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养生育人精华
10679100000010

第10章 青壮老年期养生(一)

一、道德

古人云:“养生莫如养德,养性莫如养德”。良好的道德修养,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理想和信念是人生活的目标,生活本身是美好的,而美好的生活靠自己去创造。信心是生活的主宰,常言道;有志者事竞成。任何事情成功与否,信心是前提。就人的生命科学而论,按生理学计算人的正常寿命应该是120~150岁左右。因此,在思想上克服末老先衷的心理状态。把今天的生活,当作明天或今后的开端,树立起自己长寿观念,并辅助于具体的体健,保健方法,老当益壮,迸发生命的火花。

道德修养,历代医学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并将其作为养生的重要的内容。《中庸》认为“大德必得其寿”即有高尚品德修养的人,可以获得高寿。明龚庭贤在《寿世保元》中说“积善有功,常有阴德,可以延年。”古人认为养生与养德是分不开的。历史上许多著名医家,如孙思邈,叶天士等,一生修身洁行,医德高尚,为人民疗疾,救困扶贫,常获“菩萨”救星等美誉。这也是他们获得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代,在我国的长寿人口调查中,也发现他们大多数都是有一颗慈善心,一生爱好事,助人为乐,道德高尚。

为什么注意道德修养,能使人健康长寿呢?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淡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敞,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这就是说讲道德,重仁义,不谋私利,不患得患失,有利心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的生理活动就按照正常的规律进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从而“形与神俱”,健康长寿。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既是一个内无规律的生物体,更是一个有着复杂心理活动的成员。一个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心理状况必然发生重大影响。道德高尚,对美好生活和向往追求,使其处于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对待社会、同志、工作、困难等总有个正确态度。舍已为人,助人为乐,养成了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塑造美好心灵,是保证身心健康重要措施。如果自私邪恶,损人利已,心术不正,欲逃惩罚,惶惶不安终日,心理失去平衡,难免引起机体疾患。

故人能品行端正,慈心一物,不为一切害人之事,即一言有损于人者,亦不轻发,树得一身正气,胸怀慈善。古有《养生直诀》云:“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捐滋味,五者忌狂妄,六者去妒忌。去此六者则修性之首无不成耳。若六者不除,未见其益。”

二、精神

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人之七情。中医学认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之说。《养生直诀》亦云:“所以得其真者,当少思,少念、少笑、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夫多思伤神,多念即心劳,多笑即脏腑上翻,多言即气海虚脱,多喜即膀胱容纳气,多忧即腠理奔浮,多乐即心神邪荡,多怒即发须焦枯,多好即志气倾覆……”。故人逢喜事,要喜的适度,遇苦难之事,要宽宏大度,心平气和,情绪对人影响极大,平静乐观遇事善于建立情绪屏障的人,就能减少精神折磨,使身体常盛不衰。许多人常因不能建立这种修养,在生活实践中,被千变万化的矛盾所困扰,使自己的精神情绪陷入不可自拔的被动状态。再者加上不懂得情绪的自我卫护与调节,使机体长期处于神经无效活动和超负荷运动中,心理内环境与生理内环境平衡失调,从而加速老化和衰退的进程。现代医学认为:主要受到丘脑和丘脑下部影响,与植物神经有密切相关,这类疾病治症唯有心理调节作为重要措施才有效。这类疾病常见有高血压,心律不齐,阵发性心动过速,偏头痛,过敏性鼻炎,月经紊乱,性欲减退等。目前还认为肿瘤与精神情绪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精神养生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调喜怒:喜有度,怒有节,出入有序,藏露有法。如此不伤脏,不损气,阴阳调,气血平,五脏壮,则有利健康。

2、排忧愁:淡泊明志,少烦恼,宽宏大度。

3、戒惊恐:心底无私天地宽。俗语云:“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敲门心不惊”。就是这个道理。对受到突然刺激要有大无畏精神。

4、精神乐观,性格开朗。古今资料证明。精神乐观可健康延年。

5、节财欲以养其心。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计较钱财得失,清心寡欲。有利养生却病。

6、节名利以养其神。不要“争名在朝,争利于市”。要把名利看的很轻,心地坦然,精神高尚,会给你精神机体上的健康。

7、戒色欲以养其性,若放纵淫欲过度,势必损精耗神,早衷天年,故当节制。历史上许多帝王贵族寻欢作乐,造成短命,即是例证。证不多讲,众多周知。此处从略,后面章节将详细阐述。

8、戒高傲嫉妒以养性,嫉妒是一种心理病态,对别人的才华、名声、品德方面超越自己而怨恨不已,只有老子天下第一,这样久则伤肝损寿。

三、环境

人类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节所述的是自然环境。它与人类息息相关,生活在清新明朗的自然环境中,可使人健康长寿,若是污染恶劣的,可使人折寿多疾,其危害明显可见。如本来是清莹流碧的河水,因废水或工业有害废水倾入而浑浊污秽,或溴气难闻,或闻而中毒;农药雾珠或灰尘随风飘散,呛人嗅觉发痒,甚则使人中毒,但在很多情况下,而有着人们看不见嗅得到,听得见的污染,这就是空气噪音等,均会使人伤身败脑,如有报导称:不定期在瓦斯浓度为100PPM环境中工作的人,其智力行为,包括算术能力和察觉能力降低,特别是青少年长期在一氧化碳较高浓度中会导致发生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还有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看不见,嗅不到的污染,如一些污染物质虽然没有造成生物突然死亡,但它们能进入农作物,或鱼体,并悄悄地“替伏”起来,当人们长期食用这种有毒的食物后,毒物在体内积聚到一定时候便会使人生病,甚至危及生命。对于这种环境,人们称其为“潜在威胁……”。下面简单谈谈水,空气、噪音等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空气

从某种意义上说,空气比水和食物更重要。人二十天到三十天不吃饭,五六天不喝水,尚能生存,但是一分钟不呼吸就会憋得难受,五分钟不呼吸就可能死亡。

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在清洁的新鲜空气中,氮含量最多,约占总容积的78.09%,其次是氧,约占20.95%,此外还有微量的二氧化碳、氩、氢、氦、氖、臭氧等气体。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向大气中排入大量粉尘、硫化物、氮化物、氧化物、卤化物和有机化合物,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要向大气排放一亿吨粉尘,一亿五千吨二氧化碳和两亿吨一氧化碳。使我们周围的空气受到了污染。

一个人在安静时,每分钟吸入0.5升氧气,当大气含量低至15%时,人就会感到呼吸困难,当低至8%以下时就会危及生命。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浓度过高也会影响健康,清洁空气中约含二氧化碳0.04%,当含量达到2%时,人就会出现头痛、脉缓、血压升高等症状;含量高达10%时,人就会意识消失,甚至呼吸麻痹而死亡。一氧化碳的毒性对人体危害最大,空气中有十万分之一的一氧化碳,人就会慢性中毒;患贫血、心脏病、呼吸道疾病的病人,病情开始恶化;空气中有千分之一的一氧化碳,人就会发生急性中毒,空气中百分之一的一氧化碳人在一小时内就会死亡。

2、水质

水是人类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是构成人类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人们常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自然界的水,通过流动、阳光照射、空气接触以及稀释、沉淀和生物分解作用,能够将受污染的水质净化。但是当污染量大,超过了水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危害。

水的污染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污染,像人和生物遗体残骸,植物的枯枝败叶,以及风化和溶于流水的岩石、风沙挟持的尘埃等;另一种是人为的污染,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渣的沥滤物,喷洒的农药,跑漏的石油等污染。

一些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后,通过作物、水产等浓缩和蓄积,又转入蔬菜、水果、肉类、乳蛋中去逐级密集起来,最终转入人体,危害健康和长寿。日本人的水俣病,就是由有机汞首先污染河水开始的。它通过水、鱼进入人体,在脑、肾等器官中“隐蔽”蓄积,到了一定程度便破坏中枢神经,引起疾病。患了这种病的人,起初口齿不清、面部痴呆、步履蹒跚,继之听觉失灵、言语混乱、全身麻木,甚至神经失常,痛苦至死。此外,传染性肝炎、痢疾、伤寒、霍乱、食物中毒,无不与水质的污染有关。

3、噪音

噪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严重的还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工业的发展,噪音污染已成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

环境噪音,主要是来自工厂、机动车辆、建筑工地以及社会活动和家庭的噪音。表示噪音大小的单位叫分贝。当噪音在20分贝以下时,环境非常安静;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一般在40分贝左右;达到50-60分贝时;就觉得有些吵闹了;在礼堂利用麦克风讲话的声音约为70分贝;大声喧哗及室外高音喇叭可达80分贝;卡车、摩托车的噪音可达100分贝;最影响的汽车喇叭声可高达120分贝。

噪音是一种公害,过强的噪音会打乱人的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影响生理功能,损害健康。科学证明,噪音能使人的神经、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发生变化,可出现神经紧张、血管收缩、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现象,因而使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以及老年性耳聋等疾患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噪音还影响人的智力和工作效率,使之大为降低,并能促使人体早衰,长期生活在噪音较强的环境里,会使人感到头晕、头痛、脑胀、心烦、失眠、多梦、疲倦乏力、情绪紧张、记忆力减退。主噪音和强噪音还使人体在短时间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极强噪音和超噪音对人体的损害更是灾难性的。

安静的环境是保证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除应积极消除社会噪音外,在家庭生活中也应尽量避免发出不必要的噪音,以创造安静娱人的环境。

4、电磁污染对人类危害与简单防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腾飞发展,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也带来一定影响,本节略谈电磁污染对人类危害及防护,提醒人们注意有益健康,略述如下:

1 什么叫电磁污染?

2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的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讯的现象,叫电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会造成污染,一般可分两种。

3 天然的电磁污染

最常见的是雷电,雷电除了可能对电器设备、飞机、建筑物等直接造成损坏外,还会对广泛的区域产生从几千HZ到几百MHZ的极宽频率范围内的严重电磁干扰,火山喷发、地震、和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磁暴等都会产生电磁干扰,天然的电磁污染对短波通信干扰极为严重。

2 人为的电磁污染

脉冲放电。例如切断大电流路时产生的火花放电,其瞬间电流很大,会产生很强的电磁,它在本质上与雷电相同,只是影响区域较小。工频交变电磁场,如在大功率电机变压器和高压电线等附近磁场,它并不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但在近场区会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射频电磁辐射,如无线电广播、电视、微波通信等各种射辐射,频率范围宽,影响区域大,危害近场区的工作人员,目前射频电磁辐射以成为电磁污染环境主要因素。下面将电磁辐射容易超标的环境略述与下,提醒人们注意合理布局。

B 电脑依离距卧室1~1.5米。以内为超标。

C 居室电视机、音响等家电比较集中的地方。

D 工科医电设备VDT周围。

E 各种微波塔周围。

F 广播电视发射塔周围。

G 雷达周围。

H 高压变电线路及设备周围。

2电磁波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据研究资料记载)。

1 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癌细胞增殖。

2 极可能造成儿童患白血病。

3 影响人的生殖系统。

4 可导致儿童智力残缺。

5 音响人们心血管系统使免疫功能低下。

如果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处于高频电磁辐射环境中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使用等。

8 对视觉系统有不良影响,老人、儿童、孕妇属易感人群。

3.如何防护电磁辐射

① 老人、儿童和孕妇属电磁辐射敏感人群,在有电磁辐射的环境中活动时,应根据辐射频率或场地特点选择适合的防护服加以防护,建议孕妇在孕期尤其在早期应全方位加以防护。

8 平时注意了解电磁破相关知识,加以防护意识,掌握国家相关法律和规定,保护自身健康和安全,在日长生活中碰到的广播、电视效果变差时几乎都是电磁干扰,应注意防护。

9 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过于集中,以免自己暴露在超量辐射危险中,特别是一些容易产生电磁波的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电脑、冰箱等,不宜集中存放。合理使用电磁设备,保持安全距离,减少辐射危害。

10 注意人体与办公和家用电器距离,对各种电器使用设备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电视与人的距离,应在4~5米,与日光灯距离应2~3米。微波炉在开启后要离开至少一米。孕妇和小孩应尽量远离微波炉。

11 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和家用电器,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尽量避免多种办公和家用电器同时启动。手机接通瞬间释放的电磁辐射量最大,在使用时尽量使头部与手机天线距离远些,最好使用分离耳机和电话筒接通电话。

12 注意多使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蛋白质食物,加强机体抵抗电磁辐射能力,平时注意了解电磁辐射的相关知识,增强预防意识,了解国家想关法规和规定,保护自身健康和安全,不受侵害。

13 应用最有效的防辐射设备。

5、天气

人们不能离开天气而生活,人们时时刻刻要和天气打交道。人们研究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其中空气环境是主要内容。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天气和身体健康有关。祖国医学关于“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的学说,概括了这方面的许多情况。西方也有这种认识,例如德国慕尼黑一带,把从交通事故到心力衰竭种种不幸事件都称之为“南风病”,说它们的发生与来自阿尔卑斯山干热烈风有关。

人们都知道,许多疾病都有好发季节:暑热天气能使人难以入睡而烦躁;夏天精神病人发病增多;下雨天会使人情绪低落;在湿气重的日子里,有较多的人会得忧郁症;干燥的热风会使人发怒,甚至精神失常;天气突变、潮湿、寒冷可引起关节痛加剧;寒潮过境,太阳黑子活动增加可诱发心肌梗塞。这些都说明天气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

自然界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四时气候的变化就是最突出的表现: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就是一年中气候变动的规律。从一般规律来看,植物在一年生长过程中,大都春天发芽,夏天生长茂盛,秋天收缩,冬天凋谢。动物在一生过程中,同们也可分成类似的数个阶段:少小、成长、壮大、衰退、死亡。由于这是一切生物在它的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必经的过程,所以古人把它作为一种规律来看待。这个规律就是生、长、化、收、藏。古人根据这一规律而提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养生方法,还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都是从积极方面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应主动适应逐年四时(春夏秋冬),自然气候环境变化。

天气和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近几十年由于世界各国引起注意,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如何应对自然,逐步形成了一门科学——生物气象学。美国生物气象学先驱金特博士,发现冬天人体新陈代谢减慢,负责把血输送到体表各细胞中去的毛细血管关闭起来,人体对疾病抵抗力减弱,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冬天人们死亡率增高。

四、起居

起居睡眠,亦当按时,慎寒防暑,顺自然应四时,乃合健身延年科学之理。

一年四季,古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但它与人起卧的关系都常被人忽视。各季节不同的起卧时间,古人早引起注意重视,并将列入养生法则。春季阳气升发,万物生机蓬勃,故人们应早点起床散步漫游,让身心舒畅,夜间晚点睡觉,以应春日之生气。夏季阳气盛,万物繁茂,人们就早起晚睡,每天适当受阳光煦照,以应长日之盛夏。秋则阳气渐收,阴气渐盛,万物姿容平定,果实成熟待收,人们应早睡早起以应秋日的收气。万物的闭藏之冬日,阴盛阳衷,故人须要谨避风寒,早卧晚起,必等日光,应冬日之葳气,总以慎防寒暑,谨避疫毒,定时作息,顺应自然为好。一般成人每日要保持8小时以上睡眠。睡前要心情安宁,全身放松,不做剧烈运动,不吸烟,不饮茶,不读书,不看报,尽量少思或不思考问题。所谓先睡心后睡眼,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还须注意睡前洗脚,被褥清洁,枕头高低适中。服装宜整洁适体,内衣当用棉织品为佳,化纤、尼龙作外衣为好。其它防寒避暑衣装,可随各人经济条件不同适当选用高中低档,总以皮毛绸类,棉织品等。以无毒为佳,清洁卫生为上。勿盲目选用所谓时髦的新产品,化纤之类。

关于居室问题,亦当讲究,因其人类的居住和衣食一样,是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因为人的一生,几乎在各自的住宅中度过一半以上的时光。住宅环境对寿命的影响,一直受到长寿学家的注意。

住宅的朝向一般要求坐北朝南。这样门窗面向太阳,既采光充分,又可冬暖夏凉。住宅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潮湿。一般摆床铺的位置以避开窗风直吹,而且以头西脚东为好。居室周围的环境,对人类健康和寿命的影响作用是重大的。住宅应该建筑在无污染、无噪音,环境安静、清洁的地方,还要避开高压线强电场、强磁场和超声波、放射线等。因为这些因素对人体健康长寿不利。在住宅旁种植花草、树木、具有防尘、减低噪音和调节空气的作用,对人体大有益。

居室内还要讲究采光,因为阳光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如果采光不合理,光照不够,人的视力会过度疲劳,进而引起全身疲劳。光的强弱用“勒克司”表示,按卫生要求,居室自然照度应为50~100勒克司,如使窗户等采光口与室内地面面积持1/8~1/10,一般就能满足要求。搞好室内采光,不仅靠窗户,墙壁和天花板的洁白度也很有关系。洁白的墙可以反光,提高室内的明亮度。

居室的微小气候对人体健康也有较大影响,微小气候是由居室中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和辐射四个因素组成。这些因素时存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的微小气候,综合地作用于人体。下面作简单介绍:

温度:温度对人体的热平衡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舒适的温热感和正常的学习、工作效率,人们总是采取通风取暖等措施,为自己创造适宜的居室温度。室温在冬春两季变化最大,因此我们应注意调节冬春两季室内的温度。在湿度、气流都正常的情况下,夏季居室的适宜温度为摄氏21~32度之间,24~26度为最理想的温度;冬季适宜室温为摄氏16~20度,16~18度为最理想的温度。

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不同气候区,对室温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不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比较耐热,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耐寒力则比较强。当然,这种适应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适当调节室温还是必要的。

湿度:湿度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空气湿度低于30%时,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会大量散失,因而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减低,并使人感到咽喉干燥。空气湿度达到80%以上时,使人感到沉闷。尤其是高温高湿,使人体的蒸发散热受阻,就会感到闷热而难受,时间长了还会引起中暑。当低温高湿时,体温散失加速,又使人感到异常寒冷。因此,我们要注意调节寒冷和炎热条件下的环境湿度。冬季,在适宜温度情况下,合适的湿度是30~40%;夏季,在适宜的温度下,合适的湿度应控制在30~70%这个范围内。

风速:不同季节,风对人有不同的影响。夏季气温度湿度大,风速大能使机体的热量较快散发;冬季,风可使机体不能保持最低限度的热量,而造成冻僵或冻伤。因为风能带走机体较多的热量,促进人体散热。

辐射:有人研究证明,当室内墙壁的表面温度比室温低5℃时,人在距离0.25米处就会感到寒冷。因此墙壁内表面温度与室湿之差不宜超过5℃,最多不得超6℃。因为人体对辐射散热的条件反射性调节不很敏感,容易造成由负辐射而丧失大量的热,使人受凉。故养生学非常重视环境卫生及居室洁静。中医认为,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是增进人们身心健康、防止疾病、延年益寿的重要因素。宋周地忠撰《养生类纂》云:“积水沉之可生病,沟渠通浚、屋宇清洁无秽气,不生瘟疫病。”因此提出“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宁陈直撰《寿崇养老新书》)。再者,“土干则生蚤,地湿则生蚊”(西晋张华撰《博物志》)。所以,平时要注意经常洒扫庭院,保持居室的洁净幽静,增进身心健康。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重视室内装饰,如居室壁纸、窗帘的选择,居室内的色彩,客厅的摆设等,选择合理,安排得当,无疑能增加居室洁雅,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有关电磁污染对人类危害及预防前面已做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五、劳逸

“劳逸”,即指劳动(包括体育运动)和休息。正常劳动和体育运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提高机休抗病力;适当休息可以解身心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

劳与逸是相对的,有劳必有逸,有张必有弛,这是生理自然规律,早在三千多年前《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形劳而倦”,这是劳逸结合的原则。并一直为后来养生所遵循。但如果劳逸失度,则又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不管是劳心劳力过度,都会耗伤气血;过度安逸可致气血运行不畅。饥者,营养不充,脏腑精气欠足,四肢无力。饱者(食饭后)气血趋于胃肠,有利胃肠消化吸收,故不可作劳。否则会妨碍胃肠的正常消化吸收和吸收。故前人有“饥饱行役则脾劳之说”。

1、节制心劳。

节制心劳,亦很重要,心劳者,又称劳神过度。要节制心劳,首先须做到清心寡欲,不贪得患失,合理用脑。衣食住行,乃为人生活所需。社会的进步,生产发展,物质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皆是各人的愿望。但发展不平衡,各人经济状况不同,只能量力而行,不是什么耻辱,也无危害。但若“欲无止境”,日夜钻营,难以满足,甚则,走险,违纪,心劳力拙,则有损于身心健康。

人之一生,总是有得有失,不可能一成不变。作为社会一个分子,对于个人地位高低,荣誉大小,报酬多寡,享受厚薄,若能泰然处之,怡然自得。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正是反映人的博大胸怀,对于健康十分有益。反之,患得患失,心胸狭窄,终日忧戚,郁郁寡欢,姑不论其品行情操如何,即从生理,心理方面来说,是十分有害的。

人能积极用脑,善思维,活跃思想,提高智力是必要的。但思想高度集中,心神积极活动,也要消耗物质基础——精髓气血,日久,必心神受损,智力下降。因此,平时要注意用脑时间不宜太长。为看书写文章持续时间太长,感到精神不集中时要适当休息。注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交替转换。每天做一定的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是有益的。古有“东坡养生功”、“华佗五禽戏”。气功和现代的早操,工间操等可适当选练,大大有益健康。总以懒散易生病,勤劳可健康。列宁曾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不正常的心理反应对健康危害极大,所以应戒嫉妒才能,方可延年增寿。

2、避免久劳和强劳

所谓久劳,是指持久地劳动;强劳,是指勉强从事强度过大、力所不能的体力劳动。

人的体质有强有弱,体力有大有小,劳动时应量力而行,不要作不能胜任的事。人的精力,也有一定的限度,所以不能作持久不息的劳动,更不能猛力劳作,以防跌仆闪挫,伤筋折骨。尤其是老年人精力已衰,筋软骨脆,而致腰背酸痛,膝胫软弱,肢体疲乏,重者可以内伤五脏,形成虚劳之候。如站立过久,会影响骨骼组织的健康,行走时间过长,会使两腿上的筋脉过度劳累,从而导致筋伤;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所以养生家非常强调体劳要适度,要量力而行,反对强作。

3、饥饱勿劳

人体之劳,有赖人身之气血;而气血水之源,本于水谷。四肢肌肉靠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以资营养,才能四肢肌肉强健有力。人在饥饿时,营养不充,脏腑精气亏乏,四肢肌肉无力,故不可再作体劳;饮食之后,气血趋于胃肠,有利于胃肠消化吸收,故亦不可劳作。否则,会妨碍脾胃的正常消化和吸收。故前人有“饥饱行役则脾劳”之说(《医醇胜义》)。

4、戒房劳

房劳是指房事过度,也就是男女性生活过于频繁,男女达到一定年龄,性机能成熟,具备生殖能力,就会有性生活要求,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人类延续民族繁衍所必须。《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男女性生活和饮食一样,是正常生活内容。然而和一切日常生活一样,不能过度,应该适度。历代养生家对此积累了丰富经验,论述极多,总是告诫人们要节制性欲,如唐代孙思邈曾说:“御女之法,五十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岁者闭精勿泄”(《千金要方》)。梁章钜也说:“新壮者十日而一游于房,中年者倍新壮,始衰者倍中年,中衰者倍始衰”(《退庵随笔》)。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欲、性能力并非完全一致,性生活的频度也不能同样要求。近年来,有人提出过性生活次数的三条准则,可供参考。

①性欲是自然而然地激起的,而且强烈到愿意进行性交的程度,任何勉强的性交或应付的性交都是过度。

②性交的过程是自然地进行和完成的,没有不舒适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指只要没有出现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不舒适,就都属正常范围。

③性交后,不影响睡眠及次日的精神状态,也就属于正常范围。

戒房劳的意义

《内经》指出,男子十六岁,女子十四岁,肾气渐盛,即有精液排泄和有月经来潮。肾中精气充足与否,关系到人之一生的生长,强壮和衰老的整个过程。生长壮老,这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但人定可以胜天,寿之长短,在于人是否善于保养。先天充足,肾气旺盛,这是健康长寿的一个基本条件。如果不能很好地爱护它,保养它,而是过度房事以削弱它,损伤它,这就动摇了人身的根本。戒房劳,就是保养肾脏精气的重要方面。而肾脏所藏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它和其它脏腑精气的有余不足,同样会影响肾脏精气的充盈与否。假如先天不足,只要善于调养后天,还可得到补偿,使身体健壮,享受遐龄。但是,后天之精易化,而先天之精难生,如果房劳太过,频频泄精,即使后天调养,也是难以弥补的。如此则不但伤肾,而且伤及其它脏腑。从上可知,戒房劳,保肾的精气,对于维护人体的生理功能,身体健壮,延年益寿有着重要意义。

戒房劳的要求

①清心淡意,不使欲念妄生。

人是有感情的,性欲是生理的自然表现,勉强抑制,并非上策。所谓“清心淡意”,就是要对性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高尚的情操,把精力集中在工作、学习上,当感情冲动的时候,有意识地转移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让欲念蠢动。平时不阅读诲淫书画,不看黄色录相,要做到如《内经》所说:“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才能达到节欲保精,益寿延年的目的。

②饥饱疲劳,不可勉强入房。

人在饥饿时,营养不充,脏腑精气空虚,如果入房再伤肾精,是更损其不足了。脾胃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饱食以后,气血趋于胃肠,故此时入房则妨碍脾胃的消化吸收,影响气血的生成。故明代龚庭贤在《寿世保元》中说:“饱食过房,劳损气血”。强力劳动或者远途跋涉之后,肢体已经疲乏,筋骨软弱,急须体息,以资恢复,此时如作性交,必伤肝肾,肝肾既伤,筋骨失去滋养,身体就会逐渐衰弱下去。

③忌饮酒助兴,药物壮阳。

酒有兴奋作用,容易引起欲,但酒味辛,性大热,易耗精伤阴。故饮酒助兴,以纵欲为快,必致肾元耗竭,贻患无穷,尤其酒醉之后,切忌性交。《内经》认为,如果醉饮入房,不但伤脾,而且伤肾(《素问·厥论》)。过多性交,损伤肾气,往往会导致滑精早泄,阳举不能持久或阳痿不举等症。但有的人不仅不知节制,而为了恣情纵欲,却遍觅助阳、壮阳的药方,以图一时之快,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药物气味,各有所偏,用以治病,是补偏救弊,某些滋补药品,主要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纵欲伤肾,精气亏虚,决非单靠药物所能奏效。尤其是壮阳药物,性偏温燥,长期久用,愈助其阳,愈损其阴,恶性循环,亏虚更甚,终致疾病由生,阴阳衰败。

④喜怒失节,大寒大热节房欲。

夏季暑热之日,阴气了旺,皮肤汗孔松弛,人体精气容易向外发泄,消耗甚多,若性生活频繁,更加损伤精气。秋冬季气候寒冷,肌腠比较紧密,要适应这一自然趋势,使阳气能够潜藏,阴精得以内守,如果不节房事,就会伤阴或伤阳,甚至阴阳俱伤。固执己见以前人非常强调当冬夏阴阳偏盛的季节,尤其要节欲固精以保养阴阳;而喜怒忧思等刺激,使性志失调,则气机不利,血行不畅,如作性交,更会妨碍气血的运行,有损身体。临床上有的高血压患者,因一时过度兴奋入房,而导致脑溢血突然发生,也是屡见不鲜的。

5、防止过逸

身心不可过劳,但亦不可过逸,疲劳之后,暂时休息,是有益的调节,这种逸是积极的,如果过逸,不进行适当的体力或脑力劳动,不参加体育锻炼,易使气血不畅,脏腑机能减退,脾胃功能低下,四肢倦怠无力,情绪低落,体力衰退。其结果必体弱多病。因此,要增强体质,维持健康,就必须经常运动,养成良好的习惯。目前,城市中的青、中、老年人常于清晨或在街道跑步,或在公园做气功,打太极拳等等,这是很好的保健方法,值得大力提倡推广。

6、不要久坐久卧,要常劳多炼。

劳动或锻炼后,坐卧片刻,以资休息,这是生理的需要。但不能久坐久卧,否则也易导致疾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肺主气,久卧则呼吸缓,肺气不能很好输达周身,使气机不畅,血行亦因阴滞。脾主肌肉四肢,久坐则脾气不健,水谷精微难以运化转输,反使肌肉松弛,四肢倦怠,机体软弱无力。尤其是脑力劳动者,经常伏案工作,更应注意不要久坐不动。因为考虑问题时,思想集中,时间过久,便会影响气机的运行,因此,在工作一定时间后,应该作适当活动,进行调节,这样不仅大脑得到休息,恢复疲劳,而有助于脑的思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肌肉关节通过活动,肢体轻松,有助脾胃的运化,一剑双雕。所以现在工作人员有工间操,学生有课间操、广播操,把脑力劳动与肢体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防止过逸,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很有益的。

中医历来重视体力劳动对养生的作用,认为经常参加体力劳动可强健身体,益寿延年。唐代孙思邈说:“体欲常劳,劳而勿极”。体力劳动有多种多样,诸如农副业生产,家务劳动等均是。要因人、因时事、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持一定的劳动量,而不致过逸致病。特别是老年人,在停止社会劳动之后,更应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擦桌、扫地等,也可以种菜、浇花、养草等,但劳动强度和时间不可过量。近年来,亦有人研究证明,经常劳动是长寿老人的共同特征。他们大多从小到老从事农副生产或手工劳动,由于长期的、合理的劳动生活,使他们的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体力增强。因此认为,愉快的、均匀的、不间断的劳动,对健康长寿有很重要的作用。而锻炼身体对于养生保健更是显然易见,手指肩背常运动则关节灵活,胫股常锻炼则骨骼坚强,行步娇健。锻炼方法很多,可因地、因人、因时制宜,选择应用。

六、饮食

1、搭配合理,平衡营养: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人体通过对饮食正常消化和吸收,摄取各种必要的营养物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发育和生理功能。人的寿命延长,与物质生活的改善,营养的适当有关,过度的增加营养对健康亦不利,因此必须科学的调配饮食从中达到健生、养生的目的,以防病于末然之中。

中医养生学,强调饮食必须定时,有规律不应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无定时定量。所谓“饮食有节”,即需各种不同的食物(营养物质),所以食品要合理搭配,切忌单调,偏嗜。我国古代就很讲究食物的搭配。如《内经》中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记载。还认为:“饮食物之五味,对五脏各有其合理,干稀搭配,多食新鲜果菜,才能保证人体需要”。

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可分为六大类。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无机盐、维生素等。总共约有几十种。而可供人们食用的食物包括加工的以千万计,更不要说经过烹调配制的食品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供给人体所必需的所有营养素,所以人类不能仅依靠一种食物维持健康,必须提倡杂食为好。概而言之原则有九:一曰食物多样,二曰饥饱适当,三曰油要适量,四曰粗细配搭得当,五曰食盐限量,六曰甜食要少,七曰酒要节制,八曰三餐合理,九曰野味适当。按此原则可基本达到体内热量平衡,防病延年,逆则害其身。

2、注意卫生:防病口入:

俗语说“病从口入”。讲究饮食卫生是防病健身延年的重要环节。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即使膳食调配十分合理,如果不注意卫生将会失得其反,甚则造成亡命。急慢性食物中毒,是常见的事。如某单位一次宴会使多人中毒。故在食品制作中,某一环节发生问题,就会造成祸害。如食物有毒,某种菜被细菌或毒素污染,米面霉变等等。另外菜蓝子,厨房用具,都可随时直接的受到病毒、细菌污染。故买菜要注意新鲜,洗菜要用流动水,砧板菜刀要生熟分开用,并注意消毒。碗筷等食具要用开水泡洗……一定要把好道道卫生关。按其家庭条件结合实际去做。要注意识别毒草等,还要注意蔬菜中的农药残毒及贮藏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粮食食品中的毒素,如麦翁子,毒麦等毒物混入。米面,花生等霉变勿再作食用。如霉花生米吃了会致癌。注意保证食用卫生安全非常主要。

3、炊具餐具食品溶器使用要讲究科学性:

炊具餐具,食品溶器选用,要讲究科学性,竹木、陶瓷、玻璃溶器无毒,金属塑料等亦当考究。符合卫生科学鉴定标准,无毒者方可选用。锅类仍以铁铸为好,铝制品次之。因过多铝进入人体内,可加速人的衰老。20世纪70年代初,加拿大伦多大学一专家首先提出铝与早发老年性痴呆有关。1982年,美国学者用电子扫描仪显微镜观察到震颤麻痹患者的神经之中,铝含量比正常人高三倍。以往日本关岛地区土壤中铝含量很高,而当地患老年性痴呆症人特别多。目前,关于铝对人的摄入量过多,会导致人早衰,患老年性痴呆症的结论已获得专家们的普遍认同。美国北达科他洲的大福克斯人类营养研究中心发现,食入太多铝,会睡不安稳,夜间醒来次数增多。关于铝损害的作用机制,现已认为可使脑细胞发生退行性病变,导致思维力及记忆减退。又进一步认为,铝进入脑细胞内,会直接破坏神经细胞内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理功能;因此,要少用铝制作品溶器,更不要用铝制溶器保存酸、碱和咸的食物,以免更多的铝通过食物中毒进入人体。平时要注意少吃油条,胃病患者要尽量少服含铝制药物。

铅制品使用亦当注意,因铅吸收过量会引起周围神经和脑的障碍。如人每日吸入1毫克的铅将会引起慢性中毒,铅的污染来源多种多样。如纸的污染,特别是印有彩图的纸,含铅量较高(红黄绿色)。有些儿童有喜嚼纸的习惯。如若一块25平方厘米的纸相当于600微克的铅。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名2岁儿童因每天喝一些放在含铅陶壶中的苹果汁,29天后中毒死亡。我国南通启东一带千余例因使用“铅茶壶”、“铅酒壶”而引起铅中毒等等,均有报导。如短期内摄入过量会中毒甚则死亡。慢性中毒会使人心理,智力感觉功能受损,甚则贻误了下一代的智力发展。其他如油漆,汽油等都有较高的含铅量,亦应减少接触。讲究科学,慎选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