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最该读的经典地理故事
10684800000086

第86章 传奇的探险家

南极洲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片寒冷而孤独的大陆,严寒和常年不化的冰雪让它成为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尽管如此,数百年来,仍有数以千计的探险家,不畏艰险,前赴后继,奔向南极洲,试图揭开这片神秘大陆的面纱。他们表现出了不畏艰险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也创造出了可歌可泣的业绩。探险家卢阿尔·阿蒙森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阿蒙森于1872年出生在挪威,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比同龄人表现出了更强的求知欲,尤其是对海洋航行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少年时期就立下壮志要航海征服全球,甚至包括人类从来没有到过的极地。1893年,阿蒙森还是一位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他不再满足于单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为了获得实际航海的经验,他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离开了校园,到一艘捕海豹的船上去当水手。尽管这份工作非常辛苦,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迅速地适应环境,掌握了水手的全部工作要领,不久又在另一艘猎船上当了大副,驾船技术提高很快,还通过考试取得了领航员的资格,当上了“比利基卡”号探险船的领航员。担任领航员期间,阿蒙森曾参加了两次南极考察任务,不过由于技术有限,任务最终都失败了,但这两次经历使得阿蒙森的航海技能和指挥才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返航时他被任命为代理船长和考察团团长。

南极探险让阿蒙森的信心倍增,他开始筹划自己的极地探险之旅,并准备寻找北冰洋的西北航路,以便进行地磁考察的科学探险活动。为此他还专程到德国学习了半年有关地磁观测和分析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回国后,阿蒙森借钱买了一艘不大的旧船,取名“约阿”号。之后,阿蒙森找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于1903年6月16日出发前往北冰洋。大约3个月后,“约阿”号行驶到威廉岛东南一带,这时北冰洋一带进入了漫长而寒冷的极夜,恶劣的天气迫使阿蒙森不得不找到一个平静的海湾后抛锚过冬。

在威廉岛度过的这个严冬让阿蒙森等人毕生难忘,这里从10月下旬起到来年2月下旬,极夜长达100多天。阿蒙森每天一走出船舱,就看到那漆黑如墨的天空,心情也变得格外沉重,不知道这漫长的极夜究竟什么时候才会过去。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年夏天,天公又不作美,气温仍然偏低,海面上到处都是浮冰,根本无法出航,他们只好又在这里耽搁了一年。直到1905年8月,大海上的浮冰才渐渐融化,“约阿”号继续向西航行,越过了加拿大北部的北极群岛。然而好景不长,气温持续下降,海面的浮冰不断增多,继续航行难以避免船毁人亡的命运。阿蒙森一行无可奈何地在加拿大西北海岸度过了第三个冬天。当1906年的夏天到来时,阿蒙森等人终于找到了穿过白令海峡的最佳时机,并从北冰洋航行到了太平洋。这次航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阿蒙森完成了前辈探险家未竟的事业——开辟出一条从大西洋经北美洲北部沿海到太平洋的航道。

阿蒙森回到挪威后,正式开始筹备新的探险活动——向北极极点进军,打算在1909年的秋季出发。可就在这年4月6日,他听说一个美国探险家已经捷足先登,第一个到达北极。这让阿蒙森大失所望,他只好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更改为征服南极。

当然,阿蒙森绝对不会盲目出击,为了让探险活动更有把握,他首先乘坐“弗拉姆”号捕鲸船来到了南极鲸湾,在岸上建立了考察基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过去探险家们收集的资料,仔细地研究了南极的地形、气候情况,确定了进军南极的路线,并计算了全程的各段路程。为保万无一失,他还在南纬80°~85°的每一纬度上都设立了一系列粮食站、燃料补给站和在雪原上很容易识别的路标。事实证明,这一系列的举措对于阿蒙森成功征服南极都是很有必要的。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阿蒙森选了4个意志坚定、不畏严寒的同伴,乘坐42条爱斯基摩犬拉的雪橇,于1911年10月20日沿着西经162°线开始向南极极点冲刺。到了11月1日,阿蒙森的竞争对手英国极地探险家斯科特也沿着另一条路线向极点推进,一场争夺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战斗拉开了序幕。

阿蒙森深知斯科特也是一位优秀的探险家,他很担心率先到达极点的荣誉会被斯科特夺走。于是当阿蒙森一行行进到距离南极极点还有550千米的时候,为了加快行进速度,不得不决定只留下18只狗,而杀死其他的狗,并用一部分狗肉来喂食其余的狗,再将另一部分肉食储藏起来,轻装前进。1911年12月14日,他们终于到达南极极点,并搭起帐篷,竖起了挪威国旗。直到此刻,阿蒙森才如释重负地长出一口气,安然享受第一个征服极点的胜利感。逗留三天三夜后,阿蒙森便让大家向北返回。1912年1月25日,他们安然无恙地返回捕鲸船停泊点。往返行程共计2800千米,整个探险活动均按阿蒙森事前安排的期限完成。100多天后,他们回到了欧洲。

阿蒙森从南极回来后,立刻受到了人们热烈的欢迎,获得了探险英雄的荣誉。不过鲜花和掌声并没有使他陶醉,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又投入到了下一个探险任务——空中交通工具对北极进行考察。1926年5月,阿蒙森和美国人埃尔思沃思、意大利人诺彼勒,乘坐一艘飞艇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起飞,经过北极极点到达美国的阿拉斯加,全程共4000千米,创下了人类首次穿越北极飞行的纪录。

不幸的是,在这次长达数年的考察任务期间,发生了一次严重事故。诺彼勒及其他6位考察员在赴北极考察时飞艇失事,下落不明。阿蒙森得知这一消息后,焦虑万分。他马上乘坐飞机前往救援。可是阿蒙森也没能战胜变幻莫测的恶劣气候,只发出了一封电报,便牺牲在了北极的冰天雪地之中。

继阿蒙森之后,先后又有7批探险队利用陆上交通到达南极。其中斯科特队到达时间仅比阿蒙森队晚一个多月。这并非斯科特决策失误,而是变幻无常的寒冷天气作祟的结果。1911~1912年的冬天,长达几周最低温度为-37℃的天气,要比往常的天气寒冷得多,正是这严寒的天气打乱了斯科特经过周密研究的探险计划。而阿蒙森对恶劣天气的准备工作显然要更充分一些,因而得以成为登上南极大陆的第一人。不过,不管是阿蒙森还是斯科特,都是名副其实的征服南极的英雄。

为了纪念这两位英雄,1958年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并永久性地为研究人员提供帮助。

被阿蒙森和斯科特征服的南极,由围绕南极的大陆、陆缘冰和岛屿组成,这是一片神秘的领域。它的大陆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洲。最高点玛丽·伯德地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整个南极大陆几乎全部被冰雪所覆盖,气候酷寒干燥,常年刮着大风。全洲年平均气温为-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56℃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8℃,让南极大陆成为世界上最冷的陆地。而阿蒙森等探险家却以无比坚毅的勇气战胜了极端地温,成功登上了极点,为我们今天能够认识神秘的南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一代又一代探险家和科考队的努力下,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南极洲的情况。南极洲平均风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风速常达45米/秒,最大风速可达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同时,南极洲降水量极少,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尽管如此,南极洲却也是一片富饶的大陆,它蕴藏的矿物超过200种,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等,也不乏铂、铀、金、银、金刚石等稀有矿物,这些矿藏主要分布在东南极洲、南极半岛和沿海岛屿地区。

南极洲因为气候严寒,植物难以生长,仅有一些苔藓、地衣等生存能力较强的植物。动物则以企鹅、海豹、海狮和海豚等为主。南极大陆周围的海洋有成群的鲸鱼,是世界上最大的捕鲸区。此外,南极附近的海洋中还有极多营养丰富的小磷虾,可充分满足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南极洲还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冷库”,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储藏地。随着我们对南极认识的逐步加深,那些沉睡在冰雪之下的巨大宝藏终将会为我们服务,只要我们能合理地开发、利用,南极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资源供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