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又说:“幼儿不能强学,老而无以教,吾耻之。”俗语说:“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三岁看小,七岁知老”。当婴儿从出生到青少年期,这个阶段是人生中最受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性情等要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若是基础打的不坚固,那健全的人格可也就不容易建造了。古今中外名人成才其原因不外早期教育,环境影响,个人勤奋,天生素质等方面。大凡教子,必自幼从严,施教其明理立德,品行端正,忠心报国,刻苦学习,专其所长,兼学别样,勤劳本业,遵规和邻,友爱兄弟,尊敬老人,勤俭持家,当以戒其骄惰入手。不许闲游放荡,排除依赖思想,旨在导其性,广其志,养成其才,壮其体,科学教之。
多子女者,须一视同仁,不可偏爱某子。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虽教不严,甚则纵容袒护,此必害其终身。古人颜之推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我耳闻目睹某高干之子,聪明过人,但为父所溺爱,甚则纵容,到成人后,更为凶暴,终被国法制裁而判死刑。目前家庭教育误区,多存在溺爱骄纵,重智轻德,重物质刺激,轻精神鼓励,百依百顺,生活照护过多。造成孩子意志懦弱,任性,独立性差……也有一些家长教育不得其法,行粗暴压制,打骂孩子……这样经常下去会造成孩子性格冷酷、顽固,缺乏自信,甚则造成逆反心理。还有父母教育方法不一致,则使孩子养成两面讨好,投机取巧,说谎行骗的性格。因此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方法态度和家庭、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着很大影响。
作为一个教育者,应当懂得处于启蒙时期的儿童,往往是瑜瑕互见,既可雕“龙”又可雕“虫”。民主的家长可以培养出独立性强,大胆机灵,社交能力强的孩子,故应抓住不同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分期进行科学教育。如何进行科学教育呢?首先要了解小儿的年龄分期和不同时期的神经、精神心理发育特点,然后才能根据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进行教育。
概而言之,吾作百字铭云:人之伦,志当豪,学为先,宜趁早,动脑筋,勤思考,满招损,谦得益,遇难事,多请教,讲道德,懂礼貌,识时务,体谅晓,尝贸易,善外交,有发现,敢创造,文化课,须记牢,常温习,勿忘掉,能言辩,书里找,订计划,周旋巧,莫偷闲,最重要,知锻炼,耐苦劳,安全保,功夫到,家国荣耀。
现将小儿年龄分期与神经、精神心理发育特点分述于后。
一、小儿的年龄分期
小儿经常处在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中,各系统组织器官逐渐长大发育完善,功能随之愈趋势之熟,生理心理等都各有不同特点,一般将小儿各不同年龄时期划分如下,但生长发育为一连续过程,各期之间又有密切联系。故在不同的年龄时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可相互参考。
1、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小儿出生称为胎儿期。在母体子宫内经过280天,胎儿完全依靠母体生存。孕母的健康,营养,工作环境,疾病等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当孕母受到不利因素侵扰时可使胎儿正常发育发生障碍,而引起死胎或流产、早产、先天性畸形等不良后果,因此孕期保健和胎儿保健十分重要。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足28天称新生儿期。这一时期,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此时期需父母精心养育。
3、婴儿期:出生后至一周岁前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为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时期,各系统和器官继续发育和完善。因此需要摄入较多的热量和营养,尤其是蛋白质,如不满足易引起营养缺乏。
4、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生长发较前减慢些,但是体格方面,活动范围广泛,接触周围事物机会增多,智力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方面增强,但识别危险能力不足,应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5、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为学龄前期。体格发育又稍慢,达到稳步发展,而智能发育更趋完善。
求知欲强,如好奇、爱问、喜模仿,知识面迅速扩大,能做较复杂的动作,学会照顾自己穿衣、吃饭、洗漱等。语言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会讲故事,背儿歌,跳舞等。根据这个时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特点,从小培养,爱学习、爱劳动习惯,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因喜模仿而无经验,故须注意外事故发生,并做好预防保健等方面工作。
6、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为学龄前(相当于小学学龄期)。此期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它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发育基本与成人相同。智力发育更加成熟,控制、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增加,是长知识接受文化教育的主要时期,同时是他们在“德智体美劳”五个全面发展的时期,应加强教育。这个时期发病率低,但要注意预防龋齿,矫治慢性病。端正、立行姿势,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与锻炼,保证营养休息,注意情绪变化。
7、青春期(少年期)女孩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称为青春期(相当于中学学龄期)。但个体差异大,有时可相差2~4岁。此期最大特点为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生长也随之明显加快。体重、身高幅度加大,生殖器官发育趋向成熟,女子出现月经,男孩有精液排出,第二性征逐渐明显。此时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不稳定,常引起心理行为精神方面不稳定;另一方面社会接触增多,遇到不少新问题,外界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在保健工作上除了保证体格健壮外,尚须根据心理精神上特点,加强教育引导,使之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十分重要。
二、神经精神心理特征
(一)脑和脑髓的发育
神经系统发育是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基础,胎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尤其脑的发育最为迅速,出生时脑重约370克,占体重的1/9至1/8左右,而成人的脑重约1500克,占体重的1/40.6个月时脑重约600~700克;2岁时达900~1000克;7岁时已接近成人脑重,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似。有主要的沟回、但较浅,发育不完善,大脑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而中脑、桥脑、延脑、脊髓发育已较好,以保证生命中枢的功能。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于胎儿第五个月开始增殖分化,到出生时神经细胞数目以与成人相同,以后增加不多,但其树突与轴突少而短。出生后脑重增加,主要由于神经细胞体积增大和树突的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不完善,刺激引起冲动神经传入大脑,不仅传导慢,而且易于泛化,易形成明显的兴奋,出生时大脑皮质中枢如丘脑、下丘脑、苍白球系统已发育成熟,但大脑皮层及新纹状体发育尚未成熟,故初生时活动主要由皮质下系统调节。以后脑实质逐渐增长、成熟,运动转为由大脑皮质中枢调节,对皮质下中枢的抑制作用也趋明显。小儿大脑富有蛋白质,占婴儿脑组织的46%(成人占27%),而类脂质、磷脂和脑苷脂较少。婴儿类脂质占大脑组织的33%,而成人为66.5%。生长期间的脑组织耗氧量较大,同时在代谢状态下,小儿脑耗氧占总耗氧量的50%,而成人为20%。长期营养缺乏可引起脑的生长发育落后。
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较成熟,重2~6克,成人时增至4~5倍,其发育与运动进度平行,随年龄而增生加长。胎儿时脊髓下端第二腰椎下缘。4岁时下端上移至第一腰椎。故医生腰穿时就应注意。
(二)感觉(感知)的发育
出生后各种感觉能的发育都很迅速,对小儿神经精神发育有重大意义。
1、视觉(视感知),新生儿因眼球小,视网膜黄斑区发育不健全和眼肌协调较差。虽光觉敏感遇强光可闭眼,但视觉不敏锐,能看到的距离为60厘米,在15~20厘米范围内视觉最清晰。在清醒和安静状态下可短暂注视和追随近处缓慢移动的物体,可出现一时性斜视和眼球震颤,3~4周内自动消失。第二个月起就可协调地注视物体,并在眼水平方向90度范围内随物移动,初步有头眼协调。3个月头眼协调动作较好,可看到8毫米直径的物体。3~4个月开始看自己的手,4~5个月出现手眼协调动作,追随跌落的物体,开始认识母亲和常见物品,如见奶瓶表示喜悦,喜看红色。1~1.5岁注视3米远处小玩具,能区别形状,喜看图画。1.5~2岁眼调节较好,视力为0.5.2~3岁可注视小物体及画面达50秒,区别垂直和横线。5岁能区别颜色,视力0.6~0.7.6岁及以后视力才达1.0,用视力表检与正常标准差2行,应进一步作眼科检查。
2、听觉(听感知),目前有人认为胎儿后期已有听觉,并可记忆,因出生后,即可辨识母亲心音和节奏。出生时因中耳鼓室未充气及羊水潴留,听力较差,但强声仍有瞬目、震颤等反应。3~7天后听力就相当好,对声音可有呼吸节律减慢等反应。一个月时能发“吧”和“啪”的声音。3个月出现转向声源(定向反应)。6个月后辨别父母声音,唤其名有应答表示。8个月开始区别言语的意义。10个月两眼迅速看向声源。1岁时能听懂自己名字。2岁时能区别不同高低的声音,听懂简单吩咐。3岁后更能为精细的区别不同声音。4岁听觉发育完善。若出现异常应及早诊治。
3、味觉,在胎儿7~8个月时味觉的神经束已髓鞘化,故出生时味觉已发育。新生儿对不同味道如甜、酸、苦、咸已有不同反应。4~5个月的婴儿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已很敏感,故应适时的添加各类辅食,使之习惯不同的味道。
4、嗅觉,出生时嗅觉神经中枢和传导神经已基本发育成熟,故新生儿对母乳香味已能有反应。1月时对强烈气味有不愉快表示。3~4月时能区别好闻和难闻的气味。7~8月更灵敏。对芳香气味有反应。
5、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可分为触觉、痛觉、温觉和深感觉。新生儿触觉很灵敏,尤其在眼、口、手掌、足底等部位,触之即有反应。如瞬眼张口、缩回手足等。而前臂、大腿、驱干则较迟钝。第二个月起才逐渐改善。温度觉出生时就很灵敏,尤其是对冷的反应。如出生时离开母体环境,温度骤降就啼哭;对牛奶太冷太热也能感觉到。3个月时已能区分31.5度与33度的水温差别,二至三岁时能通过接触区分物体软、硬、冷、热。5岁时能分辨体积相同重不同的物体。
6、知觉:知觉为人对事物的综合反映,与上述各感觉能力的发育密切相关。知觉包括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5~6个月时已有手眼协调动作;1岁末开始有空阔和时间的知觉;3岁能辨上下;4岁能辨前后;5岁能辨自身左右,4~5岁已有早上、晚上、今天、明天、昨天的时间概念;5~6岁能区别前天、后天、大后天。
(三)、神经反射,出生时即具有一些先天性反射。如吸吮、吞咽、拥抱、握持等反射,及对强光、寒冷、疼痛的反应。其中有些非条件反射,如吸吮、吞咽、拥抱、握持等反射应随年龄增长而消失,否则将影响动作发育。如握持反射就于3~4个月时消失。如继续存在则将妨碍手指的精细动作发育。出生后两周左右即形成第一条件反射。如抱起喂奶时出现吸吮动作,表示大脑皮质在进一步发育,2个月开始逐渐形成与视听味等相关的条件反射。至4个月时开始出现兴奋性和抑制性条件反射。到2~3岁时皮质抑制功能才发育完善。而7~14岁时皮质抑制功能才发育到一定强度。3~5岁时大脑分析综合能力趋于稳定。智力发育逐步完善。
(四)、运动发育(动作能)妊娠后期出现的胎动为小儿运动的最初形式。新生儿期的动作多无意识不协调,因大脑皮质发育尚不成熟,传导神经纤维尚未完成髓鞘化。此后,尤其第一年内,随着大脑的迅速发育,小儿运动功能日趋完善,小儿动作发育遵循一定规律;1、头尾规律:动作发育由上而下,先会抬头后抬胸,两手取物,坐、站、走等。2、由近到远;如先抬肩、伸臂再双手握物而至用指取物。3、由不协调到协调,由泛化到集中;3~4个月婴儿看玩具手足乱动拿不到,5个月后就能一把抓住。4、由粗动作到精细动作;先发展抬头、坐、站、走等大动作后才有手指摘物,脚尖走等细动作,此与协调平衡的发展有关。5、先有正面动作,后才会向后退等。在不同的年龄期间,采用适当的措施进行教育和养护。为了便于读者进一步掌握,现将小儿精神发育过程详述于后。
新生儿期,粗细动作无规律,不协调,紧握拳。语言方面,只能哭叫。对周围人物的能力与行为适应尚差,如摇钟声只能使全身活动减少。
两个月的婴儿,直立位及俯卧位时能抬头,能发出和谐的喉音,能微笑,有面部表情,眼睛可随物转动。
3个月时,仰卧能变为侧卧位。能用手摸东西。会呀呀发音。头可随看到物品或听到的声音转动,会注意自己的手。
4个月时,扶着骨宽部能坐,可以在俯卧时用两手支持抬起胸部,手能持玩具,语言上能笑出声,会用手抓面前物件,会弄手玩,见食物表示喜悦,较有意识的哭笑。
5个月时,扶腋下能站的直,两手能各握一玩具,语言上能喃喃的发出单调音节。行为能力,能伸手取物,能辨别人声音,望镜中人笑。
6个月时,能站立坐一会,用摇玩具,能认识熟人和陌生人,自拉衣服,自握足玩。
7个月时,会翻身,自己独立坐很久,将玩具从一手换到另一手,能发出“爸爸、妈妈”等复音,但无意识。能听懂自己的名字,自抓饼干吃。
8个月时,会爬,会自己坐起来,躺下去,会扶着栏杆站起来,能重复大人所发简单音节。注意观察大人的行动,开始认识物体,两手会传递玩具。
9个月时,试独站,会从抽屉中取出玩具。能懂几个较复杂的词名,如“再见”等。看见熟人会伸手要抱,或与人合作游戏。
10~11个月时,能独站片刻,扶椅或推车走几步。开始会用单词,一个单词表示很多意义。能模仿成人动作,招手“再见”,抱奶瓶自食。
12个月时,能独走,要拾东西,会将圆圈套在木棒上,语言上能叫出物品的名字,如碗,筷等,指出自己的手,眼等。对人和事物有喜憎之分,穿衣能合作,会用杯喝水。
15个月,走的好,能蹲着玩,能叠一块方本。会说出几个词和自己的名字。能表示同意或不同意。
18个月,能爬台阶,有目标地扔皮球,能认识出或指出身体各部分。会表示大小便,懂命令,会自己进食。
2岁,能双脚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会说2~3个字构成的句子,能完成简单的动作,如拾地上的物品,能表达喜、怒、怕等。
3岁,能跑,会骑三轮车,会洗手,洗脸,脱穿简单衣服。能说短歌谣,数几个数。能认识画上的东西,识别男女,自称我,表现自尊心,同情心,怕羞。
4岁,能爬梯子,会穿鞋。能唱歌,能画人像,初步思考,记忆力强,好发问。
5岁时,能单腿跳,会系鞋带,开始识字能分辨颜色,数十个数,知物品用途及性能。
6~7岁,参加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桌子,剪纸等,能讲故事,开始写字。能数几十个数,可简单加减,能独立自主,形成性格。
综上所述,为了便于记忆掌握对小儿的粗细动作发育过程,大致可归纳为:“一月俯卧试抬头,两月垂直抱住可抬头,三月俯卧能抬胸,四月翻身两手玩,五月扶前臂能站立,六月又能独自玩,七月两手能换物,八月能爬九能站,十可推车走几步,十一牵着一手走,周岁独自可行步,十五六月蹲着玩,岁半能爬梯和凳,两岁会用双脚舞,三岁能跑会洗手,四岁五岁会多样,六岁往后不用讲,父母育儿细观详,大致不差是优良,悬殊过大是异常。”
(五)、语言发育(言语能力)语言为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用以表达思维、观念等心理过程与智能有密切关系。语言发育必须具备正常的发音器官,听觉和大脑语言中枢,与周围人群的语言交往也是促进语言发育必不可少条件。语言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三个阶段。新生儿已会哭叫,以后咿啊发音,逐渐听懂理解别人的话,然后再学会说话。先说单词,后可组成句子,先会用名词,而后才会用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从讲简单句到复杂句。各年龄语言发展情况可见前述。为了便于记忆,编了一个顺口溜,能简单明确表达小儿语言智力发育顺序:一月好睡觉,二月能微笑,三月四月似识妈妈貌,五月六月见人欲拥抱,七月八月常将妈妈叫。
(六)、适应周围人物的能力(指应人应物能力)人不能脱离周围人物而生存,因此从小必须发展对周围人物反应和交往的能力,也就是从一个生物的人逐渐发育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不仅会感知和观察外界环境,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调节反应,而且能应用已发育的动作操作和语言思维等能力解决问题。
对周围物品的反应能力(应物能)如对玩具的反应,新生儿时不易引起注意;2个月时眼前能看到,放入手中握持;4个月时会伸手抓取;6个月时立即注意,抓住后喜送入口;8个月时会两手传递玩具,寻找失落的玩具;10个月时能注意周围细小物品,发现小物品,试用拇、食指摘取;1岁时能找到藏起来的玩具;2岁时能把方木排成长列,当火车玩,并能认识物品的简单形状大小,以后对物体的观察能力越来越成熟。并逐渐了解其相互关系,不仅认识物品的外部形状,还能深入了解其内部性能,如软硬、轻重、质量等。
对周围人与社会环境的反应能力(应人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大,也与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儿的教育有密切关系。但其发展规律的限度仍受神经系统发育程度的制约,对各种习惯的形成,固然受教育的影响,但也脱离不了小儿神经发育规律,新生儿时期醒觉时间短,对周围环境反应少,但不舒服时会哭叫,抱起来即安静;两个月注视母亲脸,逗引会微笑;4个月时能认出母亲与熟悉的东西;并开始与别人玩,高兴时笑出声;6个月能辨出陌生人,开始怕羞,玩具被拿走时会表示反对;8个月时注意周围人的行动表情,对熟悉和不熟的人和物有喜和恶表现;10个月对与人交往感兴趣,会摹仿别人动作,呼其全名会转头;1岁时独立性强,能较正确的表示喜怒、爱憎、害怕、同情、妒忌等感情;2岁左右能叫大小便,爱表现自己,吸引别人注意,喜欢故事,看画片,能执行简单的命令;3岁时人际交往更熟练,与人同玩游戏,肯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随着接触面的不断扩大,适应能力越来越广,更趋复杂。
(七)、心理发展,小儿的健康包括心身两方面,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均依赖有健全的社会环境。心理健康是指有良好的性格品德,在社会中与人相处配合融洽,学习、工作,有毅力,效力高等等。人的心理活动也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由形态到本质,由简单能力到复杂能力,深度,广度均有加强。
1、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注意可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为自然发生,后者为自学的有目的注意。婴儿时期以无意议注意力为主;3个月开始短暂地集中注意人脸和声音,随年龄增长,活动范围扩大,内容增多,动作语言功能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出现有意注意,但幼儿时期预定性较差,易分散,转移;5~6岁后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注意力,但连续集中时间约15分钟,7~10岁20分钟,10~12岁25分钟,12岁后30分钟,这是为顺利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故从婴幼儿起就应及时培养注意力,加强注意的目的性培养,引起小儿兴趣,去除外来干扰。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识记(大脑中形成暂时联系)、保持(大脑中留下痕迹)和回忆(大脑中痕迹恢复)。回忆又可分为再认、再现,再现是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重现时能认识,再现则是以前感知的事物 虽不在眼前出现,但在脑中重现,即想起来了。5~6个月婴儿 能再认母亲,但尚未能有再现,1岁以后才有再现,以后随着生活内容增多,范围扩大,记忆也越来越广泛,复杂,记忆时间也越来越长。婴幼儿的记忆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少,易记带有欢乐,愤怒,恐惧等情绪的事情。小儿的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且精确性差,暗示性大,常被成人误认为说谎。随着思维、理解、分析能力的发展,才有了有意义记忆和逻辑记忆,使记忆能力进一步拓宽加深,能记忆大量较复杂的事情。
2、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是人脑的高级活动,一般通过语言来实现。婴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客观物体及行动分不开,不能脱离人物和行动来主动思考。2~4岁小儿思维常以自我为中心,学龄前期儿童则以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凭具体形象引起联想来进行思维。如学妈妈喂自己吃饭形象给布娃娃喂饭,尚不能考虑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和进行演译推理。随着年龄增大,小儿逐渐学会综合、分析、分类、比较、抽象等思维方法,使思维具有目的性,灵活性和判断性,再进一步发展独立主动思考的能力。想象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尚需通过讲述、图画、写和、唱歌等技能将其表达出来。1~2岁时想象处于萌芽状态。3岁后想象内容稍多,但仍为片断、零星的。学龄前期想象力有所发展,他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很少,后者在学龄期才发展迅速。
3、情绪情感的发展,情绪是活动时的兴奋心理状态。是较原始简单的感情,较短暂的外显。情感则为需要是否满足所产生内心体验,比较高级的情绪,持续时间长而不甚外显。外界环境对情绪的影响甚大。新生儿因出生后,宫外环境突变,不易适应,常处于消极情绪。2个月时积极情绪增多,尤其是在亲人怀抱中,喂饭后,房间光线柔和,温度适宜,再伴有悦耳音乐时,婴儿则处于愉快情绪中。当6个月后能辨认陌生人时逐渐产生对母亲的依恋。9~12个月时达高峰,随着与别人交往增多而渐淡漠。婴幼儿情绪表现常为时间短暂,反应强烈,容易变化,外显而真实易冲动,但反应不一致。随年龄增长,内抑制加强和言语情绪反应渐真切稳定,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良好的情绪常表现为高兴、愉快、喜悦,而不良情绪则表现为恐惧、愤怒、妒忌、担忧、焦虑等。保证有规律的生活和洽家庭气氛,适度的社交活动和避免情绪精神紧张与创伤,能使小儿维持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有益于智能发展和优良品德的养成。
4、意志的发展 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出生时无意志,随着语言,思维的发展,婴幼儿期开始有意识行动即为意志的萌芽。年龄渐长,语言思维发展越深入,社会交往越多,在成人教育影响下,意志发展逐步形成。积极参与的意志主要表现为自觉、坚持、果断、和自制能力方面,消极的意志则表现为依赖、顽固和冲动的品性。可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等来培养孩子的积极意志。重视培养自制能力、责任感和独立性。
5、性格的发展,性格为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生后长期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而非先天带来的。性格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教育影响下可有一定的可逆性。婴儿期由于一切生理需要依赖成人给予满足,逐渐建立对亲人的依赖性和信赖感。幼儿时期已能独立行走,说出自己的需要,自己吃饭,大小便,故有一定自主感,但主动行为失败时易出现失望和内疚。学龄期开始正规学习生活,重视自己勤奋学习的成就,如不能发现自己学习潜力将会产生自卑。青春期体格生长猛增,性发育开始成熟,社交增多,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但容易波动。在感情问题上,伙伴关系,职业选择,道德评价和人生观等问题上处理不当,易产生性格变化。故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关切爱护、正确引导对青春期少年建立优秀品德十分主要。
三、新生儿期教育方法
为了使孩子健康、聪明,父母应抓住一个“早”字。首先要对新生儿的运动、情绪、语言等方面有所了解。
(1)运动 新生儿仰卧时能把头转向左右;而手的运动,则表示能把碰到的东西抓住。
(2)情绪 基本习惯是空腹抱起时,他会把脸转向抱着的乳房表示吃奶;对人亦有反应,如当婴儿哭时,被大人抱起会停止哭声。
(3)语言 在发音方面,主要哭声有很大力气,而语言理解则表示为巨大的声音有所反应。
(4)视觉 婴儿在出生后已有光觉反应。一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眼的运动不协调,多数有一时性斜视成两侧眼球运动不对称现象,一般2至3周后消失。在此期间,可经常变换小儿卧位,并用彩色玩具进行逗引,使其视线集中。
(5)听觉 新生儿听觉不敏感,但对巨大的声音有反应。这个时期,每当新生儿醒时,可放些轻音乐或讲话,以促进听觉发展。
(6)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刚出生的小儿味觉相当发达,能辨别酸、甜、辣、咸味,喜欢吮吸和吞咽甜食。嗅觉发育不及味觉,只是对有强烈刺激性气味表现出不愉快的感觉。新生儿某些部位的皮肤感觉已发育很好,当触及口、眼、手掌及足心等部位时都很敏感。新生儿的皮肤痛觉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痛觉会逐渐敏感起来。
其次对婴儿的智能发育,父母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要让婴儿生大病。②、夫妇要同心协力养育孩子。③、要充分接触婴儿,经常对婴儿讲各种各样的话。④、不要因急于增长婴儿的智能而过早实行填鸭式教育。只要身体健康,用一般养育法,即使没有什么特别做法,婴儿都会发挥出他的本来潜在性智能。
四、婴幼儿期教育方法
目前,早期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重视。因为盼望孩子尽快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笔者认为学龄前儿童有惊人的学习潜力,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教育得好,可使他们变得聪明出众。再者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爆炸时代,要求人类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掌握更多的现代化知识。实践证明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比不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要聪明,且健康得多,日后成长也快。
早期教育内容很多,就婴儿期言之,主要是智力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但要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把重点放在开发智力和个性品质上的培养。这也是富有创造性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平时父母就要为此付出自己的心血。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问题:1、态度要和蔼,使孩子感到温暖,愿意接受大人教育。切忌大声斥责或表示不耐烦。3、不要强迫。因三岁前的幼儿中枢神系统的功能还未完善,皮质抑制机能较弱,容易激动和疲倦,强迫学习是收不到效果的。要量力而行,善于启发,不要搞填鸭式。4、要保证孩子的活动与休息时间。5、切忌采取恐吓、欺骗或体罚手段,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
科学的早期教育应是:1、父母给孩子布置一个小天地。为孩子布置一个舒适的,色彩鲜艳的环境。如婴儿睡床周围,可挂一些红、绿、黄等色彩鲜艳的玩具和实物,放些鲜花或塑料花等;婴儿衣被最好用不同颜色制成。当孩子醒时通过观察可刺激他的视觉,促使其功能成熟。2、可让孩子多听悦耳音乐。经研究表明有促进婴儿眼神、言语、动作的发展。但要注意音量不要太大,声源不宜离孩子耳边太近,以免损伤听力。3、让孩子手脚多动,可促进大脑神经系统发育。4、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一方面可开拓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发展好奇心,另一方面呼吸新鲜空气,接受阳光沐浴有利婴幼儿的皮肤感觉发展(也称感知觉)。如6个月后,可以接触各种质地的玩具,触摸保温的奶瓶,尝尝甜、酸、咸的饮料,嗅一嗅食物的气味,同时伴随相应的语言以发展感知觉。
在婴儿期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
1、语言教学。小儿语言是在父母对婴儿讲话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经过了先听发音,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几个阶段。为了使婴儿的语言发展的好,父母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两个月的婴儿,父母应该常和他说话,给他唱歌,让他听音乐,以发展听力。逗孩子微笑,这样不仅会引起他的快乐情绪,而且为以后的发音和模仿发音打了基础。3至4个月婴儿能呀呀学语言,5个月会拉长喉声发音。故对3至5个月小儿,父母应引导他呀呀学语,培养他对声音反应和能及时把头转向发音方向的能力,并逗引他用发音作回答。6个月婴儿已能初步辨别声音,因此父母应用温柔的声音表示鼓励,用严肃的声音表示禁止,以培养他分辨音调的能力。7至8个月的婴儿,父母应培养他理解简单语言的能力。教育了怎样用眼寻找大人所问的东西,并做简单的回答动作。9至11个月婴儿,已很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话语。父母应通过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品和动作,教育他理解些单词的意义,培养他模仿大人的语言,从发单音到随成人重复一些音节。11至12个月的婴儿,父母应启用单词表达自己的愿望,看见什么就讲什么,反复地讲,训练其说话。婴儿语言教育离不开大人影响,主要是模仿大人。因此要提倡大人讲普通话,发音准确清晰,通顺生动,音调温柔而富有感情。而且,婴儿的语言能力,还需要通过别人交往交谈发展起来的。所以,为了促进婴儿的语言发展,父母应尽早和孩子谈话。虽然听不懂,但能引出他的发音反应,这也是对婴儿发音器官的很好训练。
2、动作训练。根据前面所讲婴儿动作发育有一定规律性,可按自上而下,先大后细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发展。婴儿动作训练可增强肌肉的紧张度,加深呼吸运动,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保证婴儿正常发育。同时动作训练更促进大脑发育,反之大脑的发育又引起动作的发展,因之婴儿的适时动作训练有助其智力的发展。对2至3个月的婴儿就逐渐进行俯卧抬头训练,可开始做婴儿体操;3至4个月婴儿可训练用肘支撑;4至5个月要及时发展婴儿的握物翻身动作,且能从仰卧翻转到俯卧位。因为婴儿学会了这些动作后,就扩大眼界,增加了见识;6个月婴儿要训练爬行,但不宜过早学坐;7至10个月婴儿,可训练其扶站动作;11至12个月,可训练婴儿站稳行走和用汤匙吃东西等。
3、听力训练。孩子的听力灵敏或迟钝差异与家庭早期教育有极大关系。只要不是先天性耳聋,生下来不久就会有听力。但由于孩子出生后所受听力教育不同,孩子的听力也有很大不同。因此,父母要尽早地开始训练小儿的听力。
父母哄婴儿入睡的轻柔曲调,以及爱抚婴儿的伊伊笑语,不单是父母亲爱的表达,也是孩子听力训练的启蒙。如果经常训练,孩子就能很快识别出爸爸、妈妈的声音。即使听不懂话,但也可以认出父母而手舞足蹈,有时还会发出几个单音节的声音来回答。当孩子再长大一些时,就可以给孩子玩一些发出响声的玩具,逗他根据响声去找玩具,以训练听觉。
当孩子会说简单的话语后,可让孩子识别周围环境中响声。如刮风、下雨、汽车声……为了提高孩子听声音兴趣,还可以用游戏方法区别各种各样的声音,分辨声音高低、轻重、长短等。
发展孩子听力,也要注意保护耳朵听力。如不要乱给孩子挖耳塞,预防中耳炎等等。
4、习惯培养。婴儿在出生三个月后,就要开始训练定时排便习惯。父母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大便时间神态。一般来说,婴儿在吃奶以后或睡觉醒后都要大便。便前常有面部发红、眼神发呆,弊气用力等表情。父母应抱起来大便,嘴里发出“嘘嘘”的声音。久而久之婴儿就会养成习惯。7至8个月可练习做便盆,大人在旁边扶持。8个月左右孩子可独立做便盆。2至3岁以上小儿,一般就能自己控制大便了。小便每天次数比较多,训练时较困难,一般6个月左右婴儿,其大脑皮层的排尿中枢才开始建立,这时才能开始训练定时排尿习惯。可在睡前、醒后、哺乳前后,外出前或回家后,作为排尿的固定时间训练。在训练时嘴里也应发出“嘘嘘”的声音,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白天就可不用尿布了,如尿湿裤子也不要训斥孩子,要耐心教育孩子,并找原因纠正。到一岁半训练孩子夜间不要尿床。晚饭时少吃流质食物,饭后少吃或不吃酸性水果;睡前不宜做太剧烈运动或听太兴奋的故事;睡觉后2至3小时叫醒一次小便,要注意不让婴儿在半醒半睡的状态下小便,这样的话就可以达到目的了。
1至3岁的幼儿,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十分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
1至1岁半幼儿,成人教他们指出自己五宫部位,乃至身体其它部位;引导幼儿看画片,认识图片内容;训练他们用语言表达简单意思。给他们讲解童话故事。一岁半至两岁幼儿,教他们拼搭简单积木,串纸片等。加强手指,手掌的肌肉训练。教孩子做游戏,如捉鸟,捉迷藏,将水装进瓶子里……扩大幼儿活动范围,发展能力;教孩子戴帽,穿衣等;引导他们注意模仿成人的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诱导幼儿提问题,复述故事,提高其表达能力和训练记忆能力;教孩子看图识字或认简单的方块字,时间不要过长,每次十分钟左右即可。不断增加词汇,引导他们做一些有想象力的游戏,如装扮“小学生”、“小教师”等。学习数数、绘画,以及引导幼儿学会对物体大小,上下,多少进行比较等。
2到3岁的幼儿,可让孩子多认识自然事物。如花、草、树、木、动物等。并结合方块字教学,使幼儿开阔眼界,进一步认识世界,培养勇敢精神及发展智力;经常给小孩讲故事,唱儿歌,并教孩子用自己语言复述故事,背儿歌,学跳舞;教孩子玩各种玩具,做各种游戏;让孩子用腊笔涂涂画画,同时可进一步有计划地教幼儿识字,数数。区别红、绿、黄等颜色,认识三角形、正方形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语言是接受知识的工具,此时应努力提高孩子的语言水平。1到1岁半时应启发幼儿用单词表达自己的愿望,教导他称呼亲近的人,看见什么说什么,1岁半到2岁时,是学口语的最佳时期,对学语言的积极性高,喜欢与大人搭话,所以此时应热情鼓励小儿说话,给他讲故事,提高学习语言兴趣;同时为让孩子说话清楚,要教孩子准确发音,说普通话,并在教发音时让他观看大人的口形及舌、唇动作。2到3岁时,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接触外界环境。父母可以从玩具日用品等起,一点一点的告诉小儿周围事物。可让他们看图说话,讲故事,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练习说话及说些简单的绕口令,并有意识的教他们学会使用形容词和连接词等。使孩子学会用一个完整语句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丰富孩子的词汇量。4至5岁时,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期,应教会小孩子看图说话,让孩子用几个句子或十几个句子完整、有序、生动地讲述图片。大人可先作示范,然后叫孩子照样子讲,重复几次即可。学唱歌背儿歌,复习故事等。5至6岁可以引导读简单的书和写简单的字。
一个人的学习和成就,不仅取决于他的智力发展程度,而且取决于他是否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爱好、兴趣、情感、恒心、进取心、自信心、自制力、事业心等等,因此,要抓好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是发展孩子的智力重要保证。从1岁开始,父母就应注意培养小儿的自尊心和完成任务的责任心,使他不怕失败。凡是自己能完成的事,大人就应该放手让他去做,只需给予必要的帮助。三岁左右的幼儿,已开始掌握了“我”字这个代名词。这就说明了他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并能领会对他的行动要求,对孩子这种独立要求应珍惜和爱护,应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给他一些锻炼机会,大人只在旁边帮助和鼓励,并逐步对他提高要求。不定期可以适当设置一些困难叫他自己克服,坚持进行某项活动或完成一定的任务。这样能锻练他的顽强精神,发展他的坚持性和自制力,培养他意志和性格。意志是属于非理性的,所以在培养他独立性和坚持性的同时,应注意有必要的约束,进行正确的引导,不然有可能使孩子形成任性和固执的性格。在培养孩子的意志和毅力等个性品质过程中,父母不仅应对他们进行精心的塑造,还必须以身作则,尽可能发挥潜移默化作用。
4至6、7岁的小儿已进入学龄前期阶段,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行为多具有被动性,依赖性。往往不是由于道德品质不好而是喜欢模仿,或者由于一时冲动,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不懂行为方式,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动,甚至可能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果。征对这些特点,在教育培养上当注意如下方法:
(1)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在“坚持”二字上下功夫。心理学家认为,习惯常指人们根据具体要求或规范,经过长期反复练习养成比较固定的行为方式。良好行为习惯,在常期训练中又能转化和积累新的道德观点。久之会使孩子从外部行为习惯转变为内部心里要求,升华到良好道德境界。要使孩子有良好的道德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对孩子的道德行为方式给以适当指导,在某方面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一般来说,家长要先扶后放。开始可以辅助和配合孩子完成某种道德行为,以后再让他独立去做。如孩子出现错误和不良行为,应耐心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应该怎样做才对。否则会欲速而不达,甚至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②努力培养孩子言行一致的作风,规范孩子道德行为。家长不但给予指导,还要进行督促和检查,使他们从小养成说到做到的好品质。如果缺乏这些经常工作,等孩子行为出现了问题以后再来管教,很容易造成他们言而无信,言行不一的毛病。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家长举止行为对孩子影响很大,古有曾子杀猪教子,即为此意。要注意道德意志的培养。因孩子(包括入中小学的学生)易受外力影响,有缺乏坚持性和自制力的特点。因此对孩子的道德行为要抓到底,不能满足他们一两件“好事”。在实践中提高他们毅力,使之逐渐形成道德行为习惯。③培养成良好的爱学习行为习惯。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它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因之学习习惯养成特别重要。过去不少家长比较重视督促孩子复习,但忽视了督促孩子课前预习。不少孩子预习的习惯没有养成,上课时,只能被动的听老师讲解,学习未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要让孩子试着读新课文,把新课文中生字词及疑难问题记下来,以便在听课时加深印象。另外要督促学生认真复习,养成复习习惯,目的是便于加强记忆。如何加强记忆能力的培养,详细将在后节论述。其次还要督促孩子逐步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作业是对孩子所学内容的检测,要引导孩子先将当天所学的内容系统的复习一遍。再对照作业要求有针对性的复习,弄懂题目以后再动笔做作业。这样避免盲目性,保证正确率。在作业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坐正姿势,集中注意力,对刚入学低年级的孩子要加强指导和督促,并且做到有布置有检查。作业完成后要验证正误。这样训练一段时间,便能形成认真的习惯;④要培养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不管社会怎样进步,科学如何发展,劳动仍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因此劳动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爱劳动习惯呢?第一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料理自己生活,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整理书包,自己的床铺、穿衣、刷牙、洗脸、洗脚等等。第二要教育孩子体贴父母,学会做家务,当父母的小帮手,严禁过于溺爱。根据不同年龄,家务劳动可与不同的内容。如扫地、擦桌子等。培养爱劳动习惯,还须注意,不要怕麻烦。安排劳动重要适度,具体劳动时,要启发孩子认识劳动意义。
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方面不仅是以上几个方面,方法也是多的,以后各部份内容还将具体涉及。
(2)教育孩子讲文明礼貌
讲究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孟子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这就反应了儒家学说把讲道德、明仁义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发展到今天,讲文明礼貌已成为每个公民的重要职责。作为祖国未来的一代——现代的少年儿童,更应该懂得讲文明礼貌。幼儿期,是人的道德面貌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不懂得什么叫道德标准,只是有意无意地注意家长一言一行,简单地模仿家长的一举一动。故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文明礼貌教育是及时雨。而那些已入校门的孩子,虽初步具有一些文明礼貌常识,但是他们行为极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有很大一部份,不分谨慎与胆小,勇敢与冒险,甚至有些不懂得怎样接人待物是对的。做父母的却不可只关心子女的读书,写算的训练,而忽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研究生违法犯罪的事实是以唤起人们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故教养孩子讲文明礼貌,也是社会的需要。对社会、人类负责。笔者认为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教育孩子尊敬长辈。孩子在家能尊敬长辈,走出去也能尊敬他人,关心他人。要想孩子做到这点,家长首先要向爹爹、奶奶问好等。对老人衣、食、住、行,疾病都要时刻关心。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家长要以礼待人,严于律已,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正面形象,孩子会由依赖、信任家长上升到学习、尊敬家长,这是良性循环;反之如果长辈肚量小,常为小事争论,又怎么能去教育孩子尊敬长辈呢?
②教育孩子语言美。孩子到五六岁时,嘴里会冒出一些不好听的脏话来,对此要采取比较科学的做法是:第一,听到孩子说脏话时,首先要分析脏话内容,进行坚决制止,说服孩子。第二要循循诱导,启蒙孩子使用文明语言。可采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方法教育孩子学会使用文明语言。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也要使用文明语言,使孩子明白:“求人做事或帮助说‘请’”,对人尊称要用您,早上见面要招呼“您早”,当接受别人帮助要说声“谢谢”,当冒犯别人,或给人添了麻烦要说声“对不起”等等。有些语言是成人说的,要注意不给孩子生搬硬套,以防少年老成,要半扶半放,鼓励他们使用适合自己的语言。
③要多渠道开辟讲文明途径。这里所指的是在家庭这个范围内,开辟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是重视家庭环境布置,如在孩子活动的小天地里挂些讲文明的警句,提供一些有益的书刊等。二是制定家庭文明公约,并要执行。对从小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客观上制约孩子的行为确有启蒙作用。家长要带头执行,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不参与赌博,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抽烟,不酗酒……家庭成员互相督促,争做文明父母和文明宝宝。三是要适时的表扬与批评。但要注意的是表扬不能滥用,滥用会使孩子滋长不良品格,批评要采取巧妙的方法使他们明白不应该那么做。
④在人际交往中开展文明礼貌教育,接待客人时孩子要称呼来客,也可帮助家长敬茶,客人告辞应说“再见”。客人带来的小孩子,要教育孩子以礼貌待之,陪好小客人。邻里之间,早晚相见要打招呼。与邻居小朋友一起玩耍时,不要为一点小事争吵,玩的时候,不要大喊大叫,闹的大人不能做事休息。别人吃东西要主动离开……去别人家作客,要先敲门,打招呼,得到主人的允许方可进屋。进屋前要先向主人问好。在大人交谈时,不要随便插话打岔。不能乱翻主人家东西。主人招待吃喝,应让大人先坐,吃饭时,不要把自己爱吃的菜拉到自己面前,也不要乱翻乱弄等等。
⑤在公共场所活动中进行文明教育。家长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时,应首先教育孩子懂得并遵守规则,家长做好榜样。比如在公园里就要对孩子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爱护文物古迹和环境卫生教育。教育孩子做文明游客等等。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如果我们家庭,学校,社会都重视文明教育,在孩子的心目中播下文明的种子,那将一定会有收获。
(3)如何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应当注意耐心诱导,而不在于是过多的指责。经常打骂孩子会使孩子在性格上变得胆小,怯弱,有的会说谎。最大危害是孩子丧失自尊心,所谓诱导,就是讲道理。对孩子的错误,进行分析,解释和评定,使孩子明辨是非。
讲道理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讲道理时,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孩子也和大人一样,情绪会有时好有时坏。当孩子欢欢喜喜时,情绪就好,说几句,他很愿意听,听了也能改。如果在情绪不好时,反而会增加他的反抗情绪。故要在情绪好时后再说教。
②、讲理时,态度要亲切,和蔼,指出他行为为什么不对,怎样做对。讲理不一定完全要求孩子绝对听从,只要孩子基本接受就行了。事后再循序诱导。
③、说理时,要选孩子比较信服的人。因为孩子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他非常反对企图在压制他的人。如果他不喜欢这个人,越说越不会改。反之,让他喜欢的人去说,他会接受,而且改的也快。
④、家长要以身作则,孩子才能信服。假如说父亲很嗜好吸烟,你再讲吸烟害处大。孩子也不会听的。
⑤、要以鼓励为主。特别是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个性初步形成时期,父母要多鼓励、少批评、忌责打。即对孩子调皮,做错事,也要从正面着手,要看到孩子在发展成长。要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他的缺点,鼓励他改正错误。这样,才能使孩子易于接受改正。
(4)如何教孩子识字
教育幼童识字,会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引起他们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并使他们逐渐知道文字与他们周围的生活有密切关系。而识字是掌握文学语言的开始,以口头语言作基础。幼儿早说话,口头语言发展的好,识字不宜过早。若过早教孩子识字,不但效果不好,而且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一般三岁的孩子,已能初步掌握本民族的语言,能理解一般名词和动词含义,能听懂别人对他的要求,这时能开始教他识一些简单的与他生活密切的文字。
教幼童识字,不能像教学生那样,按部就班,有一定时间和任务,而应该随机进行。贯穿在游戏中,玩中学,学中玩,轻松愉快,容易集中他的精力,收到好的效果。
在识字教学中,最基本的是发音准确。先教他身边常见的各种名词,其次是动词。不要认为笔画少先教,笔画多的字就后教。如“工”、“卜”等虽然简单,但儿童很难理解其意,不如奶、妈等字记得。让儿童纯粹机械记忆,不但效果不好,且反起不到促进智力发展的作用。
幼儿识字的特点是,记的快,忘的也快。因为幼童的大脑皮层形成的暂时性联系不稳定,所以教学中要经常复习。一个字巩固了,再教另一个。另外在教幼儿认字过程中,要尽量鼓励他动脑筋想,不能早早告诉他,这样可提高记忆效果。据研究资料表明,3至4岁的孩子对语言的记忆,一般是平均一次记忆量,不超过两个,进行识字,就应当比口语还少,一次认记一个字就可以了。教幼童识字,要适量适时,应安排孩子情绪愉快的时候进行。
幼童的记忆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于醒目、生动的事物容易记,所以在给孩子写字时,字体大,笔画要粗,以增强其感观刺激,吸引他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3至4岁的孩子进行写字练习是比较困难的,做到认识就可以了。在正常状态下,4岁以上的幼童,已能分辨上、下、左、右这些概念,这时就可以开始教学练习。5岁以后教练字时就不应该空洞地给他左、右的概念,最好定一个标记。告诉孩子应从哪边向哪边写,从哪边向哪收笔,同时应教孩子知道这个字是由几笔写成的。这样既可有利孩子了解笔画顺序,又有利于他形式成数的概念。
(5)、如何使孩子提前掌握阅读能力
使幼童提前掌握阅读能力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主要径途,也是早期教育的关健任务。一般来说,幼童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应该在他们说话不久后,就可以给他们看图片,使他们认识图画,并且用孩子能够理解的生动语言,把书上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同时还应向他们做一些提问,以启发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如果发现他们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就可带孩子去观看这些实物。
学龄前是培养孩子对书本发生兴趣的好时期,应使他们享受到读书的乐趣。许多事实证明,幼童比年长的学生往往更容易迅速熟记诗歌、课文和外文单词等。儿童听故事多了。看书的兴趣就大了,他们过剩的精力也就有了用武之地。通过阅读,可使他们领会到书中的故事和动物的感情。培养幼童阅读兴趣时,不要急于要他们硬记字词或死背成语。只要他们领会故事中的内容就可以了。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还应给他们创造一个适合的读书环境。如室内摆设书架和书,或带孩子去书店看书等,孩子有了兴趣后,还应注意观察孩子水平,如他在浏览书籍时能有多长的注意力,有否被书迷住;在阅读时,是否有正确地拿书,眼睛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移动等。这样就能及时进行针对性、及时性指导和帮助。如何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将在以后章节中详细论述,此处不赘。
(6)、怎样提高小儿认数能力
一般来说,3岁左右的幼儿能从1数到10.由于小孩对数字所包含的意义并不理解,故必须用实物和发挥语言的作用。借助棋子、积木、算盘、掰手指等,让孩子跟大人用手指着实物,挨个地数。数到最后一个数时,声音要大,并以量词说出实物总数。数数时要使小儿眼、耳、口、手互相配合,增强记忆。教小儿认识“许多”概念,或比较两个数的多少,和一样多时,可以用棋子、纽扣、玻璃球、积木等东西;或让孩子到室外数数树木、楼房、汽车和人,引导孩子注意这些量的概念和关系。通过大量练习和多次感受,会加深理解。幼儿教育仍需要采取学中玩,玩中学的方法,把玩具作为主要教具,把游戏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作为孩子形成 数的概念,打下认识的基础。在小儿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或比较几个物体的大小,长短或宽窄时,要结合实物,经过多次直观体验,就会逐步形成这些概念。
小儿认数,从大小,多少,高低,长短的概念看,是不困难的,但进行运算就难了。农村有不少父母曾试图教孩子学算术,可是学来学去收效不大,结果大人小孩都泄气。因此,对早期教育小孩,可采用游戏方式,如分玻璃球,凑数目等。并可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算术问题,如分筷子、切水果和排队等,加强学习算术的兴趣和巩固学过的算术知识。据报导有人试验一个2岁半的孩子,每天学习20分钟,一年可以学好小学二年级的算术基本内容。
(7)、培养小儿活泼性格
天真活泼是孩子比较理想的性格,其主要表现特征为:有朝气,活泼好动,愉快开朗,敏捷细致,适应性强,处事机灵,兴趣广泛,合群,办事有始有终,好表现自己。孩子性格的形成,除先天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后天环境影响。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活泼性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①、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家庭中感到精神愉快,轻松,温暖。父母与子女关系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既不过分苛求,也不过分迁就。对孩子提出的正当要求应该满足。
②、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孩子的表率。孩子的模仿性强,好奇心大,做父母的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殴打,酗酒等,言语举止要文明。父母本身品德修养如何,给孩子的影响是直接的,深刻的,这些影响往往到成年后才表现出来。
③、要掌握家庭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要求子女要服从,听话,要求他们整天读书或做家务。要求子女的行为要符合自己的标准,一旦孩子达不到,就打骂,训斥,这样往往会引起孩子性格和行为的不良变化。正确的教育方法是耐心帮助,启发诱导,并灵活采用奖惩结合的方法。但要以精神鼓励为主。
④、引导孩子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孩子都喜欢活动,而且兴趣是各方面的。如男孩喜欢体育,下棋,打弹弓等,女孩喜欢皮筋,看连环画,跳舞,踢毽子等。父母应根据条件提供便利,使孩子活动丰富多彩,对孩子健康,活泼的性格有潜移默化作用。父母不要轻率离婚,以免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蒙受创伤,以致孩子的性格趋向抑制。
(8)、绘画能使幼童智力发达
幼童学画,需要进行仔细观察,准确记忆,丰富的想象,创造性思维。绘画是幼童认识能力再现的表现,也是对幼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一般情况下,1.5至3岁幼儿,处于无目的,无方向的乱涂乱画阶段,3至4岁的幼儿已能控制自己所涂的线条方向和长短,且积极性也高。4至5岁时,可以有意识的绘制图象,表现为他们熟悉喜爱的东西等。6岁时,幼儿就可以根据他们的环境和体验,以及和他们最有感情的事物构思绘画了。
为了启发和增加幼儿绘画兴趣,在教育中父母应注意下面几点:
①、对孩子绘画可多作表扬,支持他们大胆地设想和构思。
②、给孩子准备需要的工具,如笔纸等。
③、选择儿童熟悉的实物,图纸,幼儿画册等美术品,让孩子欣赏;或带他参观美术展览;或者以儿歌、迷语、故事等有感染力的活动形式,引起他们作画兴趣。
④、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熟悉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位置以及互相之间关系,使孩子得到深刻印象,或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扩大视野,增加美好的感受,而唤起他们绘画的兴趣。在孩子观察后,想象而又感到困难的时候,大人应做示范,以最简单的方式 方法或线条,表现物体的特征,来调动小儿学画的积极性。
(9)、注意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而观察能力是全面、正确、深刻认识事物的能力。发展小儿观察力,主要是促进其智力的增长。儿童的观察力主要是靠后天的培养和训练逐渐萌芽发展的。根据儿童条件,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他们进行生动的有趣观察活动,是发展观察力的有效途径。为了促进小儿不断扩大观察事物的范围和深度,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培养兴趣。父母应为孩子寻找能使之好奇的事物进行观察。当孩子对某一件事物迷惑不解时,要给予耐心解释,深入引导,细心观察,从发奇开始,引导幼儿观察他们最喜欢的东西,这样孩子自然会产生兴趣。
②、要注意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观察事物应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采用多种方法。对某种物体先观察其外形,再观察他的主要特征和简单的发展过程,并对它进行仔细的分解观察。然后比较几个相似的事物联系、转化,原因和结果。父母还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使孩子的观察不断深入。
③、引导孩子思考。观察的目的是正确的认识事物。只有将观察的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经过思考加工,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使孩子观察能力逐渐敏锐起来,知识不断丰富。
④、父母应尽可能为孩子创造美好的环境,为他们提供生动有趣的观察条件。如常带他们去游览和观察动物等,随时指导他们有意地观察事物。久而久之,能使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另外,小儿的观察兴趣与年龄有关,故要精心设计选择观察对象。一定要注意观察年龄适应性,才能排除其它刺激物的干扰,进行有目的计划的观察。
五、学龄期教育方法
根据学龄期的体格等方面发育特点,要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家长必须紧密配合学校老师,认真做好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重点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明理立德
俗语说:“书好念,品难学”。一个人道德品质的自律,是使自己的行为自觉服从社会道德准则,培养孩子道德自律是使子女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具有明辨事非的观念和自制能力。子女的道德自律能力,是促使其良好道德形成 的先决条件。因此,培养子女的道德能力是教子成才的基础工程。
少年儿童,开始对事物有某种向往,对需要有一种强烈欲望,但往往又不能理解自己思想、情感、行动的目的意义,不懂得行为道德规范。幼稚不成熟,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易接受坏事物等心理特点,正是导致他们易犯错误的内在因素。这个时期,家长如果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迁就放任,庇护纵容,不引导,不教育或处理不当,粗暴惩罚过度,则会变本加厉,滑向违法犯罪之路。如是抓住可塑性强的特点,给予正确教育,良好影响,科学训练,可使他们形成较强的道德自律,在健康的轨道上成长。
1、要教育孩子明规懂法。给以“标尺”,对幼儿来说,教育道德形成的具体规范宜简单,正确,易行;对已入中小学的孩子,应配合学校强制孩子掌握《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家长必须熟悉小学思想品德,中学法律常识等教材,掌握社会公德知识,以求得教育的一致性,正确性。
2、要严宽并济。所谓“严”,就是道德要求和行为训练要严格。所谓“宽”,就是当孩子道德行为出现过失或偏差时,家长不可偏激,应冷静思考,具体分析,采用疏导的方法,启发孩子自己找出错误根源,悟出错误危害。
3、启动内因,创造环境,萌生道德自律。其实,孩子小时,本来就有许多未经“蜕变”的优良品质。如:诚实,正直等。这虽然有些朦胧雅嫩,但只要家长注意引导培养,是完全可以在孩子身上固定下来。
培养孩子道德自律能力固然要重视保持孩子内在的优良品德,但外部环境影响也不容忽视。实践证明,家长影响最重要,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孩子道德自律与家庭影响,外部环境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4、对孩子要坚持实事求是,注重目标性,适时性,稳定性三个方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