广泛阅读:你先完全接受所读的每本书的观点,不掺入自己的观点,也不和作者争论,主要目的是积累知识。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对什么事都不应该像过眼烟云。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知识渊博,学贯中西,为后世留下了多种史学著作。他有一条重要的治学经验:亲手作读书卡片。一生中亲自动手积累的卡片几万张。

著名科学家爱迪生从事科学研究六十多年,发明创造了一千多项。他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随身带个小本子,记录生活的素材,自己的一见一得;他说:“这就等于储蓄,日积月累,脑子里储蓄多了,就能应付自如。”

以上事实说明,任何一门学问的研究,任何一种成就的取得,都需要有广泛的资料积累。这也是三步读书法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这第一步,即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才能进入第二步,对储存的知识加以分析和比较。

比较,即比较从书中学到的知识,用理智的天平仔细衡量各种书的不同观点。把论述同一问题的书都找出来,看那本书论述新颖、独到、准确、全面、深刻、生动、有说服力。通过比较,可以博采众家之长,集大成于一身,从而取得真才实学。

有一个美国学者,长期研究日本社会,他把日本报刊上有关风俗民情的资料剪下来,积累成卡片,进行分析比较,由此而出版了一本《菊与刀》,真实的描述了日本社会生活,轰动一时。这本书一度成为美国政府对日政策的参考书之一。

比较的优点是不同的作者对同一问题的论述有深有浅,通过比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同时,不同作者对同一问题的论述的方法也不可能完全一样,通过比较,还可以集思广益,避免片面化、简单化;有些作品由于作者的局限,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疏忽和失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问题、明辨是非、扬长避短;各类书的文笔有优劣之分,资料有详简之别,水平有高低之异,通过比较阅读,可以采其所长,为我所用,避其所短,少走弯路。

在用比较的方法对自己储存的知识进行鉴别后,第三步就是批判,即找出书中的谬误并加以批判,从而只吸收书中的精华,吸取对自己有用的、有益的知识,抛弃那些无益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李嘉图、欧文、傅立叶、圣西门等的学说进行批判的研究的基础上付出了呕心沥血的劳动之后创立的。

掌握批判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在读书时,要善于分析和综合,克服盲目性,提倡独创性,把书读活,用探索的精神去读书。另一方面,通过批判,把认识推到一个崭新的境界,才是读书学习的目的。

经过这样三个步骤,你既能全面掌握每本书的思想,又能“采其精华”、“正其谬误”,使之“是非有归”,从而为你今后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储存大量的知识,善于反复的比较,去伪存真的批判,掌握三步读书法,你将成为博学多才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