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不大教的55门必修课
10678800000031

第31章 多听少说,一种高雅的素养

现在的孩子常常有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所以他们往往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只顾一味地倾诉,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对方早已显得极不耐烦,转头去看周围的风景,或者摆弄自己的衣角。这个习惯如果带到社会上去,会让人感觉缺乏亲和力,缺乏一种高雅的素养。

小陈凭借自己的实力,短短半年时间就被破格提升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就职的当天,董事长召见了小陈。

董事长在办公室给小陈讲了个故事:“在一个仓库里,几个人把一块手表掉了,大家竭力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后来……”

小陈没想到这是个老掉牙的故事,所以忍不住就插言道:“后来一个小孩趁这几个人休息的时候来到仓库,趴在地上,找到了那个手表,因为他用耳朵听到了手表滴滴答答的声音。”

“很好,看来你听过这个故事,但是你明白这个故事吗?”

“当然知道,就是要我们学会倾听,倾听可以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没错,你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孩子,你刚才为什么不认真倾听完我的话呢?虽然自信是商人成功的标志,但是自信和自负是不同的。你现在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如果你不去倾听职员的话,你将会和市场脱节!”

小陈从这件事得到了深刻的教训,他知道,一个人具备自信的同时,更需要多听少说这样一种素养。

董事长的故事说明了学会倾听的重要性,小陈也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了教训。上帝给人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其实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多听少说,善于倾听别人讲话是一种高雅的素养。因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表现了对说话者的尊重,人们也往往会把忠实的听众视作可以信赖的知己。所以说,多听少说除了是一种基本的交际技巧之外,更重要是一种高雅的素养。

有人作过详细的研究:在人类的各种交际和生活中,一般人花在听、说、读、写的时间所占的比例大约是:听占40%,说占35%,读占16%,写占9%。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听的活动来获取信息的机会比其他都要多。听力正常的人都能听,但能听的人不一定会听。会听,不仅要察言,而且要观色,既要充分注意说话者,又要主动分担交往的责任。而多听少说并不要求孩子只“听”,而不做任何回应。把握好“听”与“说”的关系,是需要很多技巧的。

第一招:创设条件,营造融洽的氛围。

倾听的条件主要有三个:

要有良好的心态。要真正从内心尊重对方。特别是与年长者说话时,一定要以钦佩的心态倾听。聆听时,要面向说话者,与他保持目光接触,用自己的姿态和手势表示自己在听。

要保持最佳距离。不论是坐着还是站着,都要与说话者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以1.5米到2米之间为宜。

要主动配合。要主动履行自己在交际中的责任,及时回应或询问自己没有听清的问题。如果对方说的观点与自己不一致,那么,最好不要直通通地表示反对,而要用商量的口吻提出疑问,比如:是这样吗?我一直以为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你会不会记错?等。

第二招:以视助听,领悟话语的深意。

听,不是简单而机械地接受,听的过程还是一个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过程,不仅要及时捕捉对方传达的信息,而且还要努力理解对方言语中深藏着的含义,听出对方在言语中渗透着的情感。因此,听话时,还要注意说话者的非语言成分,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语调、语速以及与自己保持的距离等,力争听话听音,发现对方的言外之意,以便胸有成竹,及时跟上对方的思路。一旦对方话语中有新颖独到的观点和生动的材料,不妨紧紧地注视他,不断地点头赞赏。当对方发现听话者深情地注视着他,敏锐地捕捉着他说的每一句话,他就会更加乐意交谈,就会努力把自己最好的思想说出来,共同分享。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

聆听别人讲话时,要做到“五心”。一要专心,要听清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孩子学会评价别人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聆听别人讲话,必须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具体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注视说话者,保持目光接触,不要东张西望;第二,单独听对方讲话,身子稍稍前倾;第三,面部保持自然的微笑,表情随对方谈话内容有相应的变化,恰如其分地频频点头;第四,不要中途打断对方,让他把话说完;第五,适时而恰当地提出问题,配合对方的语气表述自己的意见。

第三招:体态配合,显示自己的诚恳。

在听的过程中,倾听者如果能借助得体的体态语言,主动而及时做出反应,就能及时表达对说话人的信任,这对说话者是极大的鼓舞。如对对方的话表示欣赏和赞同,就可不时地点头微笑,或者跷起拇指,显示自己的诚恳,表示很感兴趣;对方讲到激愤之处,应表示凝重和理解的表情;如果想让对方继续说下去,进行更明确、更深层的交谈,那就可以把椅子移近些,再缩短一点空间距离,或将身体向前倾,也可以给他倒茶水,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当然,运用这些表情语言,一定要得体,不要夸张,否则,会让对方觉得倾听者在矫揉造作。

第四招:适时插话,调动对方的情绪。

听者应该以认真地聆听为主,以适时地插话为辅。插话的频率要适度,内容要有所选择。插话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对对方所说的话表示赞赏和认可,如:“对!”“有道理!”“这观点我同意。”

对自己没听清的话进行询问,如:“你刚才说什么呀?”“你的意思是不是……?”“刚才这话我没听清,你是不是再重复一遍?”。

帮助续接。有时,对方说着说着,突然语言卡壳,或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词了,此时,你就可以帮他接下话尾。

启发引导,如:“后来怎么样?”“能举个例子吗?”“这有什么依据吗?”等。插话时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话;二是要以商量的口气;三是句子形式要灵活。

第五招:联系背景,增强感情的交流。

结合背景,一方面能加深自己对话语的理解,有利于及时应对和交流,另一方面也能增强感情的交流。如果孩子在应对时能把对方的背景紧密结合起来,经常点出对方自己没有说出的意思,他就会像遇到知音一样,非常高兴,谈话就会越来越投机。

为了更好地听出对方说话的意思,听时,还可以结合说话人的背景。说话人的背景,主要包括:一是对方为什么要说,亦即目的是什么;二是他的经历如何,他的这种观点和想法与他的经历有没有关系;三是他现在的身份是什么,他的话与自己所处的身份是否密切相关;四是自己与他的熟悉程度、亲密程度如何等。

第六招: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训练方法。

听问训练。要求孩子学会倾听问题和要求。比如在回答父母的问题时,首先要听清楚父母问的是什么。

听写训练。先让孩子听正常速度的词语,不宜随意减慢语速,随后重复一遍,可以适当停顿;最后再以较快的速度重复一遍,让孩子自己检查修正。

听后复述训练。比如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之前向他提出要求,必须在听过若干遍之后,由他复述一遍,再讲给父母听,并鼓励他在最短时间内能完整复述整个故事。

“按指令行事”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好动是身心发展的一个阶段,为此可以用按指令行事的方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的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一些任务,让孩子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结合培养注意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来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

利用“听辨错误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常发现有的孩子听说一件事时,只听到其中的一点儿就听不下去了,这就说明倾听的质量不高,听得不仔细,不专心和不认真。因此,应有目的地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判断语言的对错,吸引孩子注意倾听,并加以改正。如,“玉米棒结在地下,葡萄结在树上”等让孩子倾听后,挑出毛病并纠正。

利用“传话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说”可以印证孩子是否仔细倾听,只有让孩子把听到的内容说出来,父母才知道孩子的倾听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可以让孩子听一段话或一个故事,要求孩子认真、仔细听完后回答问题。如:小蚂蚁想去哪里,汽车上坐着谁,等等。传话法可训练孩子记忆力和倾听力,例如,可以让爸爸每天告诉孩子一句话,再请孩子告诉妈妈,这样就可以逐渐培养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