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知识基本常识
10688800000075

第75章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是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吗

马建忠(1845年~1900年),字眉叔,江苏丹徒人。幼年在上海读书,谙拉丁文、希腊文、英文和法文,运用上述语言的能力“与汉文无异”。1875年,他以郎中资格,被李鸿章派往法国留学,同时兼任中国驻法公使的翻译。回国后,参加洋务派集团,主张发展民营工商业。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有识之士之间形成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潮。马建忠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而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必须缩短学习本国文化的过程。因此他想给人们一个易于了解、便于学习的法则来缩短学习语文的年限,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马氏博学多识,他一方面借用拉丁语法,另一方面又吸收中国传统语文学中的成果,历经十余年的勤求探索,终于在1898年完成中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以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吗

全书以典范的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取材于四书、三传、史记、汉书以及韩愈的文章,例句有七八千个。本书系统模仿西方传统语法,同时注重汉语的实际用法。全书分十卷,卷一“正名”,介绍主要的术语,为字、词、次、句、读等各种语法术语下定义,共二十三个术语,可说是全书的大纲。

卷二至卷九依次论述各类实词和虚词,而对虚词的研究尤为深入。根据意义,马氏先将字分为实字、虚字两大类。然后再把实字分成五类: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虚字分成四类:介字、连字、助字、叹字。接着,又把各种字类区分出次类,如动字再分成内动字、外动字等等。马氏认为:每个词都有定类,但在句子当中,当词义发生变化时,词类也会变化,这种变化他称作“词类假借”。

卷十论句读,是句法的总论。根据语义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将句子成分分为七种,而详尽且细致地描述句子成分中的结构规律。

《马氏文通》最具代表性的篇章有哪些

在《马氏文通》里,马氏把形容词叫作“静字”。我国古代语文学家一向把名词叫作静字,也包括一些形容词。马氏既然把形容词作“静字”,那么“名字”就只限于名词。动静相对,义颇允当。

《文通》把静字分成两类:一为“象静”,是“以言事物之如何也”,即是形容性状的;二为“滋静”,是“以言事物之几何也”,即是表示数量的。现代语法书上一般都把数量词独立,对于把数量词归入形容词,也许会感到奇怪。其实,把数量词归入形容词的不止是《文通》,黎锦熙先生的《新着国语文法》也是这样,大约是依照当时西方语法书的通例。

汉语的形容词义以作谓语,古今的汉语都是如此。《文通》注意到静字可以作“语词”的特点,说:“静字或为语词,更名曰表词,所以有别也。故曰,表词者,所以决事物之静境也。”

由此可见马氏认为静字可以作语词,并把它更名为表词,以表示它跟动字作语词有别,所以特立“表词”一章,置于“静字”章之后。马氏在八十多年以前,不为泰西“葛郎玛”所拘泥,有这样的见解,就是他的高明之处。后来有些语法学家仿效英语语法,认为作谓语的非动词不可,反而把作谓语的形容词叫作“同动词”。可是《文通》的“同动字”只有“不记行而唯言不动之境者,”没有一个形容词交错其中,这又是马氏的高明之处。

《马氏文通》的经典辞句有哪些

1.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

2.无解而唯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

3.君子学以致其道。

4.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省曰名。

5.凡虚字以鸣人心中不平之声音,曰叹字。

6.凡虚字用以煞字与句读者,曰助字。

7.凡虚字用以为提承展转字句者,统曰连字。

8.凡虚字以联实字相关之义者,曰介字。

9.凡实字用以指名者,曰代字。

10.凡实字以有事物之形者,曰静字。

《马氏文通》是第一部系统的语法书吗

《马氏文通》体大精深,不回避问题和矛盾,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书。它开一代先河,突破中国语文学的研究传统,揭示出语言内部的结构规律,创立了中国古代汉语的语法学,标志着我国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新阶段。近百年来古汉语语法研究的进展,与马建忠的功绩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