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朱氏点通疗法
10691300000002

第2章 心络的基本概念

心络是指人的心理经络或心理网络。

经络,在中医里是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在《黄帝内经》中,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黄帝内经》认为: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有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贯全身的干线称为经脉。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支,在分支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支。由经脉分出来的像网络般分布于全身的分支便是络脉。整个经络系统是复杂的。

网络,是一个现代术语。它有多种含义:一为流量网络,一般是用于对管道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等的建模。有时特指计算机网络或特指其中的互联网。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协议,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系统。总之,它是由有关联的个体组成的系统,如:交通网络、人际网络。二为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图,表示研究诸对象及其相互联系。用数学语言来说,网络就是一种图。网络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网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如通信网络、运输网络、开关网络、计划网络等。总之,网络是从同类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用数学中的图论来表达并研究的一种模型。

作者在大量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往往都是复杂多样的,这复杂多样的病因都呈现出某种结构性。如果将其画出来,都会形成一张心理病因网络图。如:

一个大学生老是心慌、心悸、发热、浑身不适,有时还尿频尿急。为此休学在家,成天待在空调房里不愿出门。曾多次去医院进行过“抢救”,但医院检查的结果都是无躯体疾病。其中一家医院认为他可能有心理问题,建议去医院的精神科看看。去某医院精神科,被诊断为疑病症,服了不少药。同时,他还去一些心理咨询所咨询过,均无效果。他总认为自己是得了难以治疗的重病,并以一些医书上的说法以及从网上下载的许多相关资料为证,反复去一些医院检查治疗。但他总是对这些医院的检查治疗持怀疑态度。经人介绍来到作者心理咨询所,经过近两个月治疗后才痊愈。

作者经全面分析后认为,他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常有疑病感觉;二是喜欢对生理现象做疑病解释;三是特别容易接受负性暗示,思维方式习惯于趋向负性;四是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五是缺乏很多基本的常识;六是严重缺乏人际交往;七是过分依赖母亲;八是非常害怕疾病;九是多种能力低,其中适应能力更低;十是缺乏相应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惯于逃避现实。作者经全面分析后认为,他的这些病因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将其画出来,就会呈现出如下这样一种心理病因结构图,即心理病因网络图,简称病因图:

每种心理问题的背后都存在着某种形式的病因结构。但不同的心理问题,其病因结构是不一样的。请看另一案例:

一位大学教授无法正常工作,每天睡觉都很困难,原因是总有一具“死尸”在眼前晃动,让他十分恐惧。他认为这具“死尸”应该是不存在的,但自己又确实看见的。就算有死尸,他认为也是不值得害怕的,但事实上自己做不到不害怕。大约是在一个月前,他去参加了岳母的葬礼。在殡仪馆,他看见了一具停放在一旁的死尸。当时他想:这死尸会不会坐起来?顿时,一阵恐惧涌上心头,但一会儿就什么事也没有了。过了几天,他就开始梦到那死尸,并每到黄昏或晚上,眼前就不时会出现那“死尸”,由此夜夜恐惧难眠。再过一段时间,即使在白天给学生讲课时,眼前也会不时晃动那“死尸”的影子!去医院治疗医院说是患了恐怖症,吃了一些药但没用。别人说他是中了邪。他不信那些打鬼驱神的所谓法术,但在痛苦万般的情况下,也只好接受了家人“跳端公”的建议。但并无起色。他甚至说:“谁能治好这个病,我就把自己财产的一半给谁。”后经他经重庆市急救中心工作的一位同学介绍,来到了作者的心理咨询所,仅一次治疗,他便摆脱了困扰。

作者认为,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总认为自己不应害怕,因自己不信鬼,也从没见过鬼,但实际又很害怕,于是存在着严重的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二是童年时长期害怕与鬼有关的事情,如不敢走听人说出现过鬼的山梁,不敢去屋后的坟山等;三是很小时就具有对鬼神的恐惧,因那时母亲信鬼,又听老人和小伙伴们讲过很多鬼的故事,加之自己一直都比较胆小,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四是小时候就存在着内心的冲突,一方面害怕鬼,一方面对鬼又半信半疑,因父亲从来不信鬼,说根本没有鬼。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也认为不可能有鬼,所以不信鬼也不怕鬼。但童年对鬼神的恐惧依然存留在潜意识里。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心理病因结构大致如下:

从上面两个案例看,这两位来访者的心理病因结构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每个心理问题的心理病因结构都是不同的。

每种心理问题的病因结构虽各有其特点,但都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心理要素。如上述两例,就分别涉及到了这样一些心理要素:欲望要素(前者想身体健康,不要生病;后者想正常工作和睡觉)、人格要素(前者多疑、敏感、内向;后者胆小,易受暗示)、认知要素(前者总认为自己得了重病;后者总认为自己不应怕死尸)、能力要素(前者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低;后者承受恐惧的能力低)、情绪要素(前者忧虑担心的情绪重;后者恐惧痛苦的情绪重)、行为要素(前者行为退缩逃避现实;后者行为紧张不知所措)、注意要素(前者主要关注的是得了什么重病;后者主要关注的是怎样才能不见“死尸”和不怕“死尸”)、感知要素(前者有疑病感觉;后者有幻视)等。

每种心理问题的病因结构虽各有其特点,但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的结构。这种基本的结构便是心理经络或心理网络,简称心络。经过反复的推敲和印证,作者认为心络大致是这样的一种图式:

基于这些,作者便认为,心理存在着像经络一样的系统及结构,或者说,心理也是一种网络系统及结构。心理的一切反映都是这个系统及结构的反映。如: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本能和欲望,都有这样那样的认知、人格、能力、情绪、行为、注意、记忆、兴趣、态度、意志、感知、人际关系等,而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有机地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的。如果分别研究这些基本心理要素,它们各自还有自己的小系统。研究人的心理,就应从整个系统及结构中去研究;即便要研究其某个心理要素,也应从整个系统及结构中去研究,决不能孤立地去研究。

因此,从狭义上讲,心络是指心理病因的基本结构,是根据大量来访者心理病因情况而推知出来的;从广义上讲,心络是指人的心理结构,是根据人的心理病因基本结构和基本心理要素而推知出来的。

关于心理病因结构,似乎还没有现成的系统成熟的理论。但关于心理病因,则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最主要的说法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有三类,一类是生物学因素,一类是社会因素,一类是心理因素。至于这三类因素是怎样相互影响并导致心理问题的,论述似乎还并不多,且还没有公认的一致结论。

关于人的心理结构,人们早有各种各样的假说。

许多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都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志三部分组成的,或者说,认知、情感、意志是人心理结构中并列的三个基本范畴。仅就其中的认知而言,也有其自身的结构。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为一个动态的转换体系,即知识既不是人天生的,也不是客观存在于外界的,而是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与认知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结构的这种“三分法”在理论上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层: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心理的深层结构为潜意识,中层结构为前意识,表层结构为意识。从人格的角度看,人格的构成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心理结构上看,是潜意识和意识的冲突;从人格结构上看是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失调或矛盾。弗洛伊德的观点从某个角度看无疑是正确的,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也是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

王均震根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布留尔的集体表象理论,总结出了“新心理结构”理论。“新心理结构”认为,无意识的层次为:集体无意识、社会无意识、个体无意识;意识的层次为:集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体意识;过渡层次为前意识。“新心理结构”还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共有的,是原始意象原型的总和;社会无意识是人类局部团体共有的,是社会意象原型的总和;个体无意识是个人所有的,是人格原型的总和。而每一种原型可以说都是数量庞大的。这种综合的观点非常具有理论的价值,但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较难产生明显的实用价值。

丁小平从心理层次、认识水平和心理强度三个维度对心理加以阐述,形成了一种较新的心理结构理论。丁小平认为:人的任何心理现象都可以用心理层次、认知水平和心理强度进行三维描述。从心理层次上看,人类的思维由三个层次构成,即无意识、非自遣意识和自遣意识;从认知水平上看,认知水平可分作感性、知性、理性三个水平;从心理强度上看,任何心理基元都伴随着相应的心理能量水平,且心理能量水平越高,人所感知到的心理活动的强度就越强。丁小平的观点无疑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审视了心理的结构及种种现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临床咨询与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心络学的心络观不排斥上述的各种假设,而且认为这些假设都是有其特定意义的。但它认为,心理结构确实是但又不完全是弗洛伊德等各家各派所描述或所揭示的那样。因种种原因,人类至今很可能还没有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结构。弗洛伊德等各家各派的心理结构论,似乎都还仅是对这个结构的相对片面的静止的描述或揭示,这就显得有些狭小、简单和僵化。尽管人们还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结构,但谁都承认心理确实存在着某种结构,且都承认心理问题是因结构中的某些因素如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等出现问题而造成的。那么,心理结构还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经一番假设和反复的论证,作者便得出了心络这么一个图式。

心络学的心络观认为,心理问题从具体表现上看是症状性的,但从产生的系列原因上看,则是复杂多样、相互联系并呈结构性的。每一种心理问题背后,都有一种病因结构,这种具体的病因结构其实就是心理病因基本结构的一种反应。也就是说,每种心理问题的病因结构都是心理病因基本结构的反应;心理病因基本结构能演变为无数的具体的病因结构。

心理病因基本结构或日人的心理结构,犹如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经络结构。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大系统,从各部分看又是一个个单独的小系统。而大小系统之间以及大小系统的内部因素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

简言之,心络既是心理病因的基本结构,也是心理结构。当这种结构中的某些方面出问题后,就表现为某种形式的心理病因结构。心理病因基本结构是心络的第一含义,心理结构是心络的第二含义。

需要强调的是,心络学的这种假设也并非就是全面的、正确的,还可能是荒谬的。但因来自实践,又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印证,所以说,这种假设也是有一定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