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不大教的55门必修课
10678800000044

第44章 注意日常礼仪,凡事从细节做起

在公交车上,两个孩子跑来跑去,一下子撞到人,一下子大叫大闹,妈妈怎么喊都没用;喜宴桌上,新郎新娘过来敬酒,小男孩脱口而出:“妈妈,新娘好丑。”当下,新娘的脸沉下来了,所有的人都很尴尬……这些情形常常会令父母感到难堪。要想杜绝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父母就要教导孩子一些日常礼仪的知识了。

一天晚上,儿子正在房间做作业,突然听到轻轻的“笃笃笃”的敲门声。儿子以为是楼上或楼下的人家敲门,便继续做自己的作业。刚想动笔,又传来一阵敲门声,随即有一个温柔的声音说:“儿子,妈妈可以进来吗?”

儿子一听是妈妈,赶紧喊道:“妈妈,快进来吧!”

妈妈微笑着进了门,儿子一脸困惑地问:“妈妈,你想进来就进来好了,干吗还神神秘秘地敲门呢?”

妈妈摸了摸儿子的头,说:“你正在专心做作业,我突然推门进来会吓着你的!”

“我是小男子汉,我不会被吓着的。”

“其实,儿子,这样做最主要是表示对你的尊重,也是文明的表现啊!”

听了妈妈的话,儿子觉得很温暖,同时也为自己平时长驱直入父母房间的粗鲁行为感到惭愧。妈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儿子要讲文明,这让儿子印象深刻。

儿子做完作业已经八点多了,想去看看妈妈在干什么,于是走到妈妈房间门前,刚要推门而入,猛地想起了刚才妈妈的举动,立刻收住脚,定了一下神,举起手,敲了三下门,凝神一听:“请进!”儿子赶忙打开了门,冲向妈妈的怀抱。妈妈高兴地说:“好儿子,也学会敲门了!记住,文明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

妈妈用一个小小的文明举动,让孩子学会了日常礼仪从小事做起的道理。日常礼仪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哪怕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会给人带来快乐。日常礼仪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不重视礼仪和规矩,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因此而发生误会和摩擦;在亲朋好友眼里,不守规矩和礼仪的孩子也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所以父母要让孩子从细节开始,养成注重礼仪的习惯。

第一招:引导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仪表。

对孩子进行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的教育。要使孩子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一方面,父母必须在待人接物过程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让孩子有一本活的学习教材;另一方面,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随时随地练习,逐渐形成自觉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例如,教孩子对长辈、友人或初识者称呼“您”;对教师、社会工作人员称呼“老师”“师傅”“同志”“阿姨”“叔叔”等;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要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要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得到帮助时说“谢谢”;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要努力让孩子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

与人交谈时要注意态度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交谈时要正视对方,认真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还要注意站姿和坐姿。

让孩子注意自己的仪表。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仪表首先要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注意服饰,它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穿着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父母要教育孩子衣着得体,整洁朴素、美观大方。男孩子不留长发;女孩子不烫发,不化妆,不穿高跟鞋,不要配戴成人的首饰。这就要求父母首先在这方面要有一定的修养,并给孩子做出最好的示范。如,房屋装饰、色彩要力求简洁、雅致;父母衣着款式要大方,色彩要适宜,并经常保持整洁,让孩子从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父母的衣着上,逐渐懂得一些审美概念,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仪表礼仪。

让孩子正确使用体态语言。正确的体态语言可以显示孩子良好的家庭教养和行为习惯,所以父母要让孩子从小掌握一些正确的体态语言。如,迎接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小朋友时要面带微笑,送别他们时要伸臂摆手;与小朋友合作或言和的时候要紧握对方的手等。

让孩子辨别该说和不该说的。父母要引导孩子不要去打别人的“小报告”,也不要去表白自己有多好。例如:“妈妈,我把自己用的碗筷都收拾好了,姐姐却不收拾她的。”而当孩子看到哥哥或妹妹所做的事对人对己不利,或者有危险,甚至可能触犯法律时,就一定要说。例如:“妈妈,我真担心亮亮。我知道每天下午放学后他就与朋友们一起喝酒。当你下班回家时,还以为他在房间里写作业呢。其实他不是在写作业,他呆在房间里是不想让你发觉他已经喝过酒了。”也有些孩子非常不喜欢在背后谈论朋友或是兄弟姐妹,越是严重的问题,好像越是难于启齿,可是这样也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

第二招:教导孩子在居室中也要注意日常礼仪。

在家中管好自己的物品,也要顾及他人的物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即使不是隐私,也需要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物品和空间,所以在管好自己物品的同时,更要注意顾及他人的物品。例如,不要自以为父母会同意自己借用他们的手套,就觉得用不着再多此一举打招呼了。也许父母会让你用他们的手套,可孩子要尊重父母,记得告诉父母是自己拿了他们的手套。

注意控制好电视和音响的音量。将电视和音响的音量控制好,不仅是体谅家人的表现,也是做到不影响邻居的表现。能使用耳机的小收音机、录音机或是光碟机是避免室内噪音的最好选择。另外,在别人面前戴着耳机听音乐,就表示自己不愿意让他人介入,如果真是这样,最好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独自听。还有,没人看电视或听音响时,要把电视或音响关掉。

保持居室整洁人人有责。如果有朋友来家里玩,看到洗手间到处挂着脏衣服;如果爸爸的同事来家里取文件,看到鞋子东一只,西一只的,客人简直无从下脚……这些情形都会令客人感到对他的不尊敬。尽管觉得自己的房间只是自己用的,但是保持好居室环境的整洁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是有益的。

第三招:引导孩子注意迎宾待客和探亲访友的基本礼仪。

对待来访的客人要亲切和热情。有客人来了,父母要教导孩子面带微笑,起立主动问好;对客人的提问,必须认真回答;要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热情招待客人,为客人端茶送水;在父母与客人交谈时,不要随便插嘴、吵闹;不对客人评头论足,不要讨要礼物;客人临走时,也要孩子送至家门口,说:“再见,下次再来!”当有小客人时,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会让小客人格外开心。

值得父母注意的是:当着客人的面,千万不可责怪孩子,这会让客人难堪,孩子恼怒。不要当着客人和孩子的面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这样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探亲访友中要注意客气,但不要拘束。父母可在去做客的路上,以交谈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这常常是十分有效的,因为这时父母说的话,孩子听得进,记得牢。父母应告诉孩子要去哪里,怎样称呼主人,并介绍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鼓励和启发孩子想出一些祝词,向主人致以问候;在父母指导着孩子按了门铃之后,要和孩子在门口安静地等待主人开门;进门后,父母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放整齐;当主人端上糖果糕点、茶水时,应先道谢,然后用双手去接;告诉孩子不要随便玩弄主人家的摆设和物品,更不能任意开柜子门、冰箱等;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在自己玩时记住不要打扰大人谈话,玩过之后,让孩子把东西放好。

考虑到主人可能会留客吃饭,父母也应提前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教育,让孩子吃出“文雅”来,要小口进食,闭起嘴咀嚼,不要发出声响来;挟菜、舀汤时动作要轻,不要光挟自己爱吃的菜,也不要对菜的味道评头论足;不管菜是否好吃,都应该礼貌地称赞主人煮的菜好吃;提醒孩子临走时应向主人道谢,说“再见”。

第四招:引导孩子在公共场所要注意文明举止。

在公共场所要保持优雅的举止。孩子在公共场所的文明举止,既显示出个人的修养,也反映出家庭的教养水平。男孩子的举止应具有阳刚之美,要自然大方,从容不迫,谈笑自若,不要装腔作势;女孩子的举止应该优雅得体,尽可能显示出女孩子温柔可爱、轻盈大方的天性。父母要经常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在电梯门口,看见先生给女士让路,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一种文明举止,是男孩子应具备的阳刚之美;饭店里,看见服务小姐举止优雅、热情大方地招待客人,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一种文明举止。

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吵大闹。现在很多孩子因为买不到他们想要的玩具,就在商场撒野,大哭大闹,一定要父母给他们买。这是一种很没有教养的表现。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父母要做好预防工作,出门前跟孩子说好外出的规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大吵大闹,否则就不带孩子出门。父母带孩子进入电影院和图书馆时,要注意引导他们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演出结束后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挤身前的人;乘公共汽车要主动给儿童、老人及病残者让座……

第五招: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礼仪行为。

温和惩罚法。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明确表示责备或不赞成,注视孩子的眼睛,说清不对在哪里,为什么不对。

暂时隔离法。在孩子因不良行为产生快乐时,让孩子到一个单调乏味的地方,时间以1分钟为原则,使其从快乐状态转为不快乐。

自然惩罚法。以不危险为前提,让孩子在实施不良行为的过程遭到自然的惩罚。例如,如果孩子在电影院大声叫喊,管理员就会过来进行干涉,如果还不遵守,就会被赶出门外。

权利剥夺法。暂时剥夺其权利对纠正孩子不良行为很有帮助,如对于孩子嚼口香糖后乱丢的行为,剥夺其一星期吃口香糖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