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最该读的经典地理故事
10684800000064

第64章 怪坡效应乃人为

在世界各地,有很多怪坡,其中以沈阳清水台镇阎家村东北一千米处的怪坡为最。这道怪坡约50米长,15米宽,它的表面没有任何异常之处,山坡东低西高。可是在怪坡上,无论是汽车、自行车还是步行,都会明显地感到上坡省劲、下坡费力。汽车经过此坡时,如由西向东驶,必须加大油门方能下坡,而由东向西驶,则不用加大油门甚至熄火也能由坡底滑行到坡顶。但奇怪的是水流方向却很正常,在高处放水会很容易地顺坡而下。这个怪坡是在1990年4月发现的,当时,有两名青年交警驾驶一辆北京牌吉普车,顺着进山路驶进坡下,当摘挡熄火停车后,突然感到车自动向坡上滑行,他们感到非常惊愕,壮着胆子试了几次,仍然如此,于是“怪坡”这个名字便不胫而走。

1994年,为了验证“怪坡”的真实性,一家电视台派出了摄制组,来到了怪坡现场。记者们站在怪坡的起点向前望去,的确感到是一段下坡路。驱车前行,在20多米之后,确实有所谓下坡费力之感。转过头来再往回走,车也果真开始滑行,前几十米颇有自动上坡的感觉。也许这便是许多人大呼眼见为实的原因。

接下来,记者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简单测试工具,开始悄悄做一点最基本的考察。他们先将一只塑料球和一只铁球并排吊起,看到两根引线完全平行,这个对比实验表明,铁球并没有受到坡上磁力的吸引。他们带来的指北针也反复显示,当地磁场没有任何异常。

后来他们又做了几个简单的实验,在所谓车往坡上滑的行程中,他们将随身带的矿泉水倒在地上,一个重要的事实出现了:水同样往所谓的坡上流去,和汽车自由滑动的方向完全一致,根本不存在人们所说的水流和车辆滑行方向相反的情况。

摄制组架起了随身带来的经纬仪,开始进行最基本的实地测量。这本是常识范围内的简单操作。记者们从一端依次测量到另一端,用水平法、三角高程法经过反复测绘,真相终于大白:这个感觉是下坡路的怪坡,其主体部分实际上仍是一段上坡。不过比它前后两段上坡路坡度平缓得多罢了。

故事中记者们所做的实验已经证明了一点:所谓的“怪坡效应”其实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原来,人们进行一切定向定位活动,总是离不开相应的参照系的。怪坡处在两段陡坡之间,从一端往前看,迎面是山。从另一端往后看,是路面和天空的交界线。加上四周全是倾斜的山坡,找不到一个可以作为基准的水平面。在这种地形地貌的烘托下,很容易引起视觉上的误差。

为了加强这种误差,一些人为制造的“怪坡”附近还修建了不少特殊的护栏、石柱,这种石柱看似普通,其实却并不是垂直的,而是一律平行倾斜了大约5度。可在生活习惯中,人们总是把柱子视为垂直的。一条水平的路如果柱子一律向左倾斜,人们便会感到这是一条左高右低的下坡路;反之,柱子往右倾斜,人们便会感到是一条右高左低的上坡路。现在,在坡度不大的情况下,没人想到去怀疑歪的是柱子,自然就觉得斜的是道路了。

此外,怪坡的制造者对于石柱的放置方法也做了一番精心的安排。怪坡开头确有一小段下坡,此后才慢慢变成上坡。如果路边的柱子都有同一高度,各个柱子顶端的连线自然就能如实描绘出道路起伏的状况。怪坡之谜也会被人一眼看穿。而这里,各处石柱的高度是不同的,制造者确定每根柱子长短的唯一标准是,必须使它们各自的端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道路先下坡后上坡的事实便被齐刷刷的柱子顶点所掩盖了。人们误以为柱子顶点的走势就是道路的走势。于是,后面一大段上坡被误认为开头一小段下坡的继续延伸。由此可见,怪坡并不是自然之谜,而是一个人造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