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口气读懂清朝12帝
10677600000033

第33章 一手佛珠一手鲜血——雍正的信仰

颇为嗜血的雍正,却一生都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各个阶段对佛教的态度有所不同。其幼年喜读佛书,可以说是天性使然。而在夺储斗争十分激烈的时候,雍正仍然“痴迷”佛学,这是一种障眼法,蒙蔽众人,以便暗中取利。当时,有一个康熙敕封的灌顶普慧广大兹大国师章嘉呼土克图喇嘛,雍正以他为师,“专心虔诚”地透悟“三关”。僧侣们不仅帮助雍正学习佛法,而且帮助他获取帝位。等即位后,一些僧侣仍暗中参与政务,对雍正治政起了不小的影响。

三关:

指禅宗开悟的三个阶段,即本参(初关)、重关、末后关。由参话题引出无漏慧,由无漏慧,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名为初关。既见性已,乃以无漏慧对治烦恼,到烦恼伏而不起现行,方名重关。然烦恼之伏,犹赖对治功用,必至烦恼净尽,任运无功用时,始透末后一关。雍正也把佛教当作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纳入自己的统治思想体系当中。应该说,佛教作为一种以出世为宗旨的宗教,对统治天下的作用远不及儒教,但由于雍正个人的喜好,故大力推崇,有意识地将儒、佛融为一炉,共同为他的统治服务。不仅如此,雍正甚至自称和尚,写诗云:“谁道空门最上乘,谩言白日可飞升。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衲人间个野僧。”

在雍正即位后的前几年,雍正有意识地将自己树立成僧王的形象,甚至要高于佛祖释迦牟尼,让天下臣民一心一意地服从自己。或许,当时他正是这么认为的。然而到了晚年,他遇到诸多挫折之后,才感到即便自己再有能力,有时候依然那么渺小,从而感受到佛法无边,于是收敛了张扬的作风,并产生许多困惑。这时候,他最喜爱的是已晋封为熹贵妃的钮祜禄氏。

熹贵妃向来不喜欢争风吃醋,她就像一朵莲花一般,在满是权欲之争的皇宫中净心修持着自己。因此,雍正看透了风花雪月,乃对熹贵妃生出无限的尊敬与爱慕,二人常在一起,于香雾缭绕中谈一些淡泊的话语。

有一次,雍正退朝后,身心疲惫地来到熹贵妃处,冷不丁冒出一句话:“我厌倦了俗事,不如当个和尚,整日修持,也可图个清净。”

熹贵妃大吃一惊,但她没有显露出来,而是走到桌案边,倒了一杯清茶,递给雍正。尔后,方才慢慢说:“皇祖顺治皇帝也曾有这种想法。”

“是呀。”雍正答。

“可是据说并没有出成家,皇帝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禅师玉林琇:

(1614~1675年),清初临济宗僧。江阴人。俗姓杨,字玉林,世称玉林通琇。十九岁出家,后住浙江省武康报恩寺。清顺治十五年奉世祖之诏入京,于万善殿弘扬大法,受赐号“大觉禅师”,翌年加封为“大觉普济禅师”,赐紫衣。十七年秋,加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雍正帝圆明园福海竞舟图“还不是因为皇太后不准,群臣阻挠之故。”雍正随口说道。过了一会,又补了一句:“可是,如今我要出家,有谁可以阻挡?”

熹贵妃没有接雍正的话,却仍然不急不缓地说:“太后在世时曾讲过当时的故事,我一直记忆在心。那时候,禅师玉林琇被召至西苑万善殿,面见皇祖。皇祖知他有劝说之意,于是不待他说话,便抢先问道:‘我看书,如来佛祖本是一个王子,后觉悟,舍弃国家,我也想效仿,如何?’此番话大出玉林琇意料,但他没有惊慌,马上对道:‘如果从大的角度讲,皇上应该在宫中,完成上天交给的任务。若从佛家角度,皇上也应该永作帝王,可以维护佛家,驻持佛法。’皇祖听后,再没有言语。”

听到这儿,雍正笑了,说:“贵妃亦想劝说我吗?玉林琇的言语实不足为道!”

熹贵妃目视雍正,从容说道:“且不管玉林琇的话是对是错。但我私下里想,皇上具有大智慧,当为天下着想。昔佛祖割肉喂虎之举,有几个和尚可以做到?所以,不管是真当和尚还是不当和尚,这些都是表面形式。我想皇上在位,为民着想,佛法当功德无量,尽职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远比独善其身为佳,皇上请多考虑一下!”

雍正听后,久久不语。此后,他再没有提及出家之事,而是更加竭尽全力地处理政事。但佛家在他心中却有着极高的地位。晚年,他大量修缮古刹名寺,醉心于佛法研究,清心寡欲。甚至在后来又迷恋上道家的丹药,甚至有传说,他的猝死是由于误吞丹药。