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不大教的55门必修课
10678800000003

第3章 利用兴趣点,找到学习动力

很多父母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都会一步一叮咛:“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哦!学习好将来才能有好工作。”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还是没把话听进去似的,一说到做作业就耍赖、偷懒,一说到去玩就兴致勃勃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是孩子能把玩耍的兴趣放到学习上的话,那么父母就不用担忧孩子的成绩了。可是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是不是就不必要求孩子学习了呢?其实不然,对学习的兴趣是可以从其他兴趣中延伸出来的。

舟舟出生于愚人节,而上帝或许也正是利用这个节日给舟舟开了个大玩笑,那就是看似身体健康的舟舟却是个智障儿!这将意味着舟舟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不能上学,不能念书,甚至连幼儿园都不能上。舟舟是不是真的就永远不能成才呢?不是的,他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舟舟的爸爸是武汉交响乐团低音的提琴手。从3岁起,舟舟总是乖乖地跟着爸爸泡在排练厅里,并且一直都很认真仔细地观察乐团的老指挥张启。就在他6岁的一天,乐队排练休息的时候,有个叔叔逗他:“舟舟,你想不想当指挥?”舟舟听了快乐地回答:“当然想啊!”叔叔来劲儿了,要舟舟来指挥叔叔阿姨们奏乐。舟舟当然乐意,他爬上指挥台,把指挥棒一敲,说要来首《卡门》。舟舟把张启的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就连张启一手指挥一手把眼镜往上推的动作都学得特别像,或许他以为这个动作也是指挥的要点之一吧!原来舟舟对音乐具有特殊的爱好,并且他能够对指挥的细节观察入微。

大人们乐了好一阵子之后就把事情给忘记了,但是爸爸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把这看作是孩子的一项事业,并倾尽全力为舟舟的兴趣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帮助。舟舟有了这第一次的指挥经历,对指挥更是爱不释手,他干脆就把自己当成是一名乐队的指挥家。舟舟除了听排练之外,还经常到商场、音像商店的门口去求别人放CD,让他指挥。没有乐队,只有观众,他就凭空指挥,自己陶醉在自己的快乐当中。1999年,舟舟开始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音乐指挥生涯,真正成为了一位普通人也难以成就的职业指挥家。

智商只有四五岁的舟舟能够取得成功,显然不是靠他个人的天赋,而是对指挥的狂热兴趣成为他决心成为指挥家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增加了他孜孜不倦练习的恒心。再加上舟舟的父亲是个有心人,把舟舟表现出的对音乐的爱好看作是孩子的一项事业来发展。所以说,一个人能否成才并不取决他的智力,兴趣才是最强大的动力。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做起来只会增加了自己的痛苦。只有利用孩子的一些兴趣点,再加以引导,就可以找到孩子学习的动力。

第一招:启发和引导孩子的求知欲。

小孩子对新鲜事物总是爱问“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尽管这些问题千奇百怪,但是这正是孩子求知欲望的萌芽,因此父母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

问题没有是否幼稚之分,因此对于孩子的发问,父母一定要先给予肯定,并且及时进行表扬。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父母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尽量耐心地面对,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如果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则不应该用不正确的方式进行解释,而应该要与孩子一起认真地请教书本或老师。

面对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即使孩子没有发问,父母也要主动给孩子讲一些为什么。父母给孩子讲故事、读诗歌等能增加孩子的信息量,所以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但就是在他们似懂非懂的时候,却了解和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第二招:尊重孩子的爱好,发现孩子的间接兴趣。

一位名叫胡劲的孩子读小学的时候对马桶的工作原理十分好奇,于是便动手拆了自家的马桶。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怪孩子搞破坏,反而十分支持孩子的做法,并且与孩子一起研究马桶的工作原理。其间,父母发现孩子对数学很感兴趣,便重点引导孩子用数学知识思考和解释其中的一些现象。直到现在,胡劲对数学的热情丝毫不减。从孩子独特的爱好中发现其真正的兴趣的过程,便是一个发现间接兴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应该做到:

不要毫无根据地批评孩子的怪诞行为。有的孩子喜欢乱涂乱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想象也会跟着遨游、旋转,并且在无意中得到发展。

多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或外出郊游、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学习劲头本来就不高,再参加兴趣小组会分散更多的精力,就不准他们参加课外活动,这种做法恰恰是放弃了引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机会。

第三招:创造有利环境,把孩子的间接兴趣发展成为直接兴趣。

正如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一样,良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因而父母要多制造机会,创造环境让孩子在接触中培养他们的兴趣。说不定玩个泥巴人就能造就一个建筑家呢?

循序渐进,适度发展。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要关注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采用多种形式的鼓励和表扬,如开设作品展示专区,把孩子的作品保存下来,让他们自己看看、听听,自己体验进步的喜悦;创造机会让孩子给父母或别的小朋友当小老师,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在适当的场合给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陪孩子一起学习。在孩子做作业时,尤其是要求父母为其听写生字、判数学题或检查背诵时,父母要放下手里的活,与孩子一起完成家庭学习任务。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如果父母能在饭后捧一本书安安静静地端坐书桌前,伏案阅读,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

多给孩子买有益的、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书,多让孩子与爱学习的小朋友接触。

对孩子的兴趣要求不要过于功利。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认为培养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名成家。父母的功利情绪往往引起孩子的反感,所以父母应从培养孩子的底蕴出发去培养兴趣,比如音乐,应是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其心灵的美感,对音乐的兴趣,欣赏的能力,陶冶其情操,激发智力和创造性,以发挥音乐活动对孩子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特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