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3岁宝宝育教完全手册
10680900000033

第33章 性格·习惯

父母影响孩子性格

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接近3岁的宝宝在性格上已经开始有了明显的个体倾向,培养宝宝良好的性格,将利于宝宝适应未来的社会交往和竞争。影响宝宝性格形成的因素很多,但公认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父母的性格、家庭的教养方式等。以下是几种类型的父母性格、教养方式及对宝宝可能的影响。

1.父母性格:柔弱、内向、胆小。

教养方式:过分保护和限制。

对宝宝可能的影响:胆小怕事,承受力差,缺乏竞争力。

2.父母性格:暴躁,爱大喊大叫,缺乏耐心。

教养方式:爱体罚训斥,缺乏温情或走极端,反复无常。

对宝宝可能的影响:攻击性强或胆小怕事或双重性格,长大后溺爱自己的宝宝。3.父母性格:热情,开朗,大方,豪爽。

教养方式:民主,平等或专制,缺乏引导。

对宝宝可能的影响:活泼,大方,沟通能力强,富于想象,有创造力或自私小气。

4.父母性格:冷漠,缺乏热情。

教养方式:对宝宝的成长漠然置之。

对宝宝可能的影响:缺乏信任感,无上进心,事事无所谓,对他人冷漠。

5.父母待人处事:正直,勤奋,进取,向上。

教养方式:要求严格,做事认真,有明确目标。

对宝宝可能的影响:学习努力,认真,有忍耐力,不怕挫折。

6.父母爱清洁或洁癖

教养方式:讲究整洁卫生或不能容忍丝毫凌乱和不洁净。

宝宝可能的情况:爱清洁、爱劳动或脏了也无所谓,推给父母来处理。

7.小家庭或三代同居的大家庭

如果家庭气氛温暖、祥和,充满关爱而且尊老爱幼,那么宝宝就会爱护别人、愿意与人分享并乐于助人;

如果家庭里夫妻不和、婆媳不和,并且充满对立和攻击,家庭成员互不关心,那么宝宝容易形成自私自利、没有长幼之分、缺乏尊重;

如果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教养方式不统一,那么宝宝就会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睡眠习惯等,应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父母在帮助宝宝建立良好习惯时,必须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1.逐渐养成宝宝夜间不吃奶的习惯,让宝宝有更多的睡眠时间,这样父母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也可增加宝宝早晨第一次的吃奶量,这样做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十分有益。

2.吃饭前先收拾好玩具,然后安心进食,这样能避免宝宝养成边吃边玩的坏习惯。进餐时精力集中,情绪愉快,但也不能过度兴奋,说说笑笑,更不能在吃饭时候责备宝宝。白天宝宝吃饱后,应该让他玩一会儿再睡,发现宝宝不爱吃饭要寻找原因,以便正确解决问题。

3.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充足的睡眠能够积聚能量,促使大脑发育和身体成长,2~8个月的宝宝每天需要18~2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8~12个月的宝宝每天需要13~15个小时,1~3岁的宝宝每天需要12小时,4~6岁的宝宝每天需要11个小时。宝宝出生时可左右两侧睡,以免肺部受压,要训练宝宝自己入睡,不要养成抱拍摇吓的办法哄宝宝入睡。卧室要保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另外,充足睡眠能让宝宝长得更高。

4.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宝宝6~7个月后,就要训练他们按时大小便,训练前要留心观察每次排便时间,从中找出规律来,一般是睡觉前,睡醒后,吃饭前,吃饭后,外出前,回家后,督促宝宝小便,先是父母用手把他撒尿。等宝宝大点,能坐便盆时,就让他坐便盆。坐便盆时,宝宝爱玩,精力不集中,父母要耐心教导,经过一段时间后,宝宝就能够养成定时大小便的习惯了。

5.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该做到各人用各人的生活用品,如毛巾、手帕、碗勺、杯等。经常洗澡,夏日每天1~2次、冬天至少每周1次。当宝宝能自己进食时,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只要父母重视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从中正确引导宝宝建立良好的习惯,就一定会有收获。

宝宝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不听话”是父母最烦恼的事之一,其实宝宝听不听话,并没有特别的标准,较小的宝宝,其实也难明白什么是不听话。至于两岁以上的宝宝,虽然可以理解语言上的表面意义,但从接收到执行,还是有段距离。

宝宝不听话有多种原因:认知能力不足、欠缺表达能力、父母身教的影响、大人规范不合理、欲望与规范冲突、情绪失调、负面情绪的累积等。父母在细心分析宝宝不听话的原因之后,要采取相应的办法。

1.转变方式。不要坚持让宝宝按照你说的办。可以为宝宝提供一个选择的空间。如宝宝该上床睡觉了,但迟迟拖延。在此情况下,你可以设定两个选择:A。“你该睡觉了,上床去好吗?”B。“你还不睡?妈妈要睡了,妈妈要关灯了,你自己到客厅去玩好吗?”一般宝宝会依着自己的性子选择,但没关系,只要父母坚持信守承诺,宝宝会在总结失败的过程中,接受父母的建议。

2.适当中和。如果不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非常重要的决策,当宝宝不情愿时,父母可以和宝宝商量,确定一个折中的办法,使双方都有满意。比如,外出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吃什么……在非原则的大事上,让三四岁的宝宝参与讨论,比让他服从更有价值。即便宝宝的意见欠妥,也不妨听他的,引导他通过决策失误形成经验,才能实现引导成长。

3.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宝宝不听话,父母不让步,会更有利于对宝宝的教育。如在公共场合耍赖、外出做客没规矩、影响妨碍别人的生活、活动等。只要宝宝违背事先的约定,父母可以运用中断活动、带离现场等方式,让宝宝体验不遵守约定的后果。但是,家长切记:事先要针对可能发生和曾经发生的问题和宝宝一起制定彼此都要遵守的约定,使宝宝心理上有准备,行为上有比照,这样宝宝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大人的意见。

宝宝爱发脾气怎么办?

多数父母都会碰到宝宝发脾气的问题,特别是在宝宝二三岁刚开始具有独立性、想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时。发脾气实际上是宝宝正在成长的独立意识的信号。

每个宝宝发脾气的原因是不同的,有时候宝宝发脾气仅仅是因为过度疲劳或受了刺激。不管宝宝为什么发脾气,必须让宝宝明白这种行为毫无意义,它不能帮助他克服挫折,逃避责任,让父母改变主意。

置之不理是帮宝宝摆脱发脾气习惯的最好方法。因为宝宝发脾气的目的是想得到你的注意。你不理他,宝宝就会意识到发脾气没有什么用还是少用为好。不理睬发脾气的宝宝,需要你能沉住气。

转身离开。宝宝发脾气时,你尽管去做你的事。

适当地劝说。如果你还做不到置之不理,你可以对宝宝反复讲几句简明扼要的话,说明什么事是不会被允许的,但不要做出任何举动。你的目的是帮他摆脱困境。

不要议论他。宝宝不再发脾气时,只要他能停下来就是了,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

如果宝宝不停地哭闹,你可以告诉他如果愿意哭就尽管哭好了,但你不喜欢他的哭声。让宝宝知道你说到做到,绝不让步。

搞清宝宝在什么情况下最可能发脾气,尽量避免诱发宝宝发脾气的场合和情况。每个宝宝动手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任务或玩具太复杂,宝宝会因完不成而感到沮丧,你可以把任务安排得简单一些。让宝宝看你是怎么用另一种方法解决他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有时候寥寥数语、关键性的提示,足以缓和宝宝一触即发的紧张情绪。避免宝宝过分疲劳和兴奋,这种时刻,宝宝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尽量使宝宝处于平静的状态。

宝宝胆怯怕生怎么办?

宝宝出生以后,他首先交往的人是他的母亲和父亲,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宝宝在这些活动中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社会生活非常重要。如果家长不注意满足宝宝这种欲望,整天把他关在房间里,不让他与周围的人和事接触,这种社会交往性的萌芽就会萎缩,就会影响宝宝心理正常发展。

宝宝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是造成胆怯、怕生的另一个原因。宝宝从出生8个月~3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宝宝学会了走路、说话,生活范围更加扩大,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得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如果家长不认识这一特点,总是不让宝宝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心疼宝宝小,生怕宝宝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就会压抑宝宝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

宝宝胆怯也可能是由于家长的一些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宝宝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父母不从爱护的角度去关心和帮助宝宝,而采取责备和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的心理。

克服宝宝的胆怯、怕生的心理,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首先要提高认识,明确教育是关键。对宝宝自主性的需要,既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一味满足,容易造成任性和执拗;过多限制,会挫伤宝宝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依赖,缺乏自主独立能力。

第二,要扩大宝宝的社会生活圈子。例如,鼓励宝宝与小朋友一道玩,让宝宝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动,比如送茶水、送糖果、抬椅子等,鼓励宝宝从事简单的社会交往,到商店买东西时,要宝宝自己告诉售货员买的东西名称,让他们问价钱,买好东西后向售货员表示感谢、告别等。

第三,从小培养宝宝生活自主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裤,自己洗脸,扫地,整理玩具、图书等。宝宝做这些事时,父母要做方法上的指导。对宝宝认真做事的态度要表扬,对宝宝做得不太好的事,除告诉宝宝应当怎样做以外,还应鼓励宝宝下次做好,增强下次做好的自信心。

第四,把帮助宝宝克服胆怯、怕生与帮助纠正宝宝不良行为习惯相结合。对宝宝的不良行为习惯不能只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讥笑,这样会损伤宝宝自信心和自尊心。纠正宝宝不良行为习惯,可由家长控制,逐渐纠正。也要为宝宝提供正确行为的条件,例如,宝宝大小便的习惯,可以由家长按时提醒,到逐渐养成自己解便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